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橄欖的木材可造船,也可作枕木,傢具,核供雕刻,種仁可食

橄欖的木材可造船,也可作枕木,傢具,核供雕刻,種仁可食

橄欖(植物)

橄欖(學名: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橄欖科橄欖屬喬木植物。高可達35米,胸徑可達150厘米。小葉3-6對,紙質至革質,側脈12-16對,果序長1.5-15厘米,具1-6果。卵圓形至紡錘形,成熟時黃綠色,外果皮厚,核硬,兩端尖,核面粗化。花期4-5月,果10-12月成熟。

橄欖原產中國南方,中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日本(長崎、沖繩)及馬來半島等地區均有栽培,野生於海拔1300米以下的溝谷和山坡雜木林中,或栽培於庭園、村旁。

橄欖是很好的防風樹種及行道樹。木材可造船,作枕木,制傢具、農具及建築用材等。果可生食或漬制,藥用治喉頭炎、咳血、煩渴、腸炎腹瀉。核供雕刻,兼藥用,治魚骨鯁喉有效。

植物學史

橄欖是著名的亞熱帶特產果樹。栽培歷史悠久,在古書《齊民要術》中就有關於橄欖的記載。漢代《三輔黃圖》一書中寫道漢武帝元鼎六年……起扶荔宮,從植所得奇草異木,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桔皆百餘本。由此說明,中國栽培橄欖在漢朝就很普遍,最少2000多年的歷史。

形態特徵

喬木,高10-25(-35)米,胸徑可達150厘米。小枝粗5-6毫米,幼部被黃棕色絨毛,很快變無毛;髓部周圍有柱狀維管束,稀在中央亦有若干維管束。有托葉,僅芽時存在,著生於近葉柄基部的枝幹上。小葉3-6對,紙質至革質,披針形或橢圓形(至卵形),長6-14厘米,寬2-5.5厘米,無毛或在背面葉脈上散生了的剛毛,背面有極細小疣狀突起;先端漸尖至驟狹漸尖,尖頭長約2厘米,鈍;基部楔形至圓形,偏斜,全緣;側脈12-16對,中脈發達。

花序腋生,微被絨毛至無毛;雄花序為聚傘圓錐花序,長15-30厘米,多花;雌花序為總狀,長3-6厘米,具花12朵以下。花疏被絨毛至無毛,雄花長5.5-8毫米,雌花長約7毫米;花萼長2.5-3毫米,在雄花上具3淺齒,在雌花上近截平;雄蕊6,無毛,花絲合生1/2以上(在雌花中幾全長合生);花盤在雄花中球形至圓柱形,高1-1.5毫米,微6裂,中央有穴或無,上部有少許剛毛;在雌花中環狀,略具3波狀齒,高1毫米,厚肉質,內面有疏柔毛。雌蕊密被短柔毛;在雄花中細小或缺。

果序長1.5-15厘米,具1-6果。果萼扁平,直徑0.5厘米,萼齒外彎。果卵圓形至紡錘形,橫切面近圓形,長2.5-3.5厘米,無毛,成熟時黃綠色;外果皮厚,干時有皺紋;果核漸尖,橫切面圓形至六角形,在鈍的肋角和核蓋之間有淺溝槽,核蓋有稍凸起的中肋,外面淺波狀;核蓋厚1.5-2(-3)毫米。種子1-2,不育室稍退化。花期4-5月,果10-12月成熟。

栽培品種

橄欖品種資源極為豐富,品質或栽培較廣的有:檀香、惠圓、公本、獵腰欖、茶窖欖、青心。

產地生境

原產中國南方,中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區均有栽培,分布於越南北部至中部。日本(長崎、沖繩)及馬來半島有栽培。中國分布以福建省為最多,四川、浙江、台灣等部分地區也有分布。栽培橄欖的國家除中國外,還有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度及馬來西亞。

