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西對比:圖書館史不同的背後,是懸殊的文明

中西對比:圖書館史不同的背後,是懸殊的文明

作者/ 西湖鯊魚 本文系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一、前言

如果要比較中西方文明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差異,那麼圖書館絕對是可以用來作為衡量的標尺之一;就象現在我們拿一個國家的大學在世界上的學術排名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一樣。實際上在中世紀歐洲現代大學成立之前,圖書館實際上就扮演著類大學的角色,是一個國家知識財富的儲藏室和高級知識分子進行學術研究的活動場所,和現在我們城市中的大小圖書館性質完全不一樣。圖書館根據開辦方的不同可以分為政府公辦、私人自用、教育機構、宗教機構這幾種,我們這裡要比較的是政府開辦的公共圖書館,這種圖書館除了收藏書籍、史冊、報紙、檔案、文物外,還是學術交流和學術研究的場所。一個政府對待書本的態度可以用來衡量一個社會對待知識的態度,直接代表一個社會的文化、科學和教育水平,可以作為衡量文明優劣的尺度。

公共圖書館的出現是社會民主、公民權利、社會平等和信息公開等社會人文意識成熟的結果,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雖然1852年英國曼徹斯特公共圖書館被認為是世界現代公共圖書館誕生的標誌,但是在2000多年前,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時期,地中海地區的大小王國里就已經出現了很多規模宏大的公共圖書館,而我國官辦公共圖書館直到清朝末期才出現。這個時間上的巨大差異也許可以用來佐證中西方科學史上巨大差距的現實。

二、中國古代藏書館

中國古代的官辦圖書館雖然歷史很悠久,歷朝歷代都有管理圖書的官員;管理圖書館的官員一般都是學問很大的人,老子就是周朝管理藏書的官員;這一點古今中外差別並不大。但是中國的官辦圖書館主要是為國家統治服務,很少傳播知識的作用,跟面向社會開放的公共圖書館性質完全不一樣。中國古代不叫圖書館,叫藏書樓、藏書閣,書都是要藏起來不讓人看的,實際跟檔案館的性質差不多。《漢書·藝文志》中對漢武帝時期的藏書制度這樣描述:「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書都藏於秘府,非官方人士你都不可能看。

我在寧波呆過幾年,當時寧波最繁華的商業廣場叫「天一廣場」,周末經常全家過去消磨時間。為什麼寧波人敢取名叫「天一」,因為寧波確實有個天下第一的「天一閣」,是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退休後在家建造的(1566年建成)藏書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藏書有7萬多卷,主要是方誌、政書、科舉錄、詩文集,其中一部分藏書是官府的內部資料。

范氏族規規定:藏書歸子孫共有,非各房齊集書櫥鑰匙,不得開鎖。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廚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書借出者,罰不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擯逐不與祭(阮元《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序》)。天下最大的藏書樓就是連自家子孫都不能擅自入內學習閱讀,天一閣建成100年後,范欽後人范光燮才破例讓大學者黃宗羲登樓閱讀藏書,黃成為第一個入閣的外族人。這樣的藏書樓對知識的傳播又有多大意義呢?但要是想到中國歷史上的多次文字獄,多少文人因言治罪,因書丟了腦袋,或許也可以體諒范氏家族擔心飛來橫禍的良苦用心。

圖1 天一閣正門圖

可見中國歷史的藏書館,不論是官辦還是私藏大都是不對外開放的禁地,天下書籍都藏入深宮大院成為私產,哪裡來的社會上知識傳播和文明傳播呢?


三、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圖書館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地中海文明圈,在古希臘及古羅馬時代各國對書籍、知識熱愛的程度和傳播的廣度都要超過世界上其他的文明圈,為人類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中國秦王朝統一之前,地中海地區就有許多著名的公共圖書館。

歷史上最偉大的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埃及之後,在尼羅河三角洲的地中海沿岸建立了亞歷山大城,他的繼任者托勒密在該城建造了當時最大的圖書館即亞歷山大圖書館。據說當初建館的目的是「收集全世界的書」,實現「世界知識總匯」的夢想。其藏書不僅包括幾乎全部的官方重要文獻,還包括地中海、中近東和古代印度等地區和民族的各類書籍,歷代國王又十分熱心於搜集圖書,致使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藏一度達數萬卷。歷任館長都是著名學者,古希臘大學者埃拉托色尼、文獻學家阿里斯塔克等歷史名人都曾出任過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

