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關於恆星及黑洞的一些常識

關於恆星及黑洞的一些常識

黑洞由燃料耗盡的恆星形成,且恆星的質量大於2~3倍太陽質量。

恆星的能量來源於氫聚變為氦所釋放的能量。

恆星質量越大,內部壓力越高,溫度也越高,當內部溫度達到2千萬度就能開始核聚變。

只有內部一小部分的氫參與聚變,其外的氫因為溫度達不到而不會發生聚變。

外層的氫需要依靠對流進入聚變層。

質量越小的恆星對流越順暢,幾乎所有的氫都會參與聚變,所以小質量的恆星壽命長。

質量越大的恆星對流越困難,只有少量的氫能對流進聚變層。

質量越大的恆星,內部溫度越高,聚變反應越劇烈,消耗氫也更快。

一旦氫不能及時進入聚變層,氫聚變就會停止。

從氫聚變開始到結束這段時間的恆星稱為主序星。

聚變產生的高溫能抵抗恆星質量的引力,不至於被質量無限壓縮。

當氫聚變停止後,沒有足夠能量產生,不能抵抗引力,恆星會繼續向中心壓縮。

壓力也會產生高溫,壓縮到一定程度,溫度升高到能觸發氦聚變,氦聚變為碳。

氦聚變會對一路高歌猛進的引力產生一個向外的推力,把整個恆星的物質往外推。

引力和氦聚變的推力不會很快平衡,有一個此消彼長、彼消此長的類似彈簧的過程。

這個過程會把恆星外層的物質拋出去。

氦聚變停止後,引力繼續把恆星的物質向中心壓縮。

壓縮產生高溫,觸發碳聚變。

又一個類似彈簧的過程,恆星外層物質再被拋灑。

從氦聚變開始,維持的時間越來越短,拋灑的力量和頻率越來越高。

直到聚變產生鐵,其後的反應不會再產生能量,只消耗能量。

於是在引力作用下,恆星開始不受限制的壓縮。

物質由原子構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外層的電子組成,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恆星收縮直到壓縮電子的活動空間,讓電子更加靠攏。

電子之間的磁力比引力大百億億倍,如果恆星質量不夠大,質量產生的引力會在磁力面前停住腳步。

這時候產生的就是白矮星。

如果恆星質量再大些,就會壓垮磁力,把電子壓進原子核。

電子被壓進原子核,與帶正電的質子中和變成中子。

如果恆星質量不夠大,只能把電子壓進原子核,恆星的收縮就會停住腳步。

這時候產生的就是中子星。

中子的簡併力我還不怎麼了解,只知道有這麼回事,力量比電子簡併力大得多。

如果恆星質量足夠大,其產生的引力能夠強過中子簡併力,那麼恆星的收縮就無法阻擋了。

黑洞就此產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秘宇宙解碼 的精彩文章:

驚呆了!宇宙中竟然還有另外一個地球!
一篇總結邏輯謬誤的文章,自己來對照下(上)

TAG:探秘宇宙解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