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三世因果」:貧窮者從慳貪中來!

「三世因果」:貧窮者從慳貪中來!

"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因果"又稱"業因果報","業"即行為。

如果想揭示眾生千差萬別的生存境界,研究推動生命進程的直接動力,必須先了解眾生的行為,即佛所說的"業".業,有時候看起來很細微,但卻是眾生生存境界的決定因素。

我們此生的習慣和遭遇,皆是過去業因的果報顯現,而在承受果報的同時,又種下新的業。生命就是這種生滅流轉、循環不息的業因與果報的相續。

"業"的意思是"造作",即我們的一切身心活動,包括每作一件事(身業)、每說一句話(口業)、每動一個念頭(意業)。

就行為的主體而論,業可分為個業(個人的業)、共業(家庭的業、國家的業、人類的業等)兩種。眾生如果有類似的業,他們四周將會有一個共同的世界景象,我們可稱之為"業的景象",譬如,人類有基本的共業,所以都生而為人,而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座城市甚至同一個家庭,這說明他們有更為相近的業。

不過,即使生長在同一個家庭,大家也都有各自的習性、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經歷,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獨特的個人世界裡,這就是如上所說的個業。

眾生所認知的,是自己的業的景象,我們只能覺察自己的宇宙,而一隻昆蟲也許會把一塊石頭看成一座高山。

我們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都將產生相應的結果,即使是最細微的一個念頭,都孕育著它的後果,猶如微小的種子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一般。隨著業因的善惡性質和份量,必定有恰如其份的結果在後面。概括地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同類相應,絕不會有因無果、有果無因,也不會種善因得惡果、種惡因得善果。經言:富貴者從布施中來。

貧窮者從慳貪中來。

長壽者從慈悲中來。

短命者從殺生中來。

……

業因果報的法則是不可避免、真實不虛的。我們只需回顧自己的生活,就能看清行為的後果:當我們惱怒或傷害別人時,就會留下痛苦的記憶和自我厭惡的陰影,這些記憶和陰影當下就成為業報的一部分,而且,將來某一天,我們必然會經驗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在別人心中所生起的感覺──一切都將反彈到自己身上。

如果能夠反省自己的行為,就會發現,我們一直重複著同樣的模式:每當做錯了事,就會導致痛苦,每當做對了事,就會產生快樂;每當傷害別人時,其實是在傷害自己,每當帶給別人快樂時,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樂。

因果律還有另一特性:我們所種植的業力種子,不會因時間久遠而枯萎。在我們承受果報之前,它的力量是不會消失的,正如佛經所言: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業因不一定馬上呈現果報,但只要有適當的外部條件,它們終將成熟。

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是佛所規定或製造的,佛只不過把它揭示出來而已。不管信與不信,我們都生活於因果規律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衫小紳士 的精彩文章:

佛說:一個有大智慧的人,都能看懂這兩個字!
佛說:一個人,能看懂這兩段話,「不幸」會離你遠去!

TAG:青衫小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