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互聯網上市科技公司市值蒸發了多少億?

中國互聯網上市科技公司市值蒸發了多少億?

作者 | 小智、Lisa

科技公司的市值斷崖路與程序員的應對救生服。

1

跌!跌!跌!2018 抱團取暖的科技公司

2018 年,對於中國互聯網上市科技公司來說,是跌宕起伏的一年。這一年的前半段,以騰訊、阿里為首的頭部公司,風光無兩,市值屢創新高。騰訊最高市值突破 5000 億美元,躋身全球第六大上市公司。阿里巴巴緊隨其後成為第二家突破 5000 億美元市值的中國公司,位列全球第七。

彼時,互聯網科技股還是股民的寵兒,大環境一切都好。可歷史規律證明,極盛時轉衰是事務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夕之間,中國互聯網科技股紛紛暴跌,以 BAT 為首的頭部公司最高時合計縮水超過 2.6 萬億人民幣(2018.10)。

根據東方財富 choice 資料庫的榜單排名,截止 2018 年底,60 家上市公司市值縮水,排名前二的騰訊、阿里巴巴分別縮水 9267.86 億元、5078.72 億元;該榜單中,市值縮水達到千億元的公司就有 9 家,其中不乏百度、360、京東的身影。

在此之前,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百度,股價總體都實現了持續上漲,在 2016 年和 2017 年這兩個年度,阿里巴巴股價分別上漲 8.05% 和 96.37%,騰訊控股股價分別上漲 24.39% 和 114.02%,百度股價 2016 年下跌 13.68%,但 2017 年漲幅達 56.63%。

2

騰訊阿里們市值縮水原因是什麼?

騰訊:流年不利

騰訊在 2018 年市值最高時,曾短暫超過 Facebook 排名世界第五。從 3 月底開始,騰訊股價頹勢不止,持續下跌累計達到將近 140 個交易日,時長史無前例。

騰訊股價的下跌其實有跡可循。2018 年整個互聯網市場的科技股受大環境影響,整體下跌趨勢明顯。騰訊的上市地點是該公司比其他科技公司受打擊更加嚴重的原因之一。法國巴黎銀行 (BNP Paribas) 的分析師認為,目前大陸與香港股市互聯互通機制,使得中國投資者可以方便交易科技公司股票,而騰訊是被拋售最多的。這意味著騰訊要受到反覆無常的中國投資者的影響,他們通常在買賣方面動作格外快,這意味著好的時候會更好——糟的時候會更糟。

營收增長放緩是騰訊股價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2018 年 8 月 15 日,騰訊發布財年中報,財報中營收、利潤及相關增速等重要數據不及市場預期。其中,騰訊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凈利潤)為人民幣 178.67 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 2%,這是自 2005 年三季度以來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同時不及市場預期的 193 億元人民幣。第二季度營收 736.8 億元人民幣,市場預期 776.6 億元人民幣。營收增速創 2015 年二季度以來新低。受此影響,騰訊股價應聲下挫 1.8%。

營收未達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 2018 年國家對於遊戲版本號的停發管控。遊戲收入一直是騰訊營收引擎,去年四季度騰訊最核心的遊戲業務出現了環比下滑。該季內,騰訊 PC 和手機遊戲收入合計 297 億元,低於三季度的 328 億元,環比下滑 9.5%。《王者榮耀》等主力遊戲收入下滑,新遊戲青黃不接,這對於騰訊的遊戲收入影響很大。但對騰訊的遊戲業務開展影響更加深遠的卻是遊戲版本號的停發管控,這直接導致了騰訊股價的進一步下跌。

此外,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造成投資迴流對騰訊的股價也有一定影響。

騰訊的應對之法

騰訊以股份回購作為對股價下跌的回應。自騰訊 9 月 7 日開啟「買買買」模式,截至 10 月 10 日,騰訊已經連續 22 個交易日回購股份,長達一個多月時間,創下騰訊史上最長最堅定的回購。

數據顯示,騰訊在此期間合計回購 255.8 萬股,金額達 8.07 億港元,摺合人民幣 7.12 億元。在騰訊的歷史上,每次回購都發生在股價低迷之時,此次也不例外。騰訊公司也希望通過回購股份的方式,對外界投資者傳達信心。