圖2 亞歷山大圖書館

和我們古代官辦藏書機構不同,200多年間,該館一直是希臘化文化的文獻中心和學術中心。地中海四周的學者不分國別都雲集此地,同時托勒密國王還長期出資贊助科學家的研究活動,諸如哲學家埃奈西德穆,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等也均在此講學或求學。古埃及的幾何和數學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要相信我們祖先還在住茅草屋的時候就能建起了巨大金字塔的埃及人,其科技水平一定是受到周圍世界地膜拜。當時盛行開放、自由的學術風氣,使圖書館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學校」的美名,並在整個地中海世界傳播文明長達數百年。

歷史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現在已是無法用考古遺迹證實的傳說,只所以說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圖書館,不是因為她最早最大,而是她為後來的那些偉大帝王樹立了一個文明徵服的樣板。亞歷山大大帝是西方史學家公認的西方偉大君王之首,征服了整個地中海區域以及波斯和印度,是後來愷撒、拿破崙等西方君王的敬仰之神。建立一個宏大的世界圖書館來作為其文明徵服世界的記功碑是他的首創,就象古羅馬的凱旋門後來作為歐洲各國皇帝軍功的記功碑一樣,國家圖書館後來成為全世界文明國家的象徵建築。

說到對社會的巨大影響,當時的鄰國帕加馬王國(位於今土耳其境內)就有樣學樣地仿建了一座帕加馬圖書館要和亞歷山大圖書館一爭高下,國王歐墨涅斯二世廣泛網羅學者到帕加馬,甚至一度要試圖劫持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結果埃及國王大怒,下令對帕加馬王國進行文化封鎖,嚴禁向帕加馬出口當時只有埃及才能生產的莎草紙(這段歷史會不會讓你想到現在美國對中國的晶元封鎖)。誰知道帕加馬王國不甘屈服文化大國埃及的封鎖,竟然發明了更高檔的羊皮紙,羊皮紙的英文名稱「Parchment」就是由這個王國的名字演化來的。直到中世紀,歐洲的皇室、教會還把羊皮紙作為重要文件的用紙。現在去土耳其的城市帕加馬,可以參觀當年的帕加馬衛城遺址,圖書館遺址也在裡面。

圖3 寫有幾何運算的古埃及莎草紙(大英博物館藏)

古羅馬的凱撒生前也希望建一所類似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大圖書館來彰顯羅馬帝國的文明,在他被刺身亡幾年之後,其部下在羅馬城的自由神廟建立了羅馬第一所公共圖書館。後來有多位羅馬皇帝都致力於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奧古都斯大帝在帕拉蒂尼山上阿波羅神廟附近建有圖書館,在紀念他姐姐的屋大維婭廊柱里也設立了圖書館。其中最大的是圖拉真皇帝於公元 113年建立的烏爾皮亞圖書館,現在去羅馬的圖拉真廣場遺址可以看到位於圖拉真記功柱兩邊的烏爾皮亞圖書館遺址。

除了獨立的公共圖書館,古羅馬很多聞名世界的大浴場里都設有供人休息閱讀的圖書館,現在能看到的遺址有卡拉卡拉浴場和圖拉真浴場。如果說上段提到的圖書館是服務社會精英的學術型圖書館,那浴場圖書館就是服務全體羅馬公民的大眾圖書館。

圖4 羅馬圖拉真廣場遺址

公元 4世紀初,羅馬城最輝煌的時候是人口超過百萬的世界之都,在一本古代旅行指南《羅馬奇蹟》的書中記載,僅羅馬一城就有28所公共圖書館。當時羅馬的圖書出版和發行行業都十分發達,有人專門僱傭奴隸抄寫圖書,然後在市場上售賣。這裡要說的是,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後,羅馬的圖書館都被當作傳播異端學說的場所先後遭到關閉,從此歐洲進入了漫長宗教愚昧的中世紀,直到文藝復興後才重新開始文明的新征途。


