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古代人們的出行方式,大多有省力氣的訣竅,各朝各代都不一樣

古代人們的出行方式,大多有省力氣的訣竅,各朝各代都不一樣

古代人們的出行方式,大多有省力氣的訣竅,各朝各代都不一樣

得益於現在四通八達的交通,飛機火車高鐵汽車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工具,人們往往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體驗祖國的大好山河甚至國外的異族風情。而古代沒有我們現代的技術和工具,肯定不如我們現代人這樣方便,古人的出行方式也就那麼幾種,走路,馬車,牛車,驢車,坐船等有限的方式,實際上就是步行,動物拉車,船三種方式。而且古人經常面臨著道路不順的情況,除了官道外,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土路,天氣不好直接沒法走,那麼,古人都是怎麼解決的呢?

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就人的雙腳,然後人類就馴服一些動物如馬、驢子等作為乘坐工具或乘坐工具的動力,與此同時,以風作為動力的帆船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與畜力交通工具長期並存。以人力、畜力和風力作為動力的交通工具佔據了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直到外國人發現了蒸汽機,以及電力的發現,才有了汽車,火車和輪船甚至飛機的出現,後來更是升級到飛出地球,跑到月亮上,不得不說工業革命把社會的發展以極大的速度提升了,與封建時代比起來速度翻了數十倍不止,我們也享受著工業發展帶來的巨大成果。

而古人就不一樣了,雖說有船,但古代的江河運輸業很不發達,加上沒有現代化的船隻,航線少而且短,花費也頗高。至於乘車馬,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並非窮人可以做到。大部分的農民和小商人出門,多以步行為主(大部分時候還要負重,挑擔步行)。在長距離的行走中,由於道路崎嶇,走路距離過長等原因,一般一天下來,由於血液下積到腿部,雙腿就會酸痛不已。自然直接影響第二天的行走。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話,由於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會更加厲害。古人在實際中發現,如果在腿部綁上布條,可以有效減輕腿部的酸痛,利於長距離的步行。

古代的路更是難走,好的路大部分不是民用的,比如秦之馳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四方修的道路,是方便軍隊調度用的;而北宋時「路」是一種軍事編製,邊境上設置的,作用像是中央直轄的野戰部隊,每一路人數不是很多。最多最普通的是土路,有需求的會是三合土路(堪比水泥),有條件的城市裡磚路或者石路。而路的寬度也是不一定的,完全看當地的發展,最寬的路是北宋汴京(開封),比天安門前的路還要寬點;窄路的話,就是不走車只走人的路。正常情況的路至少得能通行牛馬車輛才行。

因為遠行太過於艱難,所以古代尋常百姓的活動範圍很小,一般都是鄰近的鄉鎮,古代需要出遠門的只有秀才,商人,官員,士兵等,才因為趕考,賺錢,赴任,打仗等原因出遠門。百姓們大多自給自足,不需要再出去了,近代的七八十年代,比較貧苦的農民家庭為了賺錢,常常早晨三四點就起來,然後步行去縣城或是比較遠的鄉鎮賣東西,生活十分艱苦。好在我們的發展很快,現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完善的道路,家家戶戶也基本都有了交通工具,回顧以往的發展,往後只會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番茄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丕接班,曹操不大願意但卻沒得選,曹丕到底是個什麼角色呢
流水的皇帝鐵打的馮道,歷經四朝十帝王,始終擔任宰相之位

TAG:番茄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