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近年來,隨著網路和智能手機的迅速發展,中小學生接觸手機和網路遊戲的比例日益增長,也引發了全社會對網路遊戲及中小學生教育、成長的廣泛關注。擔心中小學生玩網路遊戲受到傷害或者沉迷其中,是成人社會的普遍憂慮,也是一些成人嚴禁中小學生玩網路遊戲的主要原因。

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小學生網路遊戲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報告》 ,重點分析中小學生對網路遊戲的認知、態度、行為,從而為中小學生合理娛樂、理智上網提出對策建議。

中小學生究竟為什麼愛玩遊戲?他們都在遊戲里玩些什麼?究竟該不該干預孩子玩遊戲?相信這份研究報告會對家長和老師都有所啟發,跟教育小新一起來看看吧!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核心觀點提要

態度

在對網路遊戲的態度方面,大多數中小學生對網路的學習功能形成廣泛認同。其中男生對網路的認知更積極,女生對網路的認知更保守。對於網路遊戲的作用,超過七成學生認為網路遊戲能緩解壓力,四成多反對網路遊戲會引起暴力傾向。其中男生更看重網路遊戲的獲得,女生更注意網路遊戲的傷害。男生比女生對網路遊戲的感受更積極。

行為

中小學生都在網路遊戲上玩些什麼?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網路遊戲,意想不到的是,成績好的學生接觸網路遊戲時間更早。大多數學生選擇玩遊戲是受所在群體和社交活動的影響。在網路遊戲的類型方面,男生最喜歡競技遊戲,女生最喜歡休閒遊戲。在遊戲花費方面,新聞上常出現的盲目遊戲消費的學生其實是少數,近八成中小學生未曾在網路遊戲上花過錢。

干預

對於網路遊戲,大部分家長都比較小心警惕,有的家長甚至不願過多提及。但其實在生活中,學生比家長更主動談論網路遊戲,與父母聊自己的業餘興趣愛好。但半數以上學生並並不希望父母更多地介入他們的私人領域,因此並不希望父母給自己推薦網路遊戲。由於家長的干預,近四成學生曾因網路遊戲與父母發生過爭執。調查顯示,其實大多數學生是比較明確網路遊戲所帶來的利弊的。事實上,孩子對網路遊戲的態度與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能認識到網路遊戲的負面影響,喜歡玩網路遊戲的孩子多來自忽視型、專制型家庭。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中小學生都是怎樣看待網路遊戲的?

173.8%的中小學生認可網路的學習功能

對於網路的作用,大多數中小學生對網路的學習功能形成廣泛認同。數據顯示,73.8%很贊同、比較贊同「上網能學到很多新知識」;對於「上網能開闊眼界」很贊同、比較贊同的比例也高達73.5%。然而,也有部分中小學生擔心網路帶來的負面影響。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總體來看,多數中小學生認為「學生應多學習少上網」,比例高達59.9%;對於不上網擔心被落伍的說法,有51.3%的中小學生表示不贊成,僅有25.3%的學生贊同「人人都應該上網」。可見,中小學生對於網路與學習的關係普遍持理性認知。

2男生對網路的認知更積極,女生對網路的認知更保守

性別比較發現,男生對網路正面影響的認知比女生更積極。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對網路負面影響的認知中,持贊成態度的男生比例普遍低於女生。在交友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在意通過網路獲得同伴的認同,這種結果與男女生成長環境和教育的差異有密切的關係,女生會比男生更有警惕心,尤其是對於網路這種開放式的平台,人人都可以在網路中佔有一席之地,女生會更加敏感,並且在小學、初中的女生交友往往以同質群體居多,女生大多喜歡和女生玩耍,因此對不上網會被同伴嫌棄認可度更低。正因為這種差異,使男生對網路持更加積極的態度。

