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5G底氣,華為憑什麼?

5G底氣,華為憑什麼?

允中 發自 凹非寺

華為落後了嗎?

2019年開年,5G手機、摺疊屏,一個個產品還沒蹤影,概念就已滿天飛。

甚至更早之前,以5G logo發個Twitter、更新個微博,都成為噱頭熱點。

然而手機出貨量已全球第二的華為,竟不爭「一城一池」。

難道正在全球推行5G基站和商用方案的華為,在終端落後了嗎?

當然不是。華為首款5G摺疊屏手機將在2月24日的2019WMC(世界移動大會)上正式發布。

而且一旦深入了解這家中國科技巨頭在5G晶元上的實力,也會看得更清楚——這是華為風格的一以貫之:

有實力就有底氣,有底氣不怕先講後講。

先做後說,拿產品說話。

實際上,華為在5G終端上的布局,點線面覆蓋,端到端打通。

5G手機,只是最具消費者感知力的終端產品。

5G研發一脈相承

事情可以從巴龍誕生說起。

現在,外界對於華為晶元最了解的是手機晶元「麒麟」

但多有不知的是,其實剛剛通過5G打響名聲的「巴龍」,還是麒麟的大師兄。

當初為從底層實現產品差異化,華為開始造芯業務。

先以雪山為名開闢了通信為核心的「巴龍」,其後又有了「K3」——並更進一步源流成今日名聲大振的手機晶元「麒麟」。

歸根溯源,巴龍和麒麟,都名起高海拔雪山,寓意攻堅最難課題。

而且麒麟晶元的聲名壯大史,也都離不開巴龍的背後默默支持。

從3G、4G到5G,巴龍都在終端最核心的通信能力方面發揮效用,保駕護航。

這一路,也是華為十年磨一劍,從追隨者到領先者。

2009年,華為開始3G研發,當時還只能是追隨者,標準和技術,話語權更強的是美國高通一方。

2012年,4G來臨,此時巴龍就已實現超越,領先業界水平一年。

如今,2019年,歷經十年磨一劍,5G浪潮中,華為不僅是核心標準的參與制定者,巴龍也在成為5G晶元引領者。

「巴龍5000」,就是當前的引領者。

巴龍5000憑何領先?

之前,巴龍5000發布時,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就介紹過性能表現:

具備5項世界之最,1個世界領先。

全球領先的集成2G、3G、4G、5G的多模單芯模組

全球最快峰值速率,Sub-6 GHz 200MHz:下行峰值速率4.6Gbps,上行速度2.5Gbps

業內首次支持NR TDD和FDD全頻譜

世界首個同時支持NSA和SA架構的晶元組

世界最快的峰值下行速度6.5Gbps@毫米波 800MHz

世界首個支持3GPP R14 V2X的5G多模晶元

但巴龍5000之於消費者用戶,更直接的價值不止於此。

拿華為5G晶元相關專家更直白的話說,是全頻譜支持,多終端覆蓋,體系內全棧全場景協同。

等中移動、聯通、電信正式商用5G網路後,用戶都能使用華為5G手機率先享受到5G體驗。

不久將來,家居、車,更廣大的物聯網設備,也都會被5G加持。

這倒並非誇大之辭。

因為華為一方面確實有技術優勢,另一方面生態完備。

先說技術,目前5G部署,有選擇NSA架構的運營商,也有直接上馬SA的運營商,但對於這兩種不同的架構,巴龍5000都能做到支持。

NSA和SA有何區別?

NSA架構,准入成本更低,更容易在先期進行。

但5G大規模部署,未來還是要轉入SA架構。

然而華為的對策是,不管NSA或SA,不論是過渡性方案還是前瞻性方案,都完整支持,以讓終端用戶都能享受到最佳5G體驗。當運營商完成SA組網遷移時,使用搭載巴龍5000手機的用戶,只需通過軟體升級即可享受SA組網的5G體驗,無需重新換手機。

