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悲劇林徽因

悲劇林徽因

你所關注的 -不只是一 個公眾號

2019.2.21

林徽因和梁思成等人的故事,世人皆知。

雖然人們對徐志摩的熱情津津樂道,對金岳霖的痴情予以惋惜,但基本上都覺得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最般配的一對。

《林徽因傳》里有個比喻說:「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終生痴迷的古建築來比喻他倆的組合,那麼,梁思成就是堅實的基礎和樑柱,是宏大的結構和支撐;

而林徽因則是那靈動的飛檐,精緻的雕刻,鏤空的門窗和美麗的闌額。他們是一個厚重堅實,一個輕盈靈動。他們的組合無可替代。」

這樣說來,整個故事至少從林徽因這個角度來說是很完美的。

可是事情未必那麼簡單。

閱讀林徽因的文字,感覺其中隱藏了很多的東西。他們的故事,如果看成是個文學作品的話,可以一比《紅樓夢》。

想想,誰能把故事編得如此迭宕起伏,詩文寫得如此才華橫溢?曹雪芹一個人寫所有人的故事,所有人的詩。這裡可是中國近代文壇第一才子才女親自上陣,親自表演,文學性怎能不可觀!

我把這個作品定義成一個悲劇, 並假設如下:

第一,梁思成對林徽因的愛不如老金和老徐對林那麼深,從而造成故事的悲劇性。

徐志摩之追求林徽因,路人皆知,毋庸贅絮。金岳霖則為林徽因終身未娶,也有定論。金岳霖催人淚下之插曲為: 林徽因死後,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飯店請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納悶:老金為什麼請客?到了之後,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老金並不是沒有機會,而且條件不比梁思成差,留洋博士,高大英俊,才華出眾。林徽因能把對老金頭的愛和梁思成說,說明她欣賞的是老金頭,而且梁思成思索一夜,也覺得自己不能勝出。但林徽因還是了斷了這份情。

老金能終身不娶,梁思成卻在林徽因死後不久成婚,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我一貫堅持個人的自由,在現實生活里不能批評梁,但文學作品裡可以。比如說賈寶玉選林黛玉或薛寶釵是他的自由。可是在文學作品裡這就是個大問題了。

第二,梁思成才氣不夠。

徐志摩早死,林徽因也病體在身,你梁思成總得加把勁,留下點萬古留芳的東西吧。可是他留下的東西都達不到那個高度。他自己也力不從心。

在林徽因死後,梁思成曾跟後妻林沫說過:」作為徽因的丈夫,有點累。「

林徽因的才華是多方面的。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

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 可是對我來說,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認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時很累,因為她的思想太活躍,和她在一起必須和她同樣地反應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其三,林徽因是個悲劇主角。

她不是不愛徐志摩,這可以從本文下面附帶的她給徐志摩的信中清楚地看到。

她當時和梁思成只有門當戶對的婚約,並無感情,但是她退卻了,因為她怕對張幼儀造成傷害,因為怕隨之而來的社會輿論。

當然也礙於和梁思成的婚約,多年以後,面臨第二次選擇,她又退卻了。

我們假設她更欣賞老金,但由於親情,因為怕輿論的壓力,又一次遷就了自己,繼續跟了梁思成。

可她的內心,卻沒那麼平靜。她在抗戰的時候,重病在身,骨瘦如柴,差點死了。梁思成有機會帶她去美國看病,可他沒有,號稱是國難當頭,他不能走。

她也沒有要求,沒有抱怨,是自個情願的,但這個情願也得有個原委。她的那首詩《情願》似乎在說她心頭另有一個世界。

我雖然提到林徽因的退卻和怕,但並沒有說這樣做是對是錯。

這個悲劇不是錯誤的選擇造成的,她如果做另外的選擇,是喜是悲也難說。

我所說的這個悲劇只是由於一個絕妙的平衡點造成的,和每個人都有關係,下面再談。

我們的女主人公是一個完全有自己選擇能力,有道德鑒別能力,而不是如林黛玉一樣是一個制度的犧牲品。

這個悲劇到底存在與否,是什麼樣的悲劇,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這就構成名著的標準了。

其四,梁思成又不是可有可無的人物,而是一個描寫的極為真切的人物。

這個人人格又極其偉大,一輩子也讓林唱主角。

徐墜機而死,他和老金開車從北京到濟南。

老金總是住在他家房頭一壁之隔,他也能容忍。

把徐墜機的一塊碎塊拿回來,林一直把它掛在床頭,他也能容忍。

他也願意讓位給老金。北京城牆被拆,他抱著牆哭,林卻能大罵吳晗。

這部作品之所以偉大,還因為每個角色處理地都是那麼到位,恰到好處。男主角梁思成,如果差一點,故事就成了鬧劇,偏偏他也極其偉大。如果他比那兩位突出很多,故事就成了喜劇。