四、圖書館史也是文明史

一個社會對知識、書籍以及讀書人的態度最能體現出其文明和開放的程度,一個國家的科技競爭力水平也完全跟它的全民知識水平相關聯。雖然西方古代及中世紀的圖書館與我們今天意義上的現代圖書館有重大差異的,但「公共圖書館」這一名稱在西方古代文明中早已出現,而且社會權貴和精英階層捐贈圖書館和大學的傳統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

在西方的戰爭史中,書籍、文物、有知識的讀書人和有技能的工匠都是非常重要的戰利品,很多征戰的軍隊後面都跟著一支由各學科專家、工程師組成的學者隊伍,負責發掘、收集文化戰利品,像亞歷山大、愷撒、拿破崙、大英帝國。所以現在研究歷史的人都要去大英博物館、凡爾賽宮、美國國會圖書館等西方國家圖書館,即使研究中國歷史,如果不去英、美、日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很多中國歷史文物和孤本古籍都看不到。

和亞歷山大幾乎同一時期,中國也出了個一統江山的秦始皇大帝,也為中國後代的君王樹立了一個榜樣,就是通過焚書坑儒來野蠻征服天下的榜樣。《史記 秦始皇本紀第六》中寫道,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的時候,一個官員稱頌始皇的功德,而另一個管文化傳授和顧問的博士則對始皇的郡縣制度有異議。始皇征問丞相李斯的意見,結果李斯慷慨激昂的一番話開啟中國二千年焚書坑儒的黑暗歷史。「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始皇一聽龍心大悅,說:「可」。天下的書和讀書人即遭滅頂之災。後來的諸多有雄心一統天下的中國皇帝也是有樣學樣,經常通過大興文字獄的形式,焚毀他們認為不正統的書籍,殺掉敢對他們說不的文人。結果從秦朝開始到清朝,中國的館藏書籍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

到了大清的乾隆年間,乾隆為了彰顯他治下的盛世,動用舉國之力編纂了所謂宏大的四庫全書, 由皇帝「御批監製」,從全國徵集3800多文人學士集中在京城,歷時十年,用人工正楷抄書,號稱為舉世罕見的無價之寶。全書共收書3460多種、79000多卷、36000多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經部」就是國家認定的正統道義十三經;「史部」是各類正史、野史、編年史等歷史書籍;「子部」是諸子百家、雜家、小說;「集部」是詩文詞曲集。這套全書就是國家所認定的全國所有圖書樣本。百度上是這樣描述的:《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 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裡找到它生存發展的泥土和營養;成為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徵,後代王朝維繫統治宏揚大業的「傳國之寶」。

我花了幾天時間翻看了《四庫全書》的書目,做了個統計,全書中跟科學有關的只有醫學、農學、天文算術三類,還真是應證了李斯的那句話:「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真是就剩這三類了!卜筮就是天文算術,中國古代搞數學的人其實和天文學家、風水先生是一類人;種樹就是農學。其中醫學最多,近200本書,天文算術類83本,農學19本書。我們3000年文明史裡面,跟科技有關的書籍就剩下了3類300本左右;而這其中很多書還為官民所藏,不流傳於世,簡直如同武林秘籍。

中國歷史上的算術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九章算術》,被奉為《算經十書》之首,可以跟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相提並論的名書。編輯四庫全書時,在該冊前言中註解道:「北宋以來,其術罕傳,自沈括《夢溪筆談》以外,士大夫少留意者,書遂幾於散佚。洎南宋慶元中,鮑澣之始得其本於楊忠輔家,因傳寫以入秘閣,然流傳不廣。至明又亡。故二三百年來,算術之家未有得睹其全者。」本來我們自己獨尊儒術後就沒有多少哲學、科學發展的空間,後來再加上蒙古和滿清的兩番野蠻掃蕩,本來應該作為普及教材的《九章算術》都成了神秘的葵花寶典,連研究算術的專業人士都看不到,可見蒙古入侵後的600餘年,中國已經完全沒有發展科學技術的可能,這個改變一直等到西方現代文明用大炮轟開了東方大陸的大門,才讓在愚昧霧霾中生活數百年國人的聞到科學民主的清新氣息,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

歷史研究的樂趣就是能知道凡事都有前因後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從中西方古代圖書館的比較歷史來看,中華文明隕落的種子其實2000年前都已種進這片黃土地了。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商務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每個想當徐州大佬的人,必須先過陳登這一關
小吏為什麼敢朝大官索賄 ?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