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可能生活中的你仍然會感覺與AI離得很遠,不然,其實AI技術的身影隨處可見,比如說你每天閑暇時間最愛看的劇、綜藝……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話說,這美國人過聖誕,就和中國人過年似的——超長待機。

你看,這都新年第三周了,我的同事們才陸陸續續回來。

可是,美國人民還是不能好好乾活,因為:好萊塢頒獎季到了。

前幾天,作為奧斯卡風向標之一的2019年金球獎,開獎了。

可這第二天,蹭到媒體熱點的,不是各種明星導演的名字,而是:Netflix和Amazon。

「Netflix和Amazon在金球獎上贏瘋了」—— 美國《連線》感嘆著。

今年,Netflix和Amazon這樣的Streamers(互聯網流媒體),成為最大贏家。

Netflix獲獎5項,其投資的《羅馬》,還獲得最佳導演和外語片兩項大獎,使得公司第二天股票大漲5%。

另一邊的Amazon,也憑藉《英國式醜聞》和《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分別拿下最佳男配和女主角獎。

2018年,互聯網技術發展,進一步影響中美文娛產業,無論是美國的FAANG還是中國的「優愛騰」,都在加緊技術投入。

今天,我就來給你講講,過去這一年,「文娛+科技」方面,中美互聯網都有哪些重大進展。

技術為內容賦能

你可別以為,AI只能做無人車啥的,離咱們生活還很遙遠。其實,AI早就能幫助內容創作了。

你去年看到的幾乎所有互聯網內容爆款,背後都有AI的身影。

2018年,中美各大Streamers們,真的都在全力秀出科技基因。

你看,亞馬遜本來就擁有全球最大的雲服務AWS,技術底蘊已經深厚;

去年赴美上市的愛奇藝,特別選擇了科技名企雲集的納斯達克,而沒有選擇紐交所,以彰顯龔宇的「科技公司定位」;

大優酷COO庄卓然,在去年底的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也強調了優酷的科技公司定位。

總結起來,無論是網綜啊,還是網劇,整個視頻作品的生命周期,其實都將經歷下面這5個環節: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技術在各個環節上的體現。

環節1:選角選題

你肯定有過這種體驗吧,就是自己追的一部美劇,突然就不更新了,或者結尾收的莫名其妙。其實,這是整個劇都被砍掉了。

要知道,任何作品初期的「選角選題」都非常重要, 在過去沒有大數據技術幫助的時候,更多是靠創作團隊自己把控的。有時候,還真的就是賭運氣。

所以,美劇的做法是,先用接近一半的資金製作頭兩集,給傳統的電視網試映,如果效果不錯再繼續拍攝。如果不行,整個劇集就會默默下線,或者草草收尾。

在好萊塢,人們經常說一句話「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就是在解釋這麼做背後的道理。雖然已經拍攝了,已經花了錢了,可是只有及時停止,才能防止更大的損失。

但是,這種情況可能在2018年開始,會被AI改變。因為,人們已經開始利用AI,幫助節目選取角色甚至劇本。

去年的《中國新說唱》就利用了AI。愛奇藝開發了「藝匯智能選角系統」,他們在分析了各種網路大數據後,給潘瑋柏推薦了搭檔鄧紫棋,匹配度高達90%。

當然,最後這對組合的高人氣也說明了AI的有效性。另外,愛奇藝還有「IP價值評估系統」來分析IP的故事情節,進而幫助企業做出投資決策。

優酷在去年的「春集」上,也發布了類似的「魚腦」平台,它也有AI選角、AI優化劇本等功能。

比如,將於今年上線的《長安十二時辰》,就是通過這個平台,在分析了演員和劇本以後,最終確定了雷佳音作為最合適的男主角人選。

利用AI幫助節目早期決策,可以有效減少投資浪費,幫助節目成功。

以後,肯定會有更多的節目要通過AI,來進行角色和劇本的篩選了。想靠「碰運氣」,隨便就做出爆款,以後真的是越來越難。

環節2:拍攝剪輯

角色劇本都確定了之後,就要開始拍攝和剪輯製作了。

這是製作團隊最辛苦的階段。「每周一集,簡直就是噩夢,」—— 我的朋友小K這麼跟我八卦,他曾參與國內一個知名網綜的製作 —— 「其實,要是能做噩夢就好了,我們經常就是通宵,覺都不能睡。」