女主角林徽因,把話說得再清楚一點就太白,再不清楚一點就無話可說。才氣稍疏,相貌氣質稍遜,就不能讓天下男女如此著迷。

男配角徐志摩,如果才氣稍差一點,就不能讓人信服,活得再長一點,就可能不再是配角。而他死去也是為了去聽女主角的演講,和女主角有始有終。

男配角金岳霖如果再有名一點,就會奪了主角的戲,如果他做點錯事,或者不那麼痴情,就不能讓人如此嘆息,也不能這麼好地襯托男主角和其他人。

每個角色都正好在一個最佳的度上,整個故事正好在一個絕妙的平衡點上,於是一個偉大的作品就誕生了。

張愛玲與林徽因

張愛玲與林徽因,這一南一北兩朵奇葩,竟開於同一個熱鬧紛呈的時代本就是上帝的神來之筆。

只是張愛玲是曇花卻轉瞬即逝;林徽因是空谷幽蘭,她幾乎標誌了一個時代的顏色,傾城的貌,出眾的才,情感生活也像一部秋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

她們是不同的女子,卻同樣都是瘦弱的,前者是穿著緊身小襖,昂著尖俏的下巴,撐著腰,目空一切地高望,臉上帶一點點嘲諷和幾分舊式女子的悲哀,宛如盈盈開出的一枝蓮;

後者站在華北某一個晴朗的午後,溫婉的笑容中,帶著少女的嫻靜與隱忍, 但唇邊的那個俏皮的酒窩顯露了這位大才女讓人驚異的慧黠的一面。

她們是不同的女子,卻同樣都是光彩照人的,張愛玲苦心經營這自己的「與眾不同」,她搞噱頭,穿著親手設計的奇裝異服吸引了眾人的眼光;愛弄所謂的「皇族血統」,被胡蘭成追捧,遭潘柳黛譏誚....

張愛玲得到了胡蘭成,那種快樂宛若小兒得餅。胡蘭成是她的天,她在給胡蘭成的照片上寫道:「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作為男人來說,胡蘭成的確風流,而他對張愛玲並非無情,他是這樣寫過的-- 「愛玲這樣小氣,亦糊塗得不知道妒忌。」

這句話說得愛憐橫溢,儘管胡蘭成的人品頗受非議,但如果沒有段正淳一樣的多情,也就不是胡蘭成。

張愛玲對胡蘭成的風流, 恐怕愛和恨是很難分清的。從張愛玲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張胡在一起的日子裡,一丁點兒的快樂, 都會被張愛玲放大到如一個大餅一樣大。

而此時就在遙遠的北平城,總布衚衕的那間又名的「太太客廳」里, 林徽因正以她的博學和才情被金岳霖、沈從文這些大師尊敬地稱為「小姐」。

一個想「出世」, 卻下足了「入世」功夫,還好坦率可愛地承認自己俗,不致招人討厭;

另一個卻想平易近人地「入世」,只因為心的華美高貴讓人情不自禁地高山仰止,傾慕不已。詩人為之命隕,哲學家為之終身不娶,而最後迎娶她的建築學家對她的登峰造極的持久的愛,和毗鄰而居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岳霖那過於童話的愛憐一起,讓林徽因這朵綺麗的花朵,在有生之年綻放出了全部的美麗。

即使對待愛情,兩人的風格也是迥異的。說也奇怪,張愛玲在這點上倒是十足的理想主義者。

也許是從沒愛過,也許是胡蘭成的巧言令色太對胃口。她義無反顧地奔赴這個並不理想的情人,交付自己的靈與肉。

但這註定是一場悲劇,她並不能成為他的「唯一」,能做的,唯有盛開又萎謝了。

林徽因對待愛的理性讓人折服,試想,一個女孩在十幾歲就能拒絕一位天才詩人炙熱的愛意,光這份冷靜就叫人可敬。

徐志摩是理想河上的一塊浮木,你不知它會停留多久,會漂向何方。他能成為摯友,成為尊敬的兄長,卻永遠不是林徽因「於茫茫人海中唯一靈魂之伴侶」。

最後她將橄欖枝拋向忠厚的梁思成,換回一個幸福美滿的歸宿。她是聰明絕頂的,但缺乏凡人的激情。

張愛玲寫《太太萬歲》,故事輕鬆俏皮,夾著撲鼻的市井風,是小人物的悲喜劇;

林徽因寫《梅真同他們》,一個現代晴雯的笑與淚,多多少少帶點兒普羅大眾的高遠意境。

一位急於把思想釀為文字,就連與好友炎櫻出去吃頓飯都寫篇浩繁的《雙聲》來紀念一番;

