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16歲少年被強征入伍,見證德國戰敗:每座城鎮炸毀一半以上

16歲少年被強征入伍,見證德國戰敗:每座城鎮炸毀一半以上

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世界上很多地方每天都在發生戰鬥,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士兵死亡,但人們很少在公開的戰史資料中看到平民特別是兒童的命運。有一個美國作家為了還原真實的戰爭,特意講述了他的父母莉莉和京特在德國度過的童年時代,為我們觀察戰爭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遭受轟炸後的德國城鎮

這個作家移民到美國後,記錄下了父母講述的童年故事,於2002年開始發表一系列短篇小說,至2009年,編寫出一部長篇紀實文學,總共花了8年時間。其中,這部著作經歷了幾十次的修改。這名作者在採訪中說:我們很少考慮戰爭年代的平民命運,特別是少年兒童是如何生存下來。他們幾乎沒有像樣的食物,雖然每個家庭都有配給卡,但商店是空的,根本沒有東西可買。冬天,人們因為缺煤而無法取暖,忍受著寒冷。

人們承受的這些苦難,並沒有阻止希特勒的擴張步伐。希特勒當時還對所有德國人宣稱,「如果德國不能贏得這場戰爭,那麼德國人就沒有生存的可能,暫時的痛苦是為了以後的幸福」。

莉莉和京特

1945年3月,希特勒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宣傳活動,稱之為「人民風暴」。他動員所有15歲以上的男孩參軍來保衛祖國,而女孩們則要在後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這些本該讀書的男孩,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就被拉到戰場,面對訓練有素、裝備齊全的蘇聯和美國士兵。

這位作家的父親京特,正是其中一員。1945年4月初,黨衛軍準備將這些徵召的「童子軍」帶到外地參戰,京特和好朋友趁夜逃走,躲在叢林里逃避戰爭,

慶幸的是,戰爭很快結束了,但平民的好日子並沒有到來。德國人面對的是這樣一個德國:幾乎每個城市的摧毀面積都達到一半以上,根本沒有基礎設施,沒有食物,沒有煤,沒有燈泡,沒有釘子,沒有玻璃,甚至沒有衣服。飢餓和混亂一直持續到1948年6月,德國人才開始有了基本的溫飽保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日本最後的瘋狂:大量製造陶瓷手榴彈,人手一枚「玉碎」
委內瑞拉舉辦200年以來最大軍演,是馬杜羅叫板美軍嗎?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