推進整體架構升級,應對困局與未來趨勢。此次架構調整,騰訊在保留原來四大事業群的同時,新成立了兩大事業群,分別是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台與內容事業群(PCG)。

2019 年伊始,騰訊技術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技術工程事業群總裁盧山和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兩名騰訊總辦成員牽頭,幾大事業群的技術負責人悉數進入技術委員會決策圈。騰訊此舉標誌著技術越來越受集團重視,通過技術解決內部問題也將更加順理成章。

阿里巴巴:馬雲離任,應聲下跌

阿里巴巴,在狂野的大盤中跌宕起伏。與騰訊一樣,阿里巴巴同樣經歷著科技股過山車一樣的快感,先是雙雙突破 5000 億美元市值衝進世界前十,又攜手一跌再跌,蒸發數千億人民幣市值。

阿里巴巴發布的 2018 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阿里巴巴營收為人民幣 830.28 億元(約合 127.61 億美元),同比增長 56%。凈利潤為人民幣 233.32 億元(約合 35.86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 171.57 億元增長 36%。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凈利潤為人民幣 270.07 億元(約合 41.51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 224.91 億元增長 20%。第三財季調整後盈利不及預期,股價大跌近 6%。

2018 年 9 月 10 日教師節當天,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這一天公開宣布,一年後他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消息傳出後,美股周一收盤阿里巴巴股價報收 156.36 美元,下跌 3.70%。

阿里巴巴的應對之法

馬雲、張勇連發告股東書,提振信心。馬雲表示,最近全球經濟正在遇到困難,貿易、消費、股市、製造業一切開始變得不確定,這是阿里巴巴 19 年間第三次經歷這樣的全球性波折。馬雲認為,這些波折、焦慮、摩擦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機會,問題是如何改變自己。阿里巴巴是一家善於把握逆境的公司。生意難做之時,正是兌現「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之時。

調整集團架構,應對競爭對手與未來趨勢。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天貓升級為「大天貓」,形成天貓事業群、天貓超市事業群和天貓進出口事業部三大板塊;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進入集團創新業務事業群。在這輪阿里的自我升級中,人才、組織、未來再次成為核心關鍵詞。

可以看出,不管是騰訊還是阿里巴巴,對於技術的態度都是越來越重視。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騰訊還是阿里巴巴,都在雲計算領域不斷加碼,未來中國雲計算市場會有怎樣的變化呢?值得期待。

近日阿里巴巴 CEO 張勇接受採訪稱:在內部管理會上明確表示,阿里巴巴不會裁員,相反將繼續開放招聘,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培訓計劃,同時投入更多的平台資源,幫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市值縮水的困境下,阿里巴巴集團和螞蟻金服的員工總數首次超過 10 萬人。

3

市場肅清、環境驟變,縮水背後還有這些原因

除公司自身經營問題外,2018 年的市場環境變化和整體調控也是造成企業市值縮水的重要原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18 年 12 月 18 日下午港股收盤,中國共有 33 家新經濟公司赴美股和港股上市,其中美股 20 家,港股 13 家,以至於很多人都說香港的鑼不夠敲了,美國的鐘也不夠敲了。

然而,市場對這些新晉者似乎並不友好,從數量上看,累計上市 23 個,其中在美股上市 16 家,港股上市 7 家,其中近九成都經歷過破發,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與市場肅清有關。

市場肅清

無論是大型互聯網企業還是小型創業公司,其共同點都是喜歡扎堆資本聚集的行業,比如前兩年火爆的共享經濟、區塊鏈、直播、遊戲等。從盈利角度來看,這無可厚非,畢竟創業公司需要引進外部資金生存,選擇熱門領域可提高融資概率。

但是,自從進入 2018 年,國家開始對共享經濟、直播、外賣、遊戲等行業進行合理管控,市場進入肅清階段,審核規則和法律條款逐漸成熟,曾經的部分泡沫被戳破,行業回歸正規賽道,這讓市場出現大洗牌,相關公司市值蒸發明顯。

以遊戲行業為例,2018 年 3 月開始,遊戲版號審批政策收緊,這對遊戲行業而言無疑是重大打擊,僅一句「國家新聞出版署實施網路遊戲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網路遊戲上網運營數量」的描述,未給出具體措施的前提下,當天 A 股遊戲類公司市值一度縮水近百億元,加上美股和港股的網易、騰訊控股、金山軟體,遊戲圈一夜之間幾乎蒸發了約 1800 億元市值。此外,共享單車、網約車等業務也在 2018 年受到不同程度的管制,導致相關公司出現市值大幅縮水的情況,但這讓行業逐漸走向規範。

