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風雲錄:為何孫文1905年抵達日本千人迎,究竟發生什麼事

民國風雲錄:為何孫文1905年抵達日本千人迎,究竟發生什麼事

春哥閑話民國史

【春哥註:民國是一個特有的時期,指推翻大清王朝到新中國成立之間的這一段歷史,可劃分為北洋政府時期(1912年-1928年;俗稱「民國初年」)、國民政府時期(1928年-1949年)其間跌宕起伏,眾多豪傑風起雲湧,在這個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主張,然後又黯然退場,多則三五載,這段時期藏著許多驚險而精彩的故事,春哥會在新春期間講講這段民國史。】

1904年秋冬之交,中國教育會會長蔡元培到達上海,歸國的浙江籍留日學生決定成立革命組織,推舉蔡元培為會長,定名為「光復會」。陶成章、徐錫麟、秋瑾等相繼入會。光復會的入會誓詞是:「光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

就革命團體的蓬勃發展而言,史稱「從此,資產階級革命力量,即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

籠統地說「資產階級革命力量」,是不能解釋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特徵的。為此,也有史論試圖把革命派歸於「中下層資產階級」,將保皇派和立憲派歸於「上層資產階級」。或者把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分為兩翼,即由大地主、大官僚和大買辦演變而來,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繫密切,政治上傾向妥協的右翼,以及從中小商人、手工業主演變而來,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繫不緊密,政治上傾向革命的左翼,並認為兩者都具有軟弱性。但是,無論「上層」和「中下層」以及「左翼」和「右翼」,其政治主張區分的界限究竟在哪裡?

辛亥革命的歷程表明,無論資產階級的「上層」還是「中下層」,也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參加革命行動者畢竟是少數,並不足以代表所屬階級或階層的政治態度。相反,反對革命,支持立憲,則是中國資產階級的基本政治立場。中國資產階級作為一個整體,各個派別之間並沒有建立行動的關聯,而且在歷史的關鍵時刻他們的大多數也並沒有站在孫中山一邊。

於是,兩個問題模糊不清了:辛亥革命是否是一場由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或者說,它是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另外,孫中山屬於中國社會的哪一個階層,他領導的革命屬於什麼性質?

這關乎對中國近代史的再認識。

關乎中國人更加透徹地認知民族覺醒的歷史。

1905年發生的幾件大事,對中國近代史具有重要影響。首先日俄戰爭接近尾聲,日勝俄敗已成定局。於是,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日本的勝利,是立憲制度的勝利;俄國的失敗,是專制制度的失敗。日本能夠打敗俄國,這意味著中國只要走立憲道路也能強大起來。其次,俄國的失敗引發了國內強烈的不滿情緒,工人罷工、農民起義、士兵騷亂,史稱「1905年俄國革命」,即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國人由此看到了自己的前途:必須推翻專制制度,必須滿足除了皇室和官僚階層之外社會各階層的強烈政治訴求。

其次,因美國排斥和虐待華工,上海爆發了以商界人士為主的聯合反美行動,行動的參加者最終擴展到知識分子、下層工人、手工業者,甚至還有農民。於是,有史論認為,「只是在清朝的最後五年,真正的資產階級才開始出現,那是一批現代的或半現代的實業家、商人、金融家和大工業家,他們被物質利益、共同的政治要求、集體命運感、共同的思想和與眾不同的日常習慣等等聯繫在一起,中國資產階級的特點終於形成了,這是與帝國主義列強和洋人的來臨相對抗的結果。」

孫中山想回日本,沒有錢買船票,留學生們再次捐款。

1905年6月11日,孫中山乘「東京」號郵輪離開法國馬賽。

在孫中山留居歐洲的兩年里,中國留日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自中日戰後,清廷自審勢絀,倡言維新,紛派學生留學。以日本地近費廉,公私留學者尤多。此類有志青年,足履外國,已痛滿洲政治之不平與黑暗。而德租膠州,俄租旅順、大連,英租威海衛,法租廣州灣,及各國劃定勢力圈,與喪權借款之約,更相接踵。加以外禍日深,內政日壞,故感受革命理想極速,轉瞬成為風氣。」

「東京」號抵達日本,孫中山由橫濱前往東京,在上千人舉行的歡迎會上,他由衷地感嘆道:「鄙人往年提倡民族主義,應而和之者特會黨耳。至於中流社會以上之人,實為寥寥。乃曾幾何時,思想進步,民族主義大有一日千里之勢,充佈於各種社會之中,殆無不認革命為必要者。雖以鄙人之愚,以其曾從事於民族主義為諸君所歡迎,此誠足為我國賀也。」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民國風雲錄:孫文在美國力圖統一洪門,他級別相當於元帥,輩分高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