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科學家斬獲國際大獎,因一原因未出席領獎,西方:科學無邊界

中國科學家斬獲國際大獎,因一原因未出席領獎,西方:科學無邊界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相信大家對這一句話都不陌生,而在近現代的中國,無數位科學家的刻苦專研,才得來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成就,在各型技術領域,中國都實現了後來者居上,領先世界前列,彰顯作為東方大國的實力與影響力。而中國的發展,也讓世界得以刮目相看,從以往的備受冷眼到如今的國際焦點,如今世界目光都轉向了東方。

據央廣網2月15日報道,當地時間2月14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的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頒獎典禮中,一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領銜的物理學家團隊,斬獲了克利夫蘭獎,這也是該獎項成立九十餘年來第一次有中國科學家團隊獲得此獎,而這一團隊就是以潘建偉教授為核心的「墨子號」量子衛星科研團隊。

克利夫蘭獎設立於1923年,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早頒發的一項獎勵,而此次獲獎的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科研團隊,實現了人類衛星研製歷史上的首次,研發了世界上第一款量子衛星,也使得中國成為了第一個擁有量子衛星的國家,象徵著中國在世界航天領域的又一大壯舉與成就。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一枚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載著我們的首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升上了太空,從此中國在世界航天中開發了一個新的領域,那就是量子衛星,是一款傳輸高效,並能徹底杜絕間諜竊聽及破解的保密通信技術,抗衡外國的網路攻擊與防禦能力的通信衛星。

而此次以潘建偉教授為核心的「墨子號」量子衛星科研團隊斬獲此次國際大獎,無疑是一件值得國人驕傲的喜事,但出於某種原因,我方的潘建偉教授因個人簽證處於「行政審理」狀態,未能出席頒獎典禮現場,由團隊的一位印娟博士代為領獎,而在頒獎過程中,克利夫蘭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傑里米·伯格表達了遺憾,並表示科學是無邊界的!

從曾經飽受西方的技術封鎖,到如今中國能獨立研發新技術,西方人的態度可謂是來了一個大轉變,為此還上門求合作,例如法國就曾提出拿幻影2000技術來交換中國的量子衛星技術,但此時西方高喊「科學無邊界」,未免也有些太遲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軍武控 的精彩文章:

我國最愛「下餃子」,但有一種戰艦我們從不建造,原因有兩個
美修理F-35B用3D列印,節省數百萬美元!印表機卻源自東方

TAG:超級軍武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