3超過七成學生認為網路遊戲能緩解壓力,四成多反對網路遊戲會引起暴力傾向

對於網路遊戲的作用,學生認為網路遊戲能緩解壓力的比例最高(74.5%),超過七成。這說明學生非常認可網路遊戲減壓的功能,學生玩遊戲不是想變壞,不是不認真學習,而是通過遊戲來緩解課業負擔、放鬆心情、舒緩壓力。另外,一些動作類遊戲需要學生全神貫注以及靈敏的反應力,因此他們也認為遊戲具有鍛煉反應能力、觀察能力的功能。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學生們既能看到網路遊戲的益處,也能意識到網路遊戲的弊端。有四至五成中小學生認為網路遊戲影響作息時間(55.7%)、影響學習(53.3%)、影響身體健康(46.5%)和易接觸到不良信息(42.3%)。而對於「網路遊戲會引起暴力傾向」的刻板印象,持贊同態度的比例為三成(30.9%),贊同「玩網路遊戲易引起不切實際想法」說法的比例為39.7%,均低於其他選項。

4男生更看重網路遊戲的獲得,女生更注意網路遊戲的傷害

性別比較發現,79.0%的男生認為網遊戲可以緩解壓力,66.9%的男生認為網遊能提高反應能力,對應的女生比例分別為69.2%和54.3%,分別相差9.8個和12.6百分點;61.6%的男生更傾向於認為通過網遊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僅有48.4%的女生持相同態度,相差13.2個百分點。這可能與男女生的網遊偏好不同有關,男生更喜歡團隊型遊戲,需要與隊友合作,而女生更喜歡玩獨立操作的網遊,不需要認識新的朋友。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和男生相比,女生更多認識到網遊對學生身體的傷害。對網遊影響身體健康、學習和作息時間持贊成態度的女生比例均高於男生。這也說明男生在遊戲中產生獲得感的同時,也可能會忽略網遊對身體產生的負面影響。

5男生比女生對網路遊戲的感受更積極

性別比較發現,81.8%的男生認為發揮遊戲技術感到自豪,持相同看法的女生比例為60.6%,相差21.2個百分點;80.0%的男生認為發揮遊戲技術感到有能力,女生僅有60.3%有這種想法,相差近20個百分點。81.1%的男生認為通過遊戲可以體驗到什麼是投入,認同這種看法的女生比例為67.7%,相差13.4個百分點。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可見,通過網路遊戲與他人交往也是男生對網路遊戲重要的情感認知,說明他們在網路遊戲中獲得了很多情感方面的支持。而女生對網路遊戲的感受均低於男生,這可能是因為她們對網路遊戲的投入程度比男生低,另外女生往往比男生更謹慎更需要安全感,因此女生對網路的感受更少更謹慎。

中小學生都在網路遊戲上玩些什麼

1超過七成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網路遊戲

近八成學生(76.3%)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網路遊戲,體現出上網低齡化的現象。在這些學生中,以小學5-6年級開始接觸網路遊戲的比例最高(30.3%),其次是小學3-4 年級(28.9%)。到高三才開始接觸網路遊戲的學生比例僅僅為0.6%,可見到初中前開始接觸網路遊戲的學生已經比較普遍。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2成績好的學生接觸網路遊戲時間更早

數據表明,學習成績處於上層的學生是最早玩網路遊戲的那群人,他們在學前及小學階段開始玩網路遊戲的比例為82.6%;其次是學習成績中上層的學生,比例為81.4%;而成績下層的學生在學前及小學階段開始接觸網路遊戲的比例合計為73.3%,比成績上層的學生低了9.3個百分點。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這或許與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教育素質等有關。在上述條件更好的家庭中的孩子,一方面更可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另一方面更有條件較早接觸到數字設備。同時一些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經濟條件好的家長,往往會對孩子接觸數字設備持開放的、支持的態度。

