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詩家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中的西昆說的是哪位詩人?

「詩家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中的西昆說的是哪位詩人?

「詩家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說的是哪位詩人?李商隱的這首詩人人會背,但是卻沒人真正能懂。

說起「朦朧詩」,人們一般會認為它是20世紀70年代的產物,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誕生過一位著名的朦朧詩人,他的有些詩意境繁複、晦澀難懂,宋金時期的一位後輩詩人就曾發出這樣的浩嘆:「詩家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元好問筆下的西昆,就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 ,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如大家熟悉的《錦瑟》,就因過於隱晦迷離,讓人難以索解,成為他朦朧詩作的代表作。

李商隱的詩歌影響是久遠的,就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後,一群宋代詩人還自髮結社,師法李商隱,代表作家有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他們的唱和詩後來被楊億編輯成冊,名為《西昆酬唱集》。因此被稱「西昆派」,後世才有人稱李商隱為西昆。

「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原詩出自金朝的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十二》,全詩為: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詩中的「鄭箋」,指鄭玄所作《〈毛詩傳〉箋》的簡稱,泛指對詩的解讀與注釋。詩中的「錦瑟」指的就是李商隱的那首著名的朦朧詩《錦瑟》。元首詩的意思是說,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李商隱的一首錦瑟的哀怨。自古以來詩人都愛好李商隱的感傷詩詞,只是可惜沒人能像鄭玄一們給他的作品作注與詳釋了。

詩中的「錦瑟」指的就是李商隱的那首著名的朦朧詩《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該詩本也是首無題詩,詩題「錦瑟」,後來才用了起句的頭兩個字「錦瑟」為題。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抒情之作。

《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者無不樂道喜吟,出口成誦,但是,因為它的隱喻關係,許多人都難弄懂。有人說是寫給令狐楚家一個叫「錦瑟」的侍女的愛情詩【李商隱有《錦瑟》詩,人莫曉其意,或謂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劉攽《中山詩話》)】。

有人說是寫給他故去妻子的悼亡詩【此悼亡詩也。首特借素女鼓五十弦之瑟而悲,泰帝禁不可止,發端言悲思之情有不可得而止者。次聯則悲其遽化為異物。腹聯又悲其不能復起之九泉也。曰「思華年」,曰「追憶」,旨趣曉然,何事紛紛附會乎?(何焯《義門讀書記》)】。

此外還有影射政治、自敘詩歌創作等許多種說法。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此義山有托而詠也……顧其意言所指,或憶少年之艷冶,而傷美人之遲暮,或感身世之閱歷,而悼壯夫之晼晚,則未可以一辭定也。(錢謙益、何焯《唐詩鼓吹評註》)】。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錦瑟五十弦,每弦每節,都是令人懷念的逝去時光。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大夢驟醒,不復成寐,有一種迷失、困惑,美好的東西隱約包涵在虛緲的夢境之中。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月明,藍田日暖,如煙似淚,不可久長。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

李商隱是最能夠將日常生活桁覆加上夢幻般美麗外衣的唯美詩人,他不僅能夠享受生活,而且能夠欣賞生活,並且為之添加上色彩。《錦瑟》無論怎麼解讀都難探知李商隱的真義,既然如此,只要接受這首詩的美,抱著不求甚解的態度就可以了。

李商隱除了有朦朧詩,他的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現摘錄幾首,讓們共同緬懷一下這位先輩詩人: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李商隱《無題》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嫦娥》

李商隱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優美詩文,在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就佔了22首,數量位列第四。在你接觸過的李商隱詩作中,肯定還會有曾經打動過你的詩句,那就請在文後分享給大家,讓我們再次叩響李商隱隱密情感世界的大門。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黃說史 的精彩文章:

她是慈禧御前最美女官,被譽「蝴蝶舞后」,晚年為何自殘雙腿?

TAG:老黃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