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火箭炮牛,對它來說精度不重要,遍地開花還要啥精度?
《喀秋莎》這首歌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了,「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俊俏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陽光。」這首著名的《喀秋莎》是一首二戰時期的蘇聯歌曲。2015年5月9日,俄羅斯舉行了盛大的紀念衛國戰爭70周年紀念活動。在這場活動中,中國三軍儀仗隊踏著整齊的步伐,高唱著喀秋莎這首歌參加了此次活動。當眾多的俄羅斯民眾,尤其是一些二戰老兵在聽到這首歌之後瞬間勾起了老兵們對那段崢嶸歲月的回憶。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喀秋莎這款當時令蘇聯引以為豪的火箭炮,二戰蘇聯研製的一款神器,威力相當驚人,可以讓極大範圍內的德軍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什麼坦克裝甲都,普通戰壕都難以逃脫這種覆蓋式的轟炸,它就是蘇聯火箭炮喀秋莎。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俄文羅馬化為Katyusha)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它們雖比其他火炮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於生產。二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其火箭發射車為美援的雪佛蘭G7100及福特-馬蒙·夏靈頓HH6-COE4和蘇聯自己生產的吉斯6,吉斯151卡車等。
蘇軍喀秋莎火箭炮正式型號為MB-13,BM-13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由汽車部分和發射部分組成。汽車部分則是採用常規卡車的底盤,發射部分由滑軌床,炮架,迴轉盤,底架,瞄準裝置,發射裝置等組成。他共有八條發射軌道。可以一次齊發16發132mm口徑的火箭彈,最大射程8.5千米。裝填一次齊射所需的彈藥大約需要五至十分鐘,而一次齊射僅需要七秒至十秒左右。它既可以單個發射,也可以部分連射或者是一次齊射。這一種火箭炮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能夠做到覆蓋打擊,特別適合打擊或者消滅敵人密集的部隊群,壓制敵火力和摧毀敵方工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喀秋莎火箭炮,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都有著非常良好的戰績。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來說,雙方在城市內激烈拉鋸,盡一切力量使用全部的火炮攻擊對方。蘇軍在該戰役中使用了1531門喀秋莎火箭炮,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喀秋莎最大的問題在於精度,精度不好導致不能精確打擊,所以只能打擊面,不能打擊點。這樣一來,火炮的使用就有了局限。但是這種以覆蓋性打擊為主的武器遍地開花還要啥精度?在希特勒副官的回憶錄,希特勒在自殺前幾天,突然聽到一種可怕的破空聲音,他急忙召集副官詢問。副官告訴他:那是斯大林的管風琴(德國人對喀秋莎的稱呼)。希特勒已經精神恍惚,追問那是什麼(其實他知道這個名字)?副官告訴他,這是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希特勒面如死灰,長長的嘆了一口氣!幾天後,他開槍自殺了。


※22枚核彈丟失50多年,至今下落不明,令世界驚慌
※美最強旅遭黑客攻擊,指揮中心慘遭淪陷,損失或高達3千億美元
TAG:軍武二次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