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它被稱為德國最浪漫的城堡,裡面生活的家族卻令戰爭降臨德意志

它被稱為德國最浪漫的城堡,裡面生活的家族卻令戰爭降臨德意志

文 | 趙愷

近年來,隨著國人海外游熱潮的興起,那些曾經關於世界各國的刻板印象旋即被打破。在一篇歐洲自由行的攻略之中,筆者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標題:「誰說德國不浪漫?那是因為你沒有見過霍亨索倫堡的日落!」平心而論,德國人本不似我們想像那般嚴謹而保守,而霍亨索倫堡所在的巴登—符騰堡州,在文化氣質上也與以昔日普魯士王國首都柏林為中心的德意志北部地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有趣的是,正是從這座今天充滿著童話氣質的城堡之中走出的家族,日後高舉著「鐵與血」的戰旗,領導德意志帝國的再次統一。

從空中鳥瞰霍亨索倫城堡

今天的霍亨索倫堡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以南約50公里的左勒山(Zoller)上,因此當地人也有將其稱為「左勒城堡」的。單純從高度而言,海拔僅855米的左勒山或許談不上巍峨,但其所在的施瓦本山脈最高點亦不過海拔1015米,被德國人調侃為「侏儒山」。加之其周邊多河谷平原,因此當公元11世紀,霍亨索倫家族的先祖布爾夏德一世(Burkhard I)及其後裔在山頂修築城堡之時,曾不無自誇的稱其為「施瓦本諸城之冠」。

當然這個所謂的「冠於諸城」,不過是指高度而言。事實上此時的布爾夏德一世在當時還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貴族。從其爵位「索倫伯爵」(Count of Zollern)來看,所受封的領地亦可能不過左勒山及其周邊有限的土地。在向來講究出身門第的歐洲,日後顯赫一時的霍亨索倫家族亦曾有過攀龍附鳳的念頭,試圖將這位祖先的出身與查理曼大帝治下的施瓦本公爵——亨弗里丁家族(Hunfridings)聯繫起來,但最終因為過於牽強而作罷。

一般認為,布爾夏德一世本為圖賓根地區的小貴族後裔。因效命於以施瓦本公國為根據地,進而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亨利三世,有功於王室而受封於左勒山為中心的「索倫伯國」。但布爾夏德一世的人生並沒有留下更多的信息。後世只在賴謝瑙地區修道院中的典籍里,找到了關於1061年,布爾夏德一世死於一場械鬥的記錄。此後他的家族及所居住的城堡便長期隱匿於中世紀的黑暗之中。

12世紀初葉,布爾夏德一世的後人才再度出現在德意志地區的史料之中。身為布爾夏德一世直系後裔的「索倫伯爵」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跟隨施瓦本公爵亨利五世(Henry V)多次南征義大利,終於迫使羅馬教廷為亨利五世完成了加冕。雖然在這些戰事之中腓特烈一世具體做出了多少貢獻,並沒有留下明確的記錄。但霍亨索倫家族還是認定自己的這位先人智勇雙全,長期擔任著亨利五世身邊謀士、重臣的角色。

可惜1125年病逝的亨利五世並沒有留下合法的子嗣,其家族所建立的「法蘭克尼亞王朝」(Frankish dynasty)隨即土崩瓦解。而此時身為家族掌門人的腓特烈一世之子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抓住天下板蕩的有利時機,通過向最有可能問鼎大寶的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Lothair II)宣誓效忠,趁勢大舉擴張了自己的領地。

1192年腓特烈二世之子腓特烈三世通過政治聯姻的方式,獲得了臨近的巴伐利亞重鎮——紐倫堡伯國(Burgraviate of Nuremberg)的繼承權。自從那時起,整個坐擁紐倫堡和索倫伯國兩地的家族便在「索倫」之前加上了在德語之中意為尊貴的前綴「霍亨」。可惜此時的霍亨索倫家族終究根基尚淺,隨著崛起於施瓦本地區的霍亨斯陶芬王朝(Hohenstaufen dynasty)在德意志地區的統治日益穩固,腓特烈三世的子孫們開始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壓和遏制。

1219年紐倫堡宣布脫離封建領主的統治,轉型為自治城市。隨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又以霍亨索倫家族拒絕出兵協助其征戰,而對其展開了長期的政治和經濟制裁。在這樣的高壓之下,霍亨索倫家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敗。

1423年,在霍亨索倫家族不斷的分裂和內耗之中,霍亨索倫堡遭到了時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西吉斯蒙德(Sigismund)所派出的施瓦本諸侯聯軍的圍攻。在堅守了10個月之後,時任「索倫伯爵」腓特烈十二世(Friedrich XII)被迫宣布投降。但西吉斯蒙德並不願就此善罷甘休,他一面命人徹底搗毀了霍亨索倫堡,並嚴禁重建。一面命驍勇善戰的蒙伯利亞女伯爵亨利埃特(Henriette, Countess of Montbeliard)於1429年誘捕了腓特烈十二世,關押了11年之久。

腓特烈十二世雖然頑強地苟活到重獲自由的那一天,但此時的霍亨索倫家族已然一無所有。這位倔強的老人獨自起身前往耶路撒冷,並最終死於途中。復興家族的使命落在了他的遠房侄子——約伯斯特·尼古拉一世(Jobst Nikolaus I)身上,經過數十年的艱苦經營,憑藉著經營礦山積累的財富以及常年在神聖羅馬帝國宮廷建立的人脈,約伯斯特·尼古拉一世最終於1488年重建霍亨索倫堡。

霍亨索倫城堡里的家族譜系大廳

但此時霍亨索倫家族的政治重心已然轉移到了德意志北部的勃蘭登堡地區。1482年約伯斯特·尼古拉一世之子埃特爾·腓特烈二世(Eitel Friedrich II)以勃蘭登堡議員的身份,迎娶了柏林當地的望族之女。至此霍亨索倫家族正式開啟其「北遷」的歷程。

不過,儘管埃特爾·腓特烈二世及其子孫常年活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宮廷之中。但出於對故土的眷戀,他們時不時還是會對霍亨索倫堡這座祖產進行修繕和擴建。其中最為大手筆的,是埃特爾·腓特烈二世的曾孫——埃特爾·腓特烈四世。1585年,其出資於左勒山營建了一座富有文藝復興氣息的新城——鶴琴(Hechingen,又譯:「赫興根」「黑興根」),並埋骨其間。在他篆刻著心形圖案的墓碑之上,書寫著援引自《路加福音》第12章的一句名言:「我的心在哪裡,我的財富就在哪裡!」(Where my treasure lies, there lies my heart)

年僅39歲便於1605年去世的埃特爾·腓特烈四世固然是不幸的。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幸運的,因為就在其死後不久,一場名為「三十年戰爭」的浩劫便降臨在德意志的大地之上。儘管從名義上來看,這場紛爭的導火索是由馬丁·路德所發起的宗教改革所引發的信仰之爭。但令德意志境內信奉天主教的皇室與遵循新教的諸侯之間拔劍相向的根本動機,還是現實而世俗的利益糾葛。而隨著戰火的蔓延,早已對德意志虎視眈眈的丹麥、瑞典、法國等鄰邦亦紛紛加入戰團。最終令這場生靈塗炭的衝突無休無止地延續了下去。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吃啥補啥?腦花雖好,不能貪多,尤其是男性同胞注意了
為什麼印度假酒害人事件屢禁不止?不讓喝酒,嗑毒蛇也要麻醉自己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