一位卻常常述而不作,在茶會詩友會上高談闊論,只為推動文學創作盡一份綿力。

前者是穿梭於江南迷霧,躡走於昏暗窄小弄堂內的靈貓;後者是皇城下的太液芙蓉。

一個是火,一個是冰。 把她們二人做一番對比是一次奇妙的體驗。如今,佳人已去,香影已渺,徒留滿室清芬,直叫人唏噓不已。

張愛玲。這位堪稱中國最有天賦也最刻薄的女作家,始終被胡蘭成這個花心文人吃死,為他墮胎為他賺錢為他和朋友翻臉,乃至於胡蘭成和別的女人同居,張愛玲還要小女人態的跟過去看個究竟。

林徽因。這位美貌與才華並重的女子,16歲就把大詩人徐志摩握在手心,並讓他在短暫一生里魂牽夢縈。24歲林徽因嫁給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這是真正的名門望族,從此芳名更熾。婚後,林徽因認識一代學者金岳霖,讓他深深愛上自己,並沉溺在柏拉圖式的精神愛戀中,在不破壞林徽因家庭基礎上,終生不娶,深愛了林徽因一生。

兩個女人,同樣才華告絕,同樣驚世駭俗,為什麼有不同的命運?她們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張愛玲是個很決絕的女人,不愛的時候視同陌路,相愛的時候全情投入。

所以她會被象胡蘭成這樣的男人所傷害,而胡蘭成就像是個精明的投資家,他在和張愛玲交往的時候,與多個女人保持著曖昧關係,其中還包括張愛玲為數不多的閨中密友之一蘇青。

林徽因的成功,也在於他儲備了足夠多的男人。16歲時吸引了徐志摩,緣由是美貌和才華,而後林徽因離開了徐志摩,但她拒絕徐志摩並沒有拒絕的那麼徹底,而是保持著適度距離的曖昧,這讓徐志摩完全陷落,痛苦不堪。林徽因在結婚後,還認識了金岳霖,這同樣是她感情的儲備,而林徽因的聰明即在於,她能夠讓一個男人活在自己的精神愛戀中並且不舍不棄。

林徽因所做的事情並不多,她只是沒有徹底拒絕兩個男人而已,卻令她活在更好的感情生活里,兩個儲備的男人,令正牌丈夫梁思成感到壓力,不得不保持著完美愛人的狀態,這也讓林徽因成為感情世界裡的勝者。

張愛玲走了,但張愛玲的故事卻留了下來,無論是三毛的《滾滾紅塵》,還是李安的《色戒》,都在一次又一次地刻畫著曾經發生在張愛玲身上的悲劇,並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誠然,張愛玲是20世紀一個十分有影響力的女性,她的名氣甚至可以望同時代第一才女林徽因的項背。

張愛玲的可愛之處就是她比林徽因多了一分傻與兩分痴,而林徽因的聰明之處卻是將這輸掉的三分全部轉化成了理智與現實。

試想,如果張愛玲站在林徽因的位置,面對古板木納的梁思成和風流倜儻的徐志摩,她會選擇哪一個?

我想答案肯定會是徐志摩,這就是張愛玲的可愛之處,也是她的悲劇所在,這個選擇註定了她只能會成為第二個陸小曼。

林徽因則不同,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裡有三個男人,一個是建築大師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斗,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

她比張愛玲少了三分傻氣,多了三分靈氣,這也正是林徽因能成為上世紀第一才女的原因。

林徽因不僅是著名的建築學家,還是著名的文學家 詩人。她在工學上的造詣可與梁思成媲美,她在詩文上的貢獻又可與徐志摩稱雄。在上世紀中的中國女性中,能有這樣成就的,還真找不出來第二個,有人說她是上世紀第一才女,我認為並不為過。

張愛玲的成就當然是不能和林徽因相提並論的,她可以稱的上一個文學家,卻不能稱的上一個才女,她的文采,是她自身性情的催生流露,更像是一種內家功。

林徽因的文采,多了一些技巧,倒更像是一種輕功。或許正是因為林徽因在兩個領域和兩個男人中的深入,使她有機會對工學文學二者以及梁徐二人之間進行比較和領悟,她愛建築學,也愛文學,她愛梁思成,更愛徐志摩,該如何選擇?現實的她在四個選項中選擇了前三個,捨棄了一個徐志摩,卻得到了建築學,文學和梁思成三個。而如果她當初選擇徐志摩的話,丟掉的卻是三個。

這就是林徽因的現實之處。當然這樣對比可能對張愛玲有些不公平,因為當時的情況對於張愛玲來說是道單選題,而對於林徽因來說則是一道多選題。

THE END

作者簡介

木舒

辣筆小尖椒(ID:lbxjj818)主筆。做自己喜歡的事,寫自己喜歡的字,愛自己喜歡的人。私人微信:mushu210。微博:木舒sunne 。歡迎來撩。

好物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針見 的精彩文章:

吳京到底犯了什麼罪?
不要輕易的把父母接到身邊,那是不孝!

TAG:針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