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流浪地球》里的三個啟示 這位校長在開學典禮上說給學生聽……

《流浪地球》里的三個啟示 這位校長在開學典禮上說給學生聽……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片,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該片於2月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後,口碑票房齊開花,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點贊和追捧,不僅如此,以「海外上座率90%,北美、澳洲第一上座率」的好成績,得到了諸多外媒的爭相報道,其中《紐約時報》甚至將電影《流浪地球》視為中國科幻的一種標誌, 將其稱之為「中國電影終於加入太空競賽」,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流浪地球》講述了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2500年,整整100代人。而這,不正是「愚公移山」精神的體現嗎?所謂「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在完成這一宏偉計劃的進程中,無數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九死一生的冒險和對人性的終極拷問也同時上演。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絕望與希望並存的文明,要經曆數代堅持不懈的傳承去尋找新家園,尋找貝加爾湖解凍的那一天。《流浪地球》里沒有個人英雄,每個人都是英雄,每個人都在奮力向命運吶喊,為的就是與家人團聚,為的就是保護好「唯一的家園」, 共同締造出了「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每年開學典禮總要與同學們聊一個話題,今年聊什麼?前兩天我用心想了想,還是聊聊這個春節一部電影熱片——《流浪地球》。這是大劉的文本,郭帆的作品。

我今天想談三個觀點:與家國同心、與情感同在、與信念同行。

不拋棄、不放棄:與家國同心

據說《流浪地球》在北美和世界其他各地上演,外國朋友的評價是,中國人真浪漫,真有想像力,會帶著地球去流浪。的確,我個人也特別喜歡《流浪地球》這個片名,「流浪」這兩個字確實有詩意。在一個被動災難面前有了人的主觀的選擇,它是高於生活、是藝術的東西,也是這部電影的一種氣質。

《流浪地球》寫出了人對地球的珍愛和不舍,在災難面前,我們不能放棄,不能放棄對地球的情感,我覺得這也是這部電影特別打動我的地方。與此同時,我想這部影片還告訴我們中華文化為什麼可以綿延五千年。抵禦外敵用長城,貫通水系用運河,中國人一直靠自己的努力去跟大自然抗爭。當毀滅來臨時,美國人想的是建造諾亞方舟逃離地球,而我們中國人選擇帶著地球去流浪。地球從開始流浪到安全要多久呢?要2500年。2500年的流浪,靠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底氣,靠自己的雙手付出汗水以及心血來表達這種不服輸和永遠相信希望的精神。

原著者大劉給導演郭帆和《流浪地球》的評價是:《流浪地球》有著歷史片般的厚重感。這是一部建立在中國文化背景上的科幻電影。它很好詮釋了我們中國人對家園、對土地的情感。這部電影作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作品,充滿著中國人獨有的人文追求,從「家庭」延展到「家國」再到「家園」,同時又在影片中開拓出了中國式的親情關係和根植中國人心的「戀土」情懷。

也許在很多領域,標準和前沿乃至話語都掌握在先發達起來的西方人、西方文化手裡。以至於很長時間內,我們以為好的東西就是他們所樹立的那個樣子。但是現在我想告訴同學們,我們中國的年輕人一定要有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因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里有情義、有情結、有情懷。譬如影片中最終的任務雖然說是由中國人提出並且來實施和完成,但是整個《流浪地球》計劃是全人類群策群力的結果,也是這個片子的主旨。

同學們,我們現在在上海的校園裡讀書,將來你們也許,不,是一定,會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作為老師,我希望你們能夠永遠記得自己是上海人、是中國人,記著你們腳下的這片黃浦江澆灌的土地,記著你們的黃皮膚黑眼珠,記著你們的家園和家國。無論我們走到哪裡,我們都要與家庭、家園、家國同心,永遠不拋棄、不放棄。