國內經濟環境變化

2018 年是比較特殊的一年,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由於外部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出現下行,對互聯網行業,尤其是有海外業務的企業帶來一定影響。除此之外,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股市跌幅明顯。某相關文件簽署後,通信設備、鋼鐵、計算機設備、獨角獸等板塊跌幅居前。個股方面,當日跌幅 9% 以上個股近 700 只,跌幅達到 5% 的個股超兩千隻,漲幅 5% 以上個股不足 60 只。

長期來看,這或許是國內企業發展的絕佳契機。自開戰以來,海外購買基礎設施的價格越來越高,國家越來越強調自主可控,網路安全被提到重要層面,以往受制於人的核心技術領域勢必得到重點扶持和關注,比如晶元、操作系統、系統軟體、集成電路、基礎零部件、半導體設計及製造等。

根據諮詢公司普華永道·思略特發布的報告,2018 年中國研發投入增長 34%,成為全球增速最高的國家。在 1000 家全球創新領軍企業中,中國企業的數量大幅增加,2007 年中國企業僅占 3%,而 2017 年則增加到 17%,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國內科技企業在底層基礎設施層面的投入也在增加,並取得不錯成績。

4

身處寒潮,程序員該穿上怎樣的救生服?

市值縮水,成本上升,企業不得已重新調整核心業務團隊,這也讓很多公司去年接連報出縮減人員編製的新聞。但對於有一技之長的程序員來說,找到好的出路相對還是比較容易的。如果我們不能改變整個環境,該怎麼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呢?

培養自己的 Leadership

技術博主左耳朵耗子曾說,30 歲以前,應該是人學習和積累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就是努力學習的時間段。在 30 歲前,工作 5-7 年,你需要擁有:

高效的學習能力。這意味著——基礎知識紮實、觸類旁通、讀英文文檔不費勁、有尋找前沿知識的能力、能夠看到問題和技術的本質、善於思辯、能獨立思考。

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意味著——你要高效的學習能力、見過很多的場景、犯過或是處理很多錯誤、能夠防火而不是救火。

這樣才能培養出自己的 Leadership。Leadership 並不是當領導和經理,而是一種特徵:幫人解決問題、被人所依賴。有了這樣的特徵,你才能在職業發展中得到正向的反饋與良好的循環,也加大了你在寒冬下存活下來的幾率。

不要浮躁,沉下心來

一方面,中國互聯網開始較晚,大齡程序員數量不多。另一方面,不少媒體炒作中年危機話題也加大了程序員圈的浮躁心理。老實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你沒有編程到 30 歲,你還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程序員。所以,並不是編程編到 30 歲就玩完了,而是編程編到 30 歲才剛剛入門。

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喜好速成?是否對待開源只用不貢獻?是否對於技術工具(比如語言、框架)存在鄙視鏈?是否對於別人提出的問題下意識進行反駁?是否對於工作待遇永遠不滿意?

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就更應該修鍊內功,沉下心來。

只有技術,才是硬通貨!

對於看重技術能力的互聯網公司而言,程序員的處境沒有想像中那麼艱難,只要自身技術能力夠硬,項目經驗足夠豐富足以安然度過危機,要知道,無論是什麼環境,企業都願意高薪僱傭優秀人才,因此,持續學習充電是所有技術人員都該具備的能力。編程就像登山一樣,越往上爬人越少,你堅持得越久,甩開的人就越多,競爭力就會越強。

當市場趨於飽和時,除了過硬的技術,也可以考慮下方向的選擇。國內底層基礎設施,比如晶元、操作系統方面的技術研發人才尚處於緊缺狀態,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同樣需要大量優秀人才,這也是目前國家重點研發投入的領域。如果考慮轉行,這些均可以成為備選。

Q 言 Q 語時刻

2018 年,你有經歷公司市值縮水、裁員、找工作難的問題嗎?

2019 年,對於職業規劃,你是怎麼看的?對於跳槽,你會更加謹慎嗎?

歡迎留言區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今日薦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foQ 的精彩文章:

前端技術選型的遺憾和經驗教訓

TAG:Info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