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榮華富貴雖相伴,事事堪慚嘆一生,元代書壇領袖-趙子昂

榮華富貴雖相伴,事事堪慚嘆一生,元代書壇領袖-趙子昂

南宋保佑二年,公元1254