他說,在過去,對於像《跑男》這種,有上百個機位的綜藝拍攝和剪輯,任務量簡直巨大。

為了增加剪輯效率,團隊會在現場配備多名跟拍導演,把有價值的時刻記錄下來。

有些時候,團隊還有韓國成員,語言又不通,這就造成了又一層溝通不暢。

這個問題,在好萊塢更明顯了。一部好萊塢作品的拍攝,經常有美國、歐洲、中國等不同國家的工作人員:後期、音效等等,甚至還有很多自由職業者和臨時演員 。

直到去年,整個好萊塢劇組的拍攝統籌,竟還停留在「紙筆」模式。

去年3月,Netflix推出了一款App,叫做move,能幫助劇組把拍攝統籌「數字化」。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比如,move可以讓導演知道上一場1.5頁劇本的拍攝用時,這樣可以及時調整進度。move還會智能通知各職能部門,如做好拍攝準備、換場景、甚至放飯。

《華麗女子摔角聯盟》第二季以及《波特萊爾的冒險》第三季的劇組,都已開始使用move了,效率也大幅增加。

國內的企業,則做的更厲害 —— 直接用AI幫助剪輯。

比如,一部綜藝一共就幾個常駐嘉賓,在過去,需要人工來把各種鏡頭分類:陳赫的放一起,Baby的放一起,還要標記序號。

這工作,有時甚至需要搞好幾天。真的是非常「機械」,很多人不愛做,就只能安排給任勞任怨的實習生。

好在,去年愛奇藝開發了「愛創媒資系統」,來幫助大型綜藝的製作。在AI的助力下,海量的鏡頭和音頻素材,瞬間就能被分類完畢,並且準確給上標籤。《中國新說唱》、《國風美少年》等自製綜藝,都利用了這個技術。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去年世界盃期間,優酷也開發了「鯨觀」技術,來自動理解視頻內容和剪輯。54萬條賽事視頻中,由機器自動剪出來的居然有24萬條。最快時,30秒就能剪出一條短視頻。

你看,AI把這種「勞動密集型」工作取代後,剪輯師就可以把時間花在更多的創意工作上了。

所以,以後要是團隊沒有AI幫助,節目質量可能真的會很差。

環節3:分發傳輸

節目製作好了 ,就要上線發布了。

利用AI進行個性化推薦和分發,這可是所有Streamers的基本技能。Netflix甚至連視頻預覽圖都能「個性化」生成。

比如,系統可以自動在視頻中挑選出一幀,這一幀可能包含你喜歡的明星,總之就是能吸引你注意的片段。然後,系統還能把廣告語放在最適合你的圖片位置上。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但是,2018年的內容分發戰場,有了新的玩家上線。

去年8月,迪士尼花了713億美元天價,收購21世紀福克斯。表面上看,似乎就是內容產業的互相收購而已嘛,但這個案例中,其實暗藏玄機。

你知道嗎,喊出660億美元報價,和迪士尼叫板的,不是別的內容企業,居然是Comcast,一家美國電視及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而它的品牌名稱xfinity則更被人們所熟悉,我家的wifi就是用的這個。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一個基礎網路服務商,為什麼要上來搶內容企業飯碗?

這可能是2017年底,美國取消《網路中立法》的後遺症。它在2018年6月,全面廢除。它原本規定,運營商不能根據傳輸的內容來調整網速,這就是所謂「中立性」。

但是,我們可以預見,在法案取消後,運營商和內容綁定,並為特定內容開闢獨家帶寬,將會成為新的打法。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尤其是在5G技術和4k超高清內容全面普及以後,運營商將會成為Streamers和好萊塢之後,第三個入場文娛的玩家。

那麼,作為Streamers,在不能自己出面,增加用戶網路帶寬的情況下,就只能坐以待斃嗎?

