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何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如何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今天小明給大家花點時間講講原生家庭這個詞的來龍去脈。讓網上各種圍繞著吃的爭論,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見解。

原生家庭這個詞受到偽心理學科普的傳播,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天大的誤會了。

甚至絕大多數從事臨床心理工作的心理諮詢師們也對這個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何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是美國人鮑文1960年提出來的。他本人首先是從事臨床精神病治療的。而且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師。

而依戀理論是英國人鮑爾比與安斯沃斯提出來的。而鮑爾比本人也是精神分析流派屬於客體關係取向的。

雖然他們兩個都是鮑,但他們並不就是一個人。

客體關係流派自體心理學和弗洛伊德經典精神分析都是屬於傳統精神分析的範疇。

新精神分析是以比昂和拉康作為代表的。

如何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另外不管是傳統精神分析還是新精神分析,都不屬於學院派心理學的對兒童發展的觀點。

再來說說鮑爾比的依戀理論。鮑爾比發現嬰兒離開父母之後產生強烈的情緒,由此他認為嬰兒有強烈的依戀行為系統。

再接著是鮑爾比的同事安斯沃斯研究發現一歲的嬰兒和他們的父母有三種依戀類型。第1種安全性佔60%。第2種焦慮抵抗型佔20%。第3種迴避型佔20%。

但是這並不能夠說明嬰兒的反應是先天還是後天的養育環境。

而托馬斯在對嬰兒的研究中發現嬰兒一出生就有三種不同的氣質類型。

如何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容易型氣質的嬰兒佔40%。困難型氣質的嬰兒佔10%。遲緩型氣質的嬰兒佔15%。剩下的是混合型。

後來鮑爾比及其後來的研究者把嬰兒的依戀類型延伸到成年期成人的戀愛關係中的表現。

綜上所述,無論哪一種研究都不可能證明原生家庭決定論。

而上述的研究更多的是精神分析流派的研究。精神分析流派既不是臨床心理學的全部,更不是心理學的全部。而現在的心理科學越來越拋棄了精神分析流派的許多不科學的論述。

如何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說一句絕對不會錯的真理,就是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必然都會對我們的成長產生了影響。這才是為什麼學院派心理學會更謹慎的使用早年教養環境,而不會使用原生家庭這個名詞的原因。

很多人不斷的挖掘自己知道原生家庭的過往回憶。只是因為他沒有辦法挖掘到先天基因氣質類型對自己的影響。

他也忽略了原生家庭之外的其他早年養育環境對他的影響。比如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社會化環境。

而原生家庭這個名詞所描繪的早年教養環境對應到學院派心理學有一個術語叫做共享環境。而我們人主要受到三種影響,第一先天遺傳因素。第二,共享環境,這一部分與原生家庭所說的環境比較接近。第三部分,非共享環境。也就是原生家庭之外的早年環境。

如何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從這些年各種心理科學研究的結論綜述,一般而言,我們每個人所具有的各種特質大約40%源於先天的遺傳因素。60%源於非共享環境的影響。幾乎不受到共享環境的影響。

這一點源於明尼蘇達雙生子研究結果的支持。研究發現那些被分開撫養的雙胞胎,在性格上的相關性,跟那些一起成長的雙胞胎,在性格上的相關性沒有差異。也就是說共享環境對他們的性格沒有額外的影響。

從行為遺傳學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們的智力情緒性格和健康這些特質受先天影響或受非共享環境影響最大。

如何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而依戀等特質,受共享環境的影響較多,原生家庭只是共享環境中的一部分而已。

給大家介紹了這麼多,目的就是讓大家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另外不管是先天環境還是後天養育環境,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都是要通過你的自我才能發揮作用的。沒有什麼小時候的因素能夠跳過你的自我,自己經的決定你的人生。

我們想要變得更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不能靠甩鍋俠,而要靠自我的自知,自覺的努力。

~~小明講原生家庭的來龍去脈

~~小明手把手教你心理諮詢實操

點擊學習趙小明老師「手把手教你做諮詢第一季」→

千聊

點擊學習趙小明老師「手把手教你做諮詢第二季」→

千聊

點擊學習:小明地面心理課程精選薈萃,線下高價好課!→

千聊

如何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趙小明心理團隊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聰明女人和笨女人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流浪地球》+壓抑式親情=完美,你同意嗎?

TAG:趙小明心理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