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代竟有暖水瓶,可惜沒實物出土,專家推測:它應該是這個樣子

宋代竟有暖水瓶,可惜沒實物出土,專家推測:它應該是這個樣子

五十年代初,暖水瓶曾經是父輩們結婚時的時髦物件。今天,暖水瓶已經再常見不過,可是,您知道嗎,早在1000年前的宋代就有暖水瓶了。而且根據記載,保溫效果還很好。接下來,就讓小編為您揭秘宋代暖水瓶的真相吧。

宋代竟有暖水瓶,可惜沒實物出土,專家推測:它應該是這個樣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宋人編寫的《東京夢華錄》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至三更,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榮干,夜深方歸也。」這裡所說的「提瓶賣茶」,就是宋代一個很普遍的行當。就是賣茶的不在茶館裡賣,而是提著水壺走街串巷。遇到下夜班的,拿出茶碗來,現泡現賣。

您可能要問了,上面的文字和暖水瓶有什麼關係?當然有了。

宋代竟有暖水瓶,可惜沒實物出土,專家推測:它應該是這個樣子

第一,在宋代,最時尚的喝茶方法是點茶。怎麼點茶呢,先將茶味末或茶餅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的開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次注入開水,沖成茶湯。小編今天不是要跟大家講茶道,只想讓讀者明白,在宋代,想賣茶,就必需有開水,而涼茶絕對是沒有市場的。

宋代竟有暖水瓶,可惜沒實物出土,專家推測:它應該是這個樣子

第二,提瓶賣茶這項生意在冬季非常火爆。可是,根據科學的分析,11世紀正是中國歷史的最寒冷的時期之一。一到冬天,經常降雪不斷,至春不止。有記載,最冷的時候,連飛鳥都有凍死的。在這種情況下,提瓶賣茶的還能提供滾燙的熱茶水,依靠的法寶,就是暖水瓶。

可宋代的暖水瓶是什麼樣子呢,按照當時的科技水平,頂多也就是用床棉被裹個瓶子唄。答案絕對是否定的。目前比較認可的樣式是:寬口,長頸,長腹,瓶口有可開啟的瓶蓋,側面還有可拎的把手。至於內部結構,目前有三種說法:

宋代竟有暖水瓶,可惜沒實物出土,專家推測:它應該是這個樣子

一種是雙層中空的結構。《夷堅志》中提到一個故事:在小水鎮有個姓張的人,有一天得到一個黑色瓦瓶,他不知道這是個暖水瓶。就拿到家裡,和其他的瓶子擺在一起,灌上水養花。冬天最寒冷的時候,他就會把水倒出去,水凍成冰,就會把瓶子凍裂。可偏偏有一回忘了把水倒掉了。這位兄台一想,完了,瓶子肯定凍壞了。結果是其他的瓶子都壞了,唯獨這個黑色的瓦瓶沒壞。挺有意思啊,他就把熱水倒到瓶子里,結果是過了一天水也不冷

。後來,瓦瓶被僕人不小心給打破了,大家才發現,這個瓦瓶是雙層,而且中空的(中空的瓶身裡面,是不是有空氣,這個讀者就得自己腦洞了)。第二種是瓷瓶底下有可加熱的金屬盤。文獻中記載過這樣一種器具,它的外形與我們上面說的暖水瓶基本一樣,重點在於其底部有個可加熱的金屬盤。金屬盤上可以放置燃燒的木炭,而木炭會迅速地通過金屬盤把熱傳導過來。而由於瓶子本身是陶瓷的,自然就能很好地把熱量保存下來。需要的時候,直接拿走,走到哪裡,熱水就跟到哪裡——這就是一個移動的小鍋爐

宋代竟有暖水瓶,可惜沒實物出土,專家推測:它應該是這個樣子

宋代竟有暖水瓶,可惜沒實物出土,專家推測:它應該是這個樣子

第三種更接近現代的暖水瓶,是在暖水瓶里鍍金,直接阻止熱輻射散出。有意思的是,這個方法的發明者還是歷史上飽受爭議的宋徽宗。據記載,宋徽宗首先提出了在紫琉璃膽瓶里鍍一層金的方案。可皇家的工匠們卻接不了這活兒,最後是民間的錫匠解決了這個難題。錫匠先是把金子鍛打成金箔,然後裹在瓶子外面成形。再把成型的金箔放進瓶里,再灌上水銀,用水銀的力量將金箔毫無縫隙地附在此琉璃膽瓶的內壁上,就成了一隻金光閃閃的暖水瓶。

今天看來,也許宋代的暖水瓶與今天的暖水瓶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但至少它已經具備了今天暖水瓶的雛形和基本功能。至於為什麼到了今日,還沒有一隻古代的暖水瓶出土,也許是因為它不管是雙層的陶瓷,還是琉璃鍍金的,都很難保存,都很容易被打啥碎的緣故吧。但不管怎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宋代甚至是更早的暖水瓶,一定都會出土,這絕對是值得我們期待的事兒。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張洪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解密坊 的精彩文章:

洋畫師揭秘,慈禧有隻寵物袖狗,它有個長不大的「詭異」原因
靈武市有一座藏兵洞,洞中竟機關重重,入侵者基本上有來無回

TAG:歷史解密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