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味精大王跌落:曾是亞洲第一,今虧3個億,連續11年不賺錢

中國味精大王跌落:曾是亞洲第一,今虧3個億,連續11年不賺錢

味精這種曾作為中國人烹飪菜肴的首席調味品,隨著複合型調味品出現,市場份額逐漸萎縮,行業進入微利時代。更要命的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民間開始流傳各種說法:食用味精會致癌、會掉頭髮,甚至會變笨。「味精有害論」開始散播開來,味精逐漸從中國家庭廚房慢慢消失,一些餐廳也開始拒絕味精。但味精是否真的有這麼大的危害?並沒有權威的說法。

這些言論的散播,影響的是整個味精行業,2010年以後就有人說,味精行業的生命周期已接近尾聲。如今就連曾經的味精大王——蓮花味精都難以自保。1月30日,蓮花健康發布公告,預計2018年虧損達3.10億到3.70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亦為負值,公司股票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蓮花健康旗下的蓮花味精,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味精生產商,堪稱世界級的味精巨頭。但從2007年開始,蓮花味精營業收入就持續走低,市場逐步萎縮,11年來營業利潤均虧損都賺不到錢,作為一家上市公司,這樣的盈利能力長久得不到改善,它的跌落是遲早的事情。

誕生於河南小縣城的世界味精巨頭

河南項城,一個不為外人熟知的縣級市。如果用一個人物作為其標籤,那就是袁世凱;如果要以一家企業作為其名片,那自然非蓮花味精莫屬。曾經的那句廣告語「蓮花味精,味道無可替代」代表了它曾經的輝煌。

舊中國的第一座味精廠誕生在我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後來建起的幾座味精廠,分布在瀋陽、天津、青島、廣州。蓮花味精廠卻一反常規,崛起在豫東這片古老而又貧窮的土地上。帶領蓮花味精崛起的人是味精廠廠長叫李懷清。缺少資金,李懷清四處奔走貸款;缺少技術,李懷清北上南下去大學求教。企業的每一次技術改革,都帶來一次成功。結果,產品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逐漸佔領了全國的市場份額。

1998年,上市之後的蓮花味精在資本市場和銀行間獲得了大量的資金,那時的蓮花味精市場佔有率高,現金流充沛,一派欣欣向榮、全國優質企業模樣。1999年12月,「蓮花」商標被國家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1年9月,公司主導產品「蓮花」牌味精就被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審定為首批「中國名牌」。

被時代拋棄的行業,回天無力

對於蓮花味精這個世界巨頭的衰敗,令人惋惜的同時,值得我們深度剖析其中的原因。

隨著1998年蓮花味精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在資本洪流的大潮下,其也進入快速投資擴張的時期,但因缺乏明確的發展規劃,蓮花味精的極度膨脹也為未來埋下了隱患。 進入21世紀後,公司冗員、經營不規範、巨額欠款等問題逐一暴露,企業一度瀕臨破產。2001年,蓮花味精的品牌價值達到了43.57億元。而2005年,在由世界品牌實驗室評比的中國500個最有價值品牌中,蓮花味精的品牌價值為13.22億元。短短四年間,蓮花味精品牌價值縮水30億元。

而在2006年至2008年間,我國的味精企業經歷了一次大整合,當年味精企業小生產商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而味精作為污染較重的行業,政策方面不再享有最初的高待遇。原先國家還有三四百家廠在生產味精,現在長江以南幾乎都不做了,大魚吃小魚,現在一個大廠的產能就是過去幾十家小廠的總和。」

味精這個行業本身比較低端,技術含量低,企業也不去搞品牌,就是價格戰,市場正逐漸萎縮。世界味精巨頭誕生在一個小縣城,既是時代的機遇,也是歷史的偶然。相比一線城市,無論是人才、管理、創新、思想等等方面,小地方都嚴重落後,被淘汰太正常了。其實,在中國很多中小城市,有這種國營企業,養活了很多人,但是如今都走上破產,員工下崗的境地,這是無法阻擋的。比如,河南還有一個比較知名的品牌,新飛冰箱。

當然,加速味精淘汰的,也有來自坊間的各種「不健康」的流言蜚語,「無論味精有害無害,消費者的認知大多是基於對周邊人的觀察,以及從自己身體的感受出發,而不是從營養學的出發。」

在2018年對一二三線城市最新的調查中,有42%消費者表示嘗試減少味精攝取,這個比例已經超過了嘗試控制糖(39%)、鹽(35%)、油(35%)攝入量的人數。不得不說,味精市場正在嚴重衰退,一代味精大王也回天乏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青雲說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有錢的80後:短短4年賺得923億,產品覆蓋全國4億人
全球食品大王:營收比BAT之和還多千億,從中國賺走472億

TAG:環球青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