有厚度、有溫度:與情感同在

我一直以為,理性與情感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在同一片空間中,過度壓縮任何一方都是危險的。我印象深刻是,《流浪地球》電影里空間站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莫斯」在地球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以理性的方式選擇了逃逸。而吳京扮演的中國航天員卻燒掉了人工智慧硬體,手動駕駛著空間站去點燃木星。以至於人工智慧機器人「莫斯」對吳京說,「讓人類完全服從理智,真是一種奢求」。這說明,情感恰恰是人類區別於冰冷機器的地方,在理性和科技的成就背後,在災難面前,讓人的生命充滿厚度的正是人的親情愛情和友情。越是在工具理性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更要發掘我們人類生命的厚度和溫度。

所以,我希望我們的學校教育能夠把你們培養成兼具理性和情感的人。希望你們在高中及今後大學的學習生活中,不僅要鑽研精深的科學知識,更要滋養自己的人文情懷。這樣的人文情懷就是我們要有大愛:要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社會、愛國家、愛我們人類所創造的這個世界。就像《流浪地球》展現的並不是高昂的民族主義情感,而是一個逆轉性的國際大營救。從個人到救援隊,從組織到國家,當每個國家的人都開始放下個我,去投身拯救地球的行動之中之時,人類得救了。《流浪地球》的結局是超越性的。將情懷落在了民族主義讓位於國際主義之上,將視野放在了全人類的自我拯救之中,將所有的表達都展現在了人類的大愛之間。

有句猶太格言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在想,上帝的笑或許並不是為了嘲弄我們人類思維的膚淺和局限性,而是對人類的情感、智慧、意志和成長的會心一笑。希望你們能夠做一個不僅會思考的人,更要成為一個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人。

能選擇、能擔當:與信念同行

因為《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熱映,最近在網上還看到不少幕後的花絮花邊。我今天想提及的是導演郭帆拍這部片子時所遭遇的挑戰、質疑和艱難的故事。

據說由於中國優質科幻片長期以來一直處於「缺席」的狀態,當傳出「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的作品將由本土導演執導的消息時,粉絲們都大呼「不要中國人拍!不要中國人拍!不要中國人拍!」但面對這樣刺耳的質疑,郭帆還真不信這一套。他說「因為喜歡,很多事情都變得沒有道理。」 但要真正打造出能媲美好萊塢大片的「中國製造」科幻電影談何容易,既沒有成熟的工業體系、也沒有珠玉在前,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也曾坦言:中國的科幻電影沒有前人鋪路,一切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甚至要憑空創造出很多以前不存在的部門。這個執拗的山東硬漢,光是劇本就寫了一年兩個月。

且劇本完成之後,郭帆又帶領他的團隊用了7個月時間,請4位中科院科學家協助他們為《流浪地球》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世界觀。3000張概念設計圖、10000件道具製作、100000延展平米實景搭建,都是這個「瘋子導演」為實踐這一科幻夢做的最大努力。把這個「夢」造好,執著的郭帆最終精雕細琢了四年的時間,而這一時間跨度可以產出9.6部《小時代》。

同學們,我希望你們能選擇、能擔當。希望你們從郭帆「因為喜歡,很多事情都變得沒有道理」中受到鼓勵,希望你們能毫無道理去選擇喜歡某個學科、某專業,甚至某個異性。作為老師,我還想附加贈送你們兩句勵志的話,希望你們「選擇正確而非容易的路」、希望你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負重前行」。就像郭帆和他的團隊用《流浪地球》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硬核時代。也許多少年後,我們都要仰望這部電影。我更看重這部電影更大的價值,是它選擇知難而上,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但是努力解決最重要的問題。

同學們,今後當你走上事業的奮鬥之路時,老師希望你們能以擔當的情懷去選擇當開路者。也許開路者是艱辛的、孤獨的,但承擔重任、迎接挑戰、開創一個時代的感覺,會讓人興奮,更會讓人體會到生命的真諦和真正的價值。

最後,我想以大劉在原著中的一句話來結束我的演講,「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同學們,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新時代里做一個有信念、有希望的人!

內容及圖片來源:人民教育,《21世紀英語教育》,有刪減。作者:陳永平,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校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物理 的精彩文章:

中國核事業最神秘的女子,她曾轟動世界卻「消失」三十年

TAG:環球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