而且塞翁失馬,5G頻譜部署,最麻煩的市場是美國,因為頻譜太亂,所以高通驍龍才走了一條更費力的毫米波之路,重點考慮NSA組網的運營商需求。

其次,技術領先上的小體現是All in One的「一芯」打造。

比起驍龍855 X50的兩芯方案,巴龍5000一個晶元解決所有問題,體積、成本都更有規模化部署優勢。

另外在性能、時延體驗方面也會表現更佳。

最後,之前2G、3G,4G方面的研發都功不唐捐,體現在巴龍5000中,單晶元多模設計,能夠最大限度優化用戶體驗。

如果在5G信號不佳時,4G、3G都能頂上,減少延時感。

當然,全棧全場景的生態協同優勢,此時也更明顯。

華為的5G布局,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巴龍5000單挑獨斗,還是兄弟連進攻。

晶元方面,除了通信見長的巴龍,還有手機終端的麒麟,基站晶元天罡,AI晶元昇騰,伺服器晶元鯤鵬,路由器晶元凌霄,以及視頻信號晶元和NB-loT(窄帶物聯網)晶元。

所以無論是晶元側、網路側,還是終端側,華為的5G部署都可以協同並行。這在全球都是只此一家。

而且巴龍5000先天的靈活性——既能單獨應用,又能作為模組,更便於滲透深入到各個應用、各個終端,以及各個領域場景中。

華為5G晶元相關專家透露,以人為本的通信業務只是第一步,最基本的一步,未來在家庭場景、車空間,以及各種各樣的感測器應用方面,5G都會發揮變革性作用。

解密華為5G研發背後

成功的花兒,只被人看到眼前的嬌艷。

然而盛開之前,經過了難以想像的努力和奮鬥。

華為5G研發也是如此。

在3G、4G的歷史進程中,華為更主要的身份是追隨者、參與者,因為那時實力還不允許,對標準制定也沒有話語權。

但到5G標準制定,累積多年的華為能夠迎頭趕上,從一開始就能夠審視全局。

華為方面透露,公司內部的5G研發,從國際標準凍結之前就已啟動。

當時也不知道未來標準會是什麼樣,只好儘可能地多做準備,對可能成為標準的方向都有嘗試。

最終,在標準研究團隊的預判和業務團隊研發努力下,得償所望,不僅押注成功,而且比國際標準更全更精。

好比學霸考試,不計入總分的附加題也順手答了。

所以華為5G何以領先?背後是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努力。

不過也有一些小經驗。

這次5G研發從提前預判到產品領先,華為內部復盤得出了2大經驗:

首先是軟體化。因為之前研發更多是硬體實現為主,迭代和改動都會耗時費力,但軟體化之後速度就能大大提升,迭代和改動的門檻也會大大降低。

第二是團隊速度,在標準出台一個月後,5G團隊就迅速拿出來符合標準的迭代版本,為成熟商用方案和規模化部署,搶得先機。

接下來,更重要的任務是不斷降低5G成本,實現普惠5G,每個終端消費者用戶都能用得起、用得好。

產業合作已展開

而且產業合作也已經展開。

就在春節前後,華為先後和中移動、中國聯通,羅德與施瓦茨、是德科技、安立公司等通信運營商、儀器儀錶廠商完成了外場驗證和終端適配。

之前5G驗證,雖然雷聲轟鳴、熱點頻出,但更多還是實驗室驗證階段,華為則直接用外場打call方式,證明端對端、完整商用方案已經準備好了。

其中還有小細節,中移動用的是SA架構,中國聯通則是NSA,但兩種架構均測試無誤,且都是端到端方案。

此外,華為同時還與Keysight(是德科技)聯手,完成了3.3Gbps下載速率的測試,實現了Sub-6Ghz網路條件下業內實測的最高5G下載峰值——5G儀器儀錶也準備好了。

接下來,更重要的產品發布就是5G手機正式發布。

在即將到來的2019WMC(世界移動大會)上,華為也將對外推出旗下首款5G摺疊屏手機。

到那時,華為5G真正的實力和便利,可能才會為更多人所知。

不過對於這家研發著稱的科技巨頭來講,5G手機肯定只是一部分。

華為內部,更願意將5G建設比作高速公路修建,他們希望讓各種通行其間的應用、終端和產品,都更快更便利。

你看好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光熱發電:中國下一張「國家名片」?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