3男生最喜歡競技遊戲,女生最喜歡休閒遊戲

性別比較發現,男女生的網路遊戲偏好呈顯著的差異,男生最喜歡玩競技類遊戲、運動/賽車類遊戲和模擬現實生活的遊戲,比例分別為71.0%、59.2%和58.9%,比女生分別多了33.3、14.8和15.6個百分點。女生更偏好休閒遊戲,比例為53.0%,比男生多了21.2個百分點。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4近八成中小學生未曾在網路遊戲上花過錢

對中小學生每周在網路遊戲上的花費進行調查,近八成學生(79.7%)沒有在網路遊戲上花過錢,14.5%每星期在網路遊戲上的花費不到30元,每周花費超過100元的人數比例為2.5%。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5同儕群體是網路遊戲信息傳播的最主要渠道

調查發現,同學或朋友是中小學生獲悉網路遊戲相關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八成多(83.8%)中小學生通過同學或朋友了解到網路遊戲信息,在各渠道中占絕對優勢。在中小學生的現實交往中,網路遊戲是很受歡迎的話題,他們非常樂於通過遊戲用語來表現自己的玩家身份和對網路遊戲文化的了解,並由此體驗到群體歸屬感。因此,學生之間交流網路遊戲信息也較多。除此之外,遊戲相關網站、社交網站也是中小學生獲悉網路遊戲相關信息的重要渠道。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性別比較發現,男生更多地受到遊戲相關網站的影響,比例高出女生18.1個百分點。其次,男生受到網吧或社團的影響比例也比女生高出4.6個百分點。而女生更多受到同伴和社交網站的影響。可見,女生對網路遊戲的了解並不一定通過直接登陸遊戲網站或者玩遊戲這種直接的方式,而是通過交往等間接方式獲得網路遊戲信息。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

1學生比家長更主動談論網路遊戲

學生與家長談論網路遊戲既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娛樂行為的關注度,也可以反映出孩子對父母的親近度。有近一半的中小學生(46.5%)更樂於主動與父母談論網路遊戲,而主動與孩子談論網路遊戲的家長比例僅為32.4%。這可能是因為孩子更願意與父母談論自己的業餘興趣愛好,而父母則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學習、健康方面,對其娛樂需求與行為有所忽視。年級比較未呈現顯著差異。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2半數以上學生並不希望父母推薦網路遊戲

51.6%的學生不太希望或根本不希望父母推薦網路遊戲,比較希望和很希望父母推薦遊戲的人數僅佔15.9%。這可能是因為孩子們並不希望父母更多地介入他們的私人領域,如網路遊戲。尤其是那些正處於青春期、青春前期的中學生或高年級小學生,他們或許認為父母對孩子的網路遊戲偏好並不很了解,推薦的遊戲未必被孩子喜歡。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性別比較發現,女生比男生更不希望父母給她們推薦網路遊戲。很希望和比較希望父母推薦網路遊戲的男生(18.5%)比女生(12.7%)多了5.8個百分點,不太希望和根本不希望父母推薦網路遊戲的女生(53.3%)比男生(50.2%)多了3.1個百分點。這可能因為女生本身對網路遊戲的喜愛程度與需求比男生低。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3父母對成績好的孩子監督遊戲時間多,對成績差的孩子找老師多

學習狀況比較發現,父母對成績處於上層和下層學生網路遊戲控制的差異最多地體現在規定玩遊戲時間、監督玩遊戲時間和限制玩遊戲費用上,對上層學生比對下層學生的管控分別多了8.6%、10.1%和4.6%,尤其是監督遊戲時間,超過對成績下層孩子10個百分點。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表中還可以看出來,父母對學習成績下層的孩子,找老師商談的比例更高,高出成績上層的孩子10.2個百分點。這可能是父母認為孩子玩遊戲成績不好,找老師商量提高成績的辦法。

4近四成學生曾因網路遊戲與父母發生過爭執

父母對孩子的規定、監督、限制等干預行為,一方面有效地幫助中小學生合理地使用網路和遊戲,另一方面也給父母與子女之間帶來一些爭執。本次調查顯示,有38.9%的中小學生因網路遊戲與父母發生過爭執。

