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修城市城牆花的錢更少,為什麼古代不這樣做,而去修長城
咱們今天看來,古代修長城,實在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長城的體量太龐大,把它修築起來,所花費的人力物力,也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修起來以後,在戰場上所起的防禦作用十分有限。歷史上,幾乎就沒有依靠長城抵擋住北方游牧民族進攻的記載。
如果換一種思維,古代把修長城所用的人力物力,花在一些重要軍鎮的城牆的修護上,把城牆修得高一點,堅固一點。就算把全國重要軍鎮都進行了全面維修,花費的人力物力,肯定也沒有修長城的多。這樣划算的事,古人為什麼不選擇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古代修長城)
要討論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先要回到現場,首先要搞清楚,長城是怎麼來的。
長城最早是戰國時期,位於北方的秦、趙、燕三個國家,為了抵禦匈奴的入侵而修建的。當時這些國家之所以選擇修長城,而不是直接派軍隊和匈奴人作戰,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兵力分散,造成國內空虛,給其它國家進攻的機會。唯一著力與匈奴人打過仗的只有趙國,而趙國卻因為用兵太多,把自己拖垮。
不過,秦、趙、燕三國雖然都在修長城,但是規模都很小。而且更多的是修烽火台,起到報信的作用。等匈奴打下來的時候,再集結大軍前往抵禦。
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才大規模地修建補綴。不過那時候,秦始皇修萬里長城,顯然已經不再是起報信和防禦的作用。而是有兩個想法:一是把長城修成一座圍牆,把自己龐大的國土圍起來。這也是一種突然富起來的暴發戶,常有的那種做法。二是秦始皇想以長城作為基地,向北面拓展,把北面的大片土地,也納入秦朝的範圍。
(秦始皇像)
有人可能會忽略這一點。其實,我們只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30萬大軍修長城,派50萬大軍打百越就明白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他絕對是要擴充地盤的。南邊百越土地蠻荒,又那麼不好打,他打了10年都還沒有拿下來。但是他依然堅持不斷地進攻。為什麼在北邊,他偏偏要修個長城來守呢?再說了,他還多次派蒙恬打擊匈奴,「卻地七百里」,有必要守嗎?
所以,秦始皇修建長城最重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防守,而是為了進一步進攻。
除了秦始皇干過這件事,後世就只有朱棣重新修過長城。其他朝代都因為修長城用處不大,並非太勞民傷財,所以放棄。
朱棣為什麼要修呢?朱棣修長城,首先是因為朱棣把首都遷到了北京。北京在之前,一直主要是少數民族控制的地方,危險係數非常大。而且長城離北京城很近,修長城,其實就相當於修北京城的圍牆。其次,朱棣是奪取了他侄兒的皇位登基的,他特別想要獲得巨大的「事功」,用以證明他的了不起。所以,修長城,顯然就是一個張揚「事功」的表現。再次,和秦始皇想要以長城為基地,向北發展的目的一樣。
(朱棣畫像)
綜合起來,秦始皇和朱棣之所以要修長城,而不是加固國內重要軍鎮的城牆。有以下一些目的:
其一,彰顯「事功」的目的。通過修長城,彰顯自己所取得的文治武功。這和西方皇帝打勝以後,修凱旋門是同一個道理。如果加固重要軍鎮的圍牆,不但不能夠彰顯「事功」,還顯得在露怯。中原國家的皇帝,怎麼能露怯呢?
其二,軍事基地的需要。前面我們已經講了,長城不只是防守,更重要的是,要把長城作為一個向北發動攻擊的基地。國內的其它軍鎮,顯然沒有這種「基地」的作用。
其三,家大業大的思想。在國境線上修一座圍牆,這是古代皇帝家天下的思想最集中的體現。一般老百姓修一座小院子,皇帝的院子是全中國。要是加固軍鎮的圍牆,怎麼能體現這種意識呢?
(參考資料:《史記》《明史》)


※「鬼才」嚴世蕃究竟有多聰明?嘉靖提的問,大家都會找他回答
※王皇后與李隆基是患難夫妻,為何李隆基即位後,卻廢掉王皇后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