當然不,研發更多傳輸技術,提升傳輸效率,將會成為文娛產業競爭的重要能力。

作為用戶,咱都想花更少的帶寬來看視頻,而且還想不卡。這就需要網站來提升數據傳輸效率了。

在AI的幫助下, 愛奇藝的HCDN技術,它可以把熱門的資源,優先放到離你更近的「邊緣」伺服器節點上。

比如,去年《延禧攻略》那麼火,還能不卡,就是靠的HCDN,它降低了7成的網路寬頻成本。

類似的,優酷也推出了「窄帶高清」技術,可以比傳統方式節省30%的帶寬需求。

除了提升傳輸效率,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先傳低清內容,然後再來優化清晰度。

比如,先傳一個480p的低清視頻下來,然後再想辦法優化成1080p,這個技術叫做「超解析度播放」,簡稱「超分」。

騰訊視頻就研發了這項技術,可在移動端「實時超分」,極大減少用戶觀看高清視頻時所需流量。

在線文娛行業,想要贏天下,這麼看,只靠內容還真不行,以後還得要麼帶寬大,要麼速度快,才能佔有優勢。

環節4: 播放觀影

如果說,5年以前,Streamers們只是提供了一個在線播放器,那2018年開始,隨著AI技術和產品技術的發展,這個播放器已經全面「智能」化了,下面說幾個例子。

有一個功能,如果你看整部劇,就只為追某一個明星,那你可就太需要了。這就是「只看TA」功能。通過AI技術,系統可以智能識別出,某個明星的專屬戲份。

目前,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均有上線。比如《延禧攻略》中,你只要點擊「只看 秦嵐 片段」,就可以只看皇后娘娘的戲份了。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4k高清作為繼1080p後的下一代更高解析度的標準,國內的優愛騰都在積極布局。

馬化騰在去年3月的中國超高清視頻(4K)產業發展大會上,明確了騰訊將發力4K。騰訊視頻率先開始廣泛創作4k自製內容,如《骨語》、《法醫秦明3》等。如今,它已擁有超過十萬的4K視頻量。

愛奇藝也推出了《旅行的聲音》。成為了全球首個,使用了4k技術,以及杜比視界HDR技術和全景聲技術的,音樂旅行紀錄片。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另外,還有很多新的貼心功能,都在默默提升你的觀影體驗。

比如,B站、愛奇藝等都支持的彈幕蒙版,可以智能識別彈幕,防止遮擋人臉。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還有愛奇藝推出的「綠鏡」功能,通過AI大數據自動給出內容熱度,讓你能快速定位,ZoomAI則可以修復低清視頻,實現高清播放。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環節5:內容變現

變現,是所有內容平台的商業化目的。目前,業內主要有兩種模式:AVOD和SVOD。

其中AVOD的A代表Ads,也就是使用廣告變現;SVOD的S代表Subscription,也就是通過訂閱會員付費變現。

YouTube是典型的AVOD代表,Netflix則是典型的SVOD,「優愛騰」則均為A + S的混合形式。

S代表的訂閱模式,在移動支付興起後,雖然沒再有大的技術突破助力,但全球Streamers的會員人數在2018年都漲勢喜人。

根據各公司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騰訊視頻訂閱用戶已達8200萬,愛奇藝達到8070萬,Netflix更是達到1.37億,全球第一。

而A所代表的廣告模式方面,各Streamers在2018年的主題是:提升產品體驗。

「網紅帶貨」是視頻網紅需要的最基本技能。

YouTube在2018年11月全新上線了YouTube Video Looks產品,支持網紅在視頻里「標記」產品,並可以配合視頻內容、網紅動作自動在側邊欄顯示相關產品,極大促進人們購買體驗。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類似的,愛奇藝在「智能變現」方面也有所創新。比如,在《延禧攻略》播放時,AI可以智能識別出明星、動作、還有劇情台詞,然後在視頻中展示相關的產品和素材,這就讓廣告主和用戶的體驗都得到了提升。

技術,正在如何影響你最愛的影視劇和綜藝?