性別比較發現,因網路遊戲與父母發生爭執的男生(47.7%)比女生(28.3%)多了19.4個百分點。這可能是因為女生比男生玩網路遊戲少、或者女生更聽話、懂事一些,因而更能服從父母的管教,不會輕易反抗父母的權威。

年級比較發現,因網路遊戲與父母發生爭執的高中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初中生,最少的是小學生。高三學生與父母發生爭執的由52.0%,而小學五年級比例為21.0%。這可能是因為小學生的獨立人格仍未健全,很多事情聽從父母的安排,即使父母限制其玩網路遊戲也較少與父母產生衝突,而高中生由於人格已經完全獨立,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行為處事原則,即使父母對他們玩網路遊戲的行為提出異議,也可能引發其不滿而產生衝突。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學習狀況比較發現,成績上層的學生(32.3%)因網路遊戲與父母的爭執最少,而成績下層的學生(47.2%)與父母爭執最多。這可能是因為對於孩子成績靠後的家長來說,會認為孩子正是因為玩網路遊戲才導致學習墊底,因此也會更激烈地反對孩子玩遊戲,進而與孩子產生衝突。而如果孩子的成績處於上層,即使玩玩遊戲父母也大多更包容,因為在父母看來玩遊戲沒有給成績帶來太多影響。

5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能認識到網路遊戲的負面影響

研究根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行為差異,將家庭教養模式分為四種類型:

民主型——及時給予孩子愛與需求。如「用友好的語氣與我說話」、「了解我的想法」、「允許我做喜歡的事情」、「經常對我微笑」等;

溺愛型——給孩子過度的保護和照顧。如「對我保護過度」「不想我長大」「總怕我不能照顧好自己」等;

忽視型——對孩子呈現冷漠疏離的態度,不及時給予關心和幫助。如「讓我感覺可有可無」「經常對我冷淡」「從不誇獎我」;

專制型——對孩子的控制欲較強。例如,「試圖控制我做的某一件事」「試圖讓我覺得離不開他(她)」。

調查顯示,母親和父親的教養模式與孩子對網路遊戲的認知呈現非常大的一致性,即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能認識到網路遊戲的負面影響;溺愛型、忽視型和專制型的家庭的孩子對網路遊戲負面影響的認識更少。

這可能是因為民主型的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更加親密,更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對父母的接納程度高,與父母的關係更和諧,因此也更樂意聽父母的意見或建議。所以,孩子有可能對網路遊戲的一些負面影響有較深刻的認知;而溺愛型、忽視型和專制型教養模式下長大的孩子,對網路遊戲的看法受父母的影響較少,受同伴、同學等同儕群體的影響較大,因而對網路遊戲的一些好處更認同。

6喜歡玩網路遊戲的孩子多來自忽視型、專制型家庭

認知影響態度,相關分析表明,忽視型和專制型教養模式下的孩子更加認同網路遊戲的一些好處,如能交到更多朋友等,這種認知也影響了其對網路遊戲的態度。相關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除溺愛型教養模式外,其他三種教養模式均與孩子對網路遊戲的喜愛程度顯著相關。其中,民主型教養模式與孩子對網路遊戲的喜愛呈反比,而忽視型和專制型教養模式與孩子對網路遊戲的喜愛呈正比。

這說明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越高,越關愛孩子,孩子越沒那麼熱衷於玩網路遊戲;父母對孩子越冷漠,或者對孩子的控制越嚴,反而會導致孩子更加熱衷網路遊戲。

本文摘自《中小學生網路遊戲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報告》,部分內容有刪減。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授權發布。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彭詩韻

父母該不該干預孩子玩網路遊戲?這份研究報告值得家長和老師看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好消息!孔子故里將建中國教師博物館
陝西:今年將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實施範圍擴大到所有貧困縣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