野生於海拔1300米以下的溝谷和山坡雜木林中,或栽培於庭園、村旁。海南、台灣兩省及四川的西昌地區均發現野生橄欖。

生長習性

橄欖喜溫暖,生長期需適當高溫才能生長旺盛,結果良好,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冬季無嚴霜凍害地區最適其生長,冬天可忍受短時間的零下3℃的低溫,但溫度下降到4℃以下時就會發生嚴重凍害。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的地區可正常生長。對土壤適應性較廣,江河沿岸,丘陵山地,紅黃壤、石礫土均可栽培,只要土層深厚,排水良好都可生長良好。

主要價值

營養

橄欖營養豐富,果肉內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C以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的10倍,梨、桃的5倍,含鈣量也很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尤適於女性、兒童食用。冬春季節,每日嚼食兩三枚鮮橄欖,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故民間有「冬春橄欖賽人蔘」之譽。國內外研究資料表明橄欖果實中還含有濱蒿內酯,東莨菪內酯,(E)-3,3-二羥基-4,4-二甲氧基芪,沒食子酸、逆沒食子酸、短葉蘇木酚、金絲桃苷和一些三萜類化合物,揮髮油、黃酮類化合物。

藥用

中醫認為,橄欖味甘酸,性平,人脾、胃、肺經,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除煩醒酒之功,適用於咽喉腫痛、煩渴、咳嗽痰血等。《日華子本草》言其「開胃、下氣、止瀉」。《本草綱目》言其「生津液、止煩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魚蟹毒」。《滇南本草》言其「治一切喉火上炎、大頭瘟症,能解濕熱、春溫,生津止渴,利痰,解魚毒、酒、積滯」。

經濟

橄欖的木材可造船,也可作枕木,傢具、農具及建築用材等,核供雕刻,種仁可食,亦可榨油用於制肥皂或作潤滑油。

植物文化

核雕

橄欖核雕又稱欖雕,是漢族雕刻藝術之一,欖雕工藝秉承了嶺南文化的風格特徵,造型秀麗、雅緻,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細膩精微,其總體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雕刻精細入微,形態小巧玲瓏,其技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為主。

橄欖核上進行雕刻,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於其操作上的高難度,核雕技藝鮮有傳人。早在明代《清秘藏》中記載,「明代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能於橄欖核上刻十六個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明代王叔遠精雕之桃核、邢獻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欖核可謂之核雕三絕,其作品傳世絕少。在清代,也有不少核雕名家高手,技藝超群,乾隆初年(1736年)蘇州民間藝人杜世元,也是用一枚不到一寸的桃核刻「蘇子游赤壁」題材,與《核舟記》中的核舟有所不同,核雕在當時被稱為「鬼工」。

民風

據《齊東野語》記載,橄欖又名「諫果」、「忠果」、「青果」。因為初食橄欖時有澀口之感,但放在嘴裡久了,就會感到有清甜的回味,苦盡甘來,就好像「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一樣。在古代它是一種名貴的果品。據《南方草木狀》記載,(此果)吳時歲貢以賜近臣。

在浙江溫州孤嶼西邊,位於現今博物館牆內有株高大的橄欖樹,據說此樹是明代萬曆丁亥年間(公元1587年),郡守衛承芳主張移建郡域南隅的「卓公祠」來此與興慶寺貼鄰時栽的。古祠早已廢了,而此老橄欖樹還健在,已有四百多年了。在此栽橄欖樹是為了紀念卓公的,卓公為明代浙江瑞安人,洪武進士,他為人正直,遇事敢於直言,永樂初,為徙藩事而殉難,忠貞不屈,視死如歸,感動了溫州百姓,人們就栽橄欖樹以紀念他的「秉性忠鯁,果敢凈諫」的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你花卉 的精彩文章:

千根草外治飛瘍瘡、天皰瘡、爛頭胎毒、皮膚痕癢,內治瘧疾,痢疾

TAG:迷你花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