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是一個出生在村鎮的同性戀男青年,想聊聊自己的性啟蒙小史

我是一個出生在村鎮的同性戀男青年,想聊聊自己的性啟蒙小史

喧囂的性狂歡,孤獨的性啟蒙

我出生於蘇北地區一個小村鎮。在那個環境里,關於性的話語無處不在:從田間地頭的閑聊胡說,到八卦他人的家長里短,性始終在其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當有孩子在跟前時,成人們雖有節制,但從他們的欲言又止、各種隱喻和擠眉弄眼中,我們依舊能感覺到某種令人好奇的禁忌及其帶來的刺激。對於村鎮的孩子而言,這些關於性的窺探和慾望,也伴隨著這些 「禁止」 在快速繁衍。就如弗洛伊德在其《文明及其遺憾》中所指出的:是禁令創造了慾望的主體,而主體又渴望這樣的禁止。

儒家觀念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主流意識形態,它在制約與規訓農村的同時,也留有大塊空白被其他非正統觀念所填充。這就是為什麼主流社會對於性保持著強烈的清教徒式的壓制和沉默,農村的性話語卻十分繁盛且充滿活力。可是,那些充滿了形形色色隱喻的性話語始終只在成人之間流傳,孩子們對於性的了解依然十分有限。除了從大人那裡聽來的殘章斷句之外,他們一無所知。這一狀況伴隨著到我們到城裡學校讀書而開始改變 —— 並不是學校教會我們關於性的知識,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學校性教育的稀缺和保守,才導致學生開始通過其他途徑尋找和學習性的秘密。

在中學生物學課本上有一個關於男女人體構造的章節,其中配有男女兩性生殖器的插圖。每次課講至此,老師都會稀里糊塗地跳過去,令我們在偷笑的同時也意識到性所存在的誘惑與危險—— 對於中學男生而言,或許再沒有什麼比這更讓他們產生出格或者破壞禁忌的衝動了。在那時,對於被禁止的東西了解得越多,似乎就越能獲得同學、朋友間的羨慕與嫉妒之情。尤其對男生而言,這些東西成了他們的一種社會資本,是自己 「酷」 和 「帥」 的彰顯。人人引頸窺探,欲拒還迎,這些正在走向成年的少男少女們,對於性這個既神秘又令人不安的東西,充滿著渴望與無知。

對於中國學生而言,那段時間人生的唯一目標就是成功跨過高考,進入理想大學。因此,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十分嚴格:從衣著髮式到鞋帶是否系好,從課間在走廊的行為到午休時是否在看無關緊要的課外書,再到男女之間是否存在超越同學關係的其他想法 …… 都被一一觀察和監督著。學校認為這些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是否能把全部心力放在備戰高考,不過另一個明顯的原因則是,老師們也都知道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開始摸索兩性邊界。於是 「男女大防」 在初高中成了重中之重,任何可能涉及性的書籍、漫畫、電影和藝術,都成為他們注意的對象,同時也成為我們性啟蒙的教材

當時能上網的地方只有網吧,許多學生會包夜打遊戲,或者搜索日本 AV。我則找個最後面的犄角位置,看大島渚導演的電影:《感官世界》、 《戰場上的聖誕快樂》、 《御法度》。當時我並不知道也不關心這些電影出自誰手,只想知道那些涉及性的場景。《戰場上的聖誕快樂》 有一幕是大衛·鮑伊扮演的傑克在坂本龍一的臉頰上親了兩下,令當時的我頗為驚愕;但讓我更膽戰心驚的是坐在旁邊的陌生人是否注意到我正在看這樣的電影。還有香港導演楊凡的 《美少年之戀》,吳彥祖的裸身洗澡、與男性的親吻以及床戲,類似畫面一出現,我就立刻把電腦屏幕往裡扳或者縮小屏幕。

尤其對於我們這些漸漸意識到自己與其他男生不同的高中男孩,這些電影中的親吻和性愛場景簡直就是久旱甘露。就像美國研究男性氣質的學者 R.W. 康奈爾發現的,初高中男性團體的形成及維持其運作的一個重要工具,便是他們對於性的分享、交流和嬉鬧。與其他男生談論性話題,不僅能拉近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們的性知識迅速增加。當然,這也常常導致其所分享的性觀念、形式和意識形態都十分相似(地錯誤),並且往往與異性戀主流社會思想重合 —— 這意味著他們更可能對於那些 「非主流」 性觀念和行為持嘲諷與排斥態度。而當你的性啟蒙狀況有別於其他同齡男生,你就很難與其他同性交流這方面的問題。年少時的我,只能在電影與書籍中尋找著對這個隱秘世界的了解。

性教育=性禁令?

