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菜根譚》:居廟堂不忘初心 處山野不忘國家

《菜根譚》:居廟堂不忘初心 處山野不忘國家

《菜根譚》有言:「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大意是說,雖然身居高位,享受著國家的俸祿,但心中一定要保持一份淡泊的情懷,不忘鄉間的疾苦;即使身處民間,也不能忘記國家,要刻苦自勵,隨時準備出來為社會做事。

《菜根譚》的這段話,深度刻划了儒家知識分子所應追求的價值與操守

儒家文化熏陶出的知識分子,有著為天下蒼生謀幸福的強烈的使命感。孔子無疑是此種文化的創立者和實踐者,《論語·微子》記載的一個故事,生動體現了孔子的情懷。

孔子周遊列國,有一次從楚國的葉縣前往蔡國,半道上迷路了,找不到過河的渡口,就吩咐子路去問路。

子路來到田邊,向兩個正在耕田的農夫請教。沒想到這兩個農夫是隱士,其中一個叫長沮,一個叫桀溺。

長沮問:「車上的人是誰?」

子路說:「那是我的老師孔丘。」

長沮又問:「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

子路說:「是的。」

長沮說:「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呀。」

這句話話裡有話,孔丘不是為天下指點迷津的嗎?他怎麼找不到渡口呢?擺明了不認同孔子的主張啊

子路碰了個軟釘子,又去問桀溺。桀溺反問,你是誰。

子路說:「我是孔丘的學生子路。」

桀溺說:「天下混亂,就像洪水泛濫,哪裡都一樣。你跟著孔子到處躲避壞人,為什麼不跟隨像我們一樣躲避亂世的人呢?」

子路沒辦法,只好回來向孔子報告。孔子長嘆一聲,說:「我不會與飛禽走獸一同生活,我不與人群在一起又和誰在一起呢?天下政治若是上軌道,我就不會試圖帶著你們去改變了。」

孔子的意思,我不可能做隱士,退居山林,不問世事。世間如此的混亂,正是我們努力改變它,使之走上正軌的時候,怎麼能夠逃避責任呢?

孔子的價值觀,影響了許多人

隆中高卧的諸葛亮,面對東漢末年的混亂局面,搖頭嘆息,每每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曾經幫助齊桓公九次召集諸侯盟會,使天下幾十年沒有戰火;樂毅曾經率領弱小的燕國軍隊,打下齊國七十餘城,差點滅了齊國。

諸葛亮雖在隴畝之中,卻關心著天下的興亡,所以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才能立刻獻出隆中策,未出山已知三分天下。

諸葛亮的家族富甲一方,如果安於做一個安樂公,未嘗不可,但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使他走上了一條艱苦卓絕的路。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知識分子,他們抱著為社會做事的使命感出仕為官,並不求利祿功名

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君子關心道義能不能在人間實現,而不關心個人的財富地位。

曾國藩個人的生活極為簡樸。他穿著極不講究,「所衣不過練帛,冠靴敝舊」,以至於外國人見到他,驚訝地發現,「穿著陳舊,衣服打皺,上面還有斑斑的油漬……」

他每餐只吃一個菜,被人戲稱為「一品宰相」。吃飯時遇到飯里有谷,一定把穀殼去掉,再把米粒吃了。

有一次赴宴,滿桌的山珍海味,他只撿自己面前的菜吃,主人家以為他嫌不夠豐盛,他卻對人說:「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

他家裡的女眷,從洗衣做飯腌制小菜,到紡線繡花縫衣做鞋,都要親自做。曾國藩甚至為她們制定了工作日程表,從早到晚,各種家務活安排的滿滿當當。

許多出自貧寒家庭的子弟,通過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當了官之後,還能保持簡樸的生活嗎?還能不忘當年的初心嗎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陷入聲色犬馬的享樂,在心懷叵測的圍獵者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個人的價值,是在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有這樣的責任意識,人生才不會陷入沮喪、頹唐、無聊和放縱。

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陽樓記》中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焉?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有足夠大的胸懷,才可以有充實圓滿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機會 留給懂得選擇的人
春節至 五福到:究竟何為「五福」?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