咱都能理解,會員營收和廣告營收此消彼長,想要守住廣告利潤,就要進一步增強廣告產品體驗。這可能是各大Streamers接下來的技術競爭主戰場。

2018視頻內容兩大趨勢

「豎屏」和「短內容」則是媒體形式上的2018新趨勢。

2018年,國際主要內容平台全面擁抱豎屏體驗:Facebook Story、Instagram Story、Snapchat Story、WhatsApp Status、抖音短視頻、微信時刻視頻,甚至YouTube Story 都已全部入場。

全球用戶的豎屏觀影習慣開始逐漸固化。

內容方面,Netflix在5月上線了純豎屏體驗產品「搶先看」。愛奇藝上線《生活對我下手了》,騰訊視頻也陸續推出豎屏綜藝《和陌生人說話》和豎屏劇《我的男友力姐姐》。

而「短時長」的嚴肅專業內容,也在2018年被更多布局。8月,迪士尼前主席,業內大名鼎鼎的Jeffrey Katzenberg領導的NewTV宣布融資10億美元,阿里巴巴也在投資方內。

NewTV將會專註於製作15分鐘以內的短視頻節目,單集製作費將達到百萬美金。

2019年,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為移動端定製的,短視頻和純豎屏內容。

只靠技術,行嗎?

這麼看來,技術對整個內容的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以後的內容生產,機器能否完全取代人呢?

這個問題由來已久。

其實,我所在的美國加州,也有南北差異和地域歧視。北加州理性驅動的矽谷,和南加州創意驅動的好萊塢,經常互相看不慣,八卦迭起。

比如,Netflix的矽谷團隊非常相信數據和AI,建議公司應大力研究演算法,相信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好萊塢的內容團隊則認為,公司要靠傳統口碑營銷並維護影視圈人脈,以此成功。

去年8月,Netflix的CFO David Wells宣布辭職,和這個「南北矛盾」脫不開關係。

但話說回來,矽谷的碼農們自己也明白,只靠機器肯定不行,那樣最後生產的內容,一定就是「黃賭毒」 —— 成本最低,用戶最喜愛,粘性也最高。

但是,一點不靠技術也不行,上文提到的,都是技術對內容生產的種種好處。

怎麼辦?

答案很明顯:包容、融合。

加州,作為美國最開放包容的地方,說到骨子裡是絕對能接納和尊重多元思維和文化的。

先例早已有之。

1986 年 1 月 30 日,一個失意的矽谷高管剛剛被董事會攆走。他用500萬美金,從一個影業公司那買下一個電腦圖形部門,成立了新的公司。

誰能想到,這個小公司竟會改變世界。

10年後的1995年,這個公司發布了一部電影。為表示矽谷和好萊塢的合作友好,首映式也是在洛杉磯和舊金山連辦兩場。

在北加州的首映禮上,這個曾經失意的矽谷高管站在了舞台上。

這個高管,就是喬布斯;這個電影,就是取得巨大成功的,世界首部計算機3D動畫《玩具總動員》;而這個公司,就是皮克斯 ,它成就了矽谷「科技 + 人文」的聯姻佳話。

這一聯姻模式,延續至今:美國的Netflix如此,中國愛奇藝的「矽谷+好萊塢」文化基因雙螺旋亦是如此。

未來,全球的內容生產,人的創意和機器算力的完美融合,將是必然。

#專欄作家#

Han,微信公眾號:涵的矽谷成長筆記(ID:HanGrowth),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facebook商業產品工程師,參與電商及零售社交商業產品開發。

本文由 @Han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