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教材《英語集全》

清代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教材《英語集全》

清代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教材《英語集全》

清代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教材《英語集全》

《英語集全》,全書共六卷,唐廷樞編。是一部用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學習書籍,內容包括日常口語和天文地理五花八門,無所不包,每卷前有字音簡介,每行右楷體英文,左上中文,左下音譯,為早期西學東漸之重要經典。

清代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教材《英語集全》

唐廷樞(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初名唐傑,字建時,號景星,又號鏡心,廣東省珠海市唐家鎮唐家村人,清代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珠海鄰近澳門、香港,中國近代早期的買辦很多都是從這裡產生的。唐廷樞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洋行買辦,又是清末洋務運動的積极參加者。他的一生,對創辦近代民族實業,推動民族經濟發展,有過重要的貢獻。唐廷樞和他的胞兄唐廷植(茂枝),族兄弟唐瑞芝、唐國泰(翹卿),都是當時聞名的買辦人物。而他的侄兒唐傑臣和侄孫唐紀常,也繼承了他們的職業。單是怡和洋行一家,從唐廷樞經唐廷植、唐傑臣到唐紀常四任買辦,為時達半個世紀以上。

清代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教材《英語集全》

唐廷樞10歲那年,隨父親來到香港,進入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的教會學校讀書。6年之後,他以一口流利的英語畢業,到港英政府擔當翻譯。20歲時,他被英國人派往上海海關,擔任總翻譯。從此,唐廷樞便成為西方近代文明在中國的積極傳播者。由於英語水平過人,唐廷樞備受社會推崇,連美國人都認為,唐廷樞講英語「像個不列顛人」。那些在外國洋行任職的中國買辦則經常上門求教。唐廷樞為此花費三年時間,用廣東話對英語單詞和常用商務用語進行注音和翻譯,編出一部《英語集全》,共六卷。辭典正文不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是依照中國古代類書的分類,從天文開始,最後是百病類。更為有意思的是,每個英語單詞後面都有用漢字做的注音,這在當時,對於那些需要學習和使用英語的人來說,實在是再方便不過了。

清代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教材《英語集全》

唐廷樞看到廣東的中外商貿發達,但很多商人卻為不懂英語所苦,因此決定編寫一部適用讀者的英語讀本,他在該書自序中寫道:「因睹諸友不通英語,吃虧者有之,受人欺瞞者有之;或因不曉英語,受人凌辱者有之,故復將此書校正,自思不足以濟世,不過為洋務中人稍為方便耳。此書系仿照本國書式,分別以便查覽,與別英語書不同,且不但華人可能學英語,即英人美人亦可學華語也。」他強調首先是英美兩國都使用英語,來華外國人中「貿易最大莫如英美兩國,而別國人到來亦無一不曉英語,是與外國人交易,總以英語通行。粵東通商百有餘載,中國人與外國交易者,無如廣東最多,是以此書系照廣東省城字音較准。」

清代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教材《英語集全》

《英語集全》全書將基礎辭彙為53門,合122類。條列漢語字詞,下以中文注英文譯音,旁以西文字母注該漢字的讀音,以及相應的英文單詞。其第六卷為「買辦答問」。眉間多鐫有相關音注,以及商貿知識的解答。用方言注釋英語的讀音,很有意思。例如:我唔知(我不知道) = I don"t know = 挨刀吾腦。

清代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教材《英語集全》

《英語集全》正文卷前有《切字論》和《讀法》兩篇,《切字論》主要講述英語的發音,指出外國字詞「本身有一定之音,因其音乃相合而成字故。中國言語之中多有音而無字,惟外國字與音相連,有音必有字,聽一音可以一字相傳。其間或有其字而該字無解法者,亦有之切音之法肇自西域漢人師承西域,故切法中國與外國彼此均同一樣。漢文八瓣變化無窮,與外國文字二十六瓣變化無窮,其理本一」,嘗試解說為什麼很多學者將傳統反切給英語注音的理論依據。《讀法》中指出了該書也是採用流行的用漢字來注英語的讀音,這是為了給學習者提供發音便利的不得已的方法,「中外文字相去甚遠,有一漢字,而外國文字翻出數字,而亦有一外國文字譯出漢文數字者,尤宜詳審。……如漢文一字外國文字有以三字讀音,若讀了上兩字略住,即將下一字牽搭下句而讀,上下語氣隔斷不相貫注,則音韻不諧,人即不解為何音。善讀者使上下三字一氣呵成,累累如貫珠,則音韻出而文義顯矣。」

清代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教材《英語集全》

《英語集全》收錄英文辭彙、短語、簡單句子多達6000個以上,以漢字字句為主,然後列出英文原文字句,下以中文注英文譯音。書中英文表達正確,而中文兼具廣東口語和書面語,在注音上則完全採用廣東話注音。這是一部兼備詞典和教科書性質的綜合性著作。

清代廣東方言編著的英語教材《英語集全》

《英語集全》最初於同治元年(1862)六月緯經堂刊行,《英語集全》出版後受到當時許多讀者的讚美,如張玉堂讚揚該書「分門別類,訂謬指訛,莫不條分縷晰,至吹唇音、捲舌音心為分,尤發前人所未發,誠為習英語者之津梁也。」吳湘在序言中認為這本讀物的價值並不僅僅在學習一種對商貿有利的語言:「我內地民人初無交,共語言文字固不必相通也,若乃中外一家,華英方互相貿易,則語音不同,弗能達主客之情,書契互異,何以核名物之數。唐子景星苦心考究,著《華英音釋》一編,條分縷述,於發言成聲,因聲成字之原委,疏通而證明之,俾上智之士一見瞭然,中材者流諦觀自得此何如之留心世務者耶。吾知體國家柔遠之心在此編,廣聖世同文之治者,亦即此編也。行見萬里流傳不脛而走,其利益於人者,豈僅屬貿易一端哉!」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書友二三事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