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讓原子跟「幽靈」成化學鍵

讓原子跟「幽靈」成化學鍵

我們在中學都學過化學鍵,即兩個原子通過分享最外層電子,從而彼此綁在一起,形成穩定的分子。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要形成化學鍵,至少也要有兩個原子吧。但最近,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顯示,也可以讓氫原子跟一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原子(或者不如說一塊空無一物的虛空),形成一個化學鍵。你說怪不怪?腦洞要大開了吧?

在介紹這件有趣的事兒之前,先回答此刻必定已縈繞在你腦子裡的一個問題:既然另一個原子壓根兒不存在,憑什麼認為那是一個化學鍵呢?因為正如另一句俗話說的「敬神如神在」,氫原子的行為就好像那個原子真實存在著似的。

好了,接下去讓我們細細道來。

「幽靈化學鍵」的電腦模型

綠球代表里德伯原子的原子核。藍球代表最外層電子,現在它定向於附近某個空無一物的空間,成一個三葉蟲鍵,好像那裡存在一個真實的原子似的。

奇特的「三葉蟲分子」

就像我們的太陽系中行星繞著太陽轉一樣,原子中的電子也要繞著原子核轉。電子的軌道距離原子核越遠,能量越高。與行星的情況不同的是,電子可以在這些軌道上跳來跳去。比如,給低軌道的電子一個適當的能量,它就會跳到高軌道去,從而遠離原子核。我們稱能量最低的軌道為「基態」;稱能量比基態高的軌道為「激發態」。電子從低能態跳到高能態,稱為「激發」。

物理學上,把核外有一個電子已被激發到很高能量軌道的原子,稱作「里德伯原子」。任何原子都可以成為里德伯原子。只要用激光照射原子,讓其中一個電子激發,遠遠離開原子核,但又沒有完全掙脫原子核的束縛就可以。要是掙脫了呢,就叫「電離」。里德伯原子就是接近電離狀態的原子。

一般在化學反應中,成鍵的都是處於基態的原子。我們前面講的是電子的「基態」,那麼原子的「基態」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一般的原子,原子核外電子數不止一個,但是根據你們在中學學過的「泡利不相容原理」,一個軌道最多只能填充2個電子,所以這些電子不可能全填充在最低能量的軌道上。所謂基態的原子,就是說,這些電子老老實實按能量從低到高的軌道填充,從而讓整個原子能量最低。就好比貨架,底下的格子填滿了再填上面的格子,這樣整個架子的勢能最低。

但是,處於激發態的原子(核外至少有一個電子不老實,已跳到能量更高的軌道去了),也可以跟別的原子成化學鍵。比如,里德伯原子可以把那個激發的電子(此時它處於最外層)拿出來與附近另一個處於基態的原子共享,形成一個化學鍵,從而形成一個分子。

這樣由一個普通原子和一個里德伯原子形成的分子,形狀看起來像一隻三葉蟲,所以被稱為「三葉蟲分子」,而稱其化學鍵為「三葉蟲鍵」。化學上,化學鍵的長度是形成分子的兩個原子之間的距離(即兩個原子核之間的距離)。你想,在「三葉蟲分子」中,兩個原子離得那麼遠,「三葉蟲鍵」自然就很長,一般要比普通化學鍵長得多,屬於超大號的化學鍵,某些情況下達到普通化學鍵的1000多倍。

這類「三葉蟲分子」是在2000年由理論預言的,15年後在實驗室得到證實。通過這種辦法,化學家現在可以製造出許多打破常規的分子。比如由兩個銫原子組成的分子,其中一個是普通銫原子,另一個銫原子則是里德伯原子。

與「幽靈」也能成化學鍵

三葉蟲鍵雖然奇特,但成鍵的畢竟還是兩個原子,這一點並沒有違反常識。現在,科學家又預言了一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完全可以撇開另一個原子,只要有一個里德伯原子,就能形成三葉蟲鍵。我們所需要做的,只是對里德伯原子施點小伎倆。

在理論模擬實驗中,科學家採用的「小伎倆」是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電脈衝和磁脈衝。把它們施加到里德伯氫原子上。在每個電脈衝期間,里德伯氫原子的最外層電子軌道被拉伸;而在每個磁脈衝期間,電子軌道又被稍微扭曲……這樣一步步,一點點,通過電場和磁場來調整電子的軌道,竟然真的塑造出一個三葉蟲鍵來:氫原子的電子定向於附近某個空間,好像那裡存在一個與之成鍵的原子似的。這種「幽靈」般的三葉蟲鍵在低溫下足足保持了200微秒。

需要說明一下,這裡的「定向」是指電子出現在某個方向的概率要比其他地方大得多的意思,並不是說固定於一個方向。其實,普通的化學鍵也是這個意思,不是說電子固定於成化學鍵的地方,只是說它出現在成鍵位置的概率比別處要高得多。

當然,這一切目前都還只停留在理論模擬上。接下來是儘快到實驗中證實。如果證實了,還要看看這種幽靈化學鍵對化學反應有何影響。不過,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當你休息時,大腦在做什麼?
飛蛾吸聲來隱身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