高中時經常給我推薦電影的是一位關注耽美圈的女同學,她總能及時知道最近又出了哪部新電影,然後我們跑到網吧去尋找。其中有兩部令我印象深刻,一是韓國電影 《霜花店》,一是泰國電影 《暹羅之戀》。這兩部電影都以悲劇收尾,讓人十分難過,並且令我們覺得,同性戀情似乎不可避免地會走向破碎。這種深刻的悲劇感給我留下很大影響。

布爾迪厄與福柯都指出過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在建構一個現象和傳統時所起到的作用。逐漸成為經典的電影和文學作品,也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形塑能力。當整個主流傳統指出同性情慾為疾病或非法時,誕生於其中的諸多文化產品也往往成為這一意識形態的傳聲筒。在20世紀前期的美國,精神分析學家聲稱,同性之間由於其 「不自然」 的情慾必然導致他們無法形成穩固、長久的伴侶關係,並且他們終生都難以獲得其所渴望的愛。這一權威話語導致許多同志產生自我厭惡與愧疚,同時,對無法獲得愛而焦慮與痛苦。

對於 「初學者」 而言,這一不安所造成的影響會蔓延很久,即使 TA 日後能夠有意識地進行反思。

如今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家庭與學校在性教育這一塊的缺失。對於那時的我們而言,關於性的知識都是自己在悶熱、充滿異味的網吧和圖書館中查得的。父母似乎難以開口和我們說這些,我們也識趣地不問。即使一些父母與孩子說起這些,他們又能說些什麼?我們的父母以及他們的父母,對於性的了解和觀念又有多少還適合當下這個社會呢?

而隨著這些年性教育在學校的開展,一個新問題也由此誕生:這些主流性教材帶有強烈的 「強制性異性戀」 傾向,而關於性彆氣質和性少數的觀念則充滿陳舊的刻板印象和陳詞濫調。例如,在作為普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規劃教材的《新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用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中,同性戀被納入 「性心理障礙」 ,被稱為性變態;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在談及對同性產生好感時,鼓勵其 「用橡皮筋打擊手腕,直至意念消失為止」 ……在這些反覆再版的教材中,描述性少數群體所使用的理論與話語也依舊大有問題,極為落伍,例如說同性戀與跨性別者產生自 「性倒錯心理」,是需要被治療的疾病。此類教材層出不窮,充斥在當下中國初高中以及大學的性別教育課堂。

如果說影視劇中對同性關係的描繪是傳達一種必然失敗的悲劇恐慌,學校性教育則是更直接的主流禁令,形成無形的恐嚇與懲罰。

在這樣的性教育中,我們能期待年輕人形成怎樣的性觀念?我們怎麼可能形成對自我和性的完整認知和摸索?

理想中的性教育,不是施加新的禁令,而是打開一扇門,給人們提供更多討論和體驗的空間。真正開放且多元的性教育,一方面能夠防止未成年人在複雜的網路世界中被泥沙俱下的信息和新聞裹挾甚至傷害,另一方面,對於一個健康且現代的個人而言,也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未完成的(性)教育

中學的時候其實很好笑。當有人告訴我們《紅樓夢》中也有性描寫時,我們便會去翻閱《紅樓夢》;《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雖然遭到刪節,但其中漏網之魚依舊如久旱甘霖;而當我們發現明清禁毀書目時,更是如獲至寶,我也由此得知被稱作傳統 「三大男色經典」 的《龍陽逸史》、《弁而釵》和《宜春香質》。

結果,倒是因為這樣讀了不少書 —— 只是當時心機不純囫圇吞棗,所以沒記下多少。

大學之後我當然對性知識懂得多了,互聯網幫了很大忙,不過我還是繼續了小時候的習慣 —— 從同性電影/作品中得到啟蒙。

在魯伯特.埃弗雷特和科林叔主演的電影《同窗之愛》,以及休·格蘭特主演的《莫里斯》中,19世紀的年輕劍橋男孩們都對柏拉圖的《會飲篇》產生興趣,並不是因為其中的深奧哲學思想,而是為了流傳在其中的古希臘哲人對於 「男孩之愛」 的讚美。當王爾德在19世紀末因其同志身份而遭到英國法庭審判時,他同樣引用了這部書中的思想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

高中時,我看了1997年的英國電影《王爾德》,然後在一家書店找到了《獄中記》,看完雖有些失望(因為完全沒有所以為的性愛描寫),但依舊由此對這個隱秘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大學的第二年,我在圖書館中找到了《會飲篇》,前後翻找其中的相關片段。哲學也好,藝術也好,同性戀相關的作品又給我打開無數個美好世界的大門。

最近這幾年,我一直在重翻十八九歲的時候看過的許多書和電影,包括大島渚的幾部代表作、《獄中記》、《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和《龍陽逸史》等。重覽這些電影書籍的狀態,和曾經初見它們時的目的早已大相徑庭。對一個剛剛邁入成年門檻、對性充滿好奇和渴望的男孩,它們那時候是我的性啟蒙,教我怎麼做一個男同性戀。

而如今我看到這些作品中的深刻思想與內涵,才意識到它們對我個人的成長經歷而言意義非凡,因為它們其實在教我怎麼做一個人

在性教育這麼欠缺的條件下,我遇到了這些作品,長成了今天的我,這非常幸運了。性教育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人生教育,而我的性教育還在繼續。

// 作者:重木

// 編輯:Alexwood,趙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CE中國 的精彩文章:

既然破五就得破點什麼,不如今天出櫃吧!
科學家為研究斑馬為何有斑給馬穿上斑馬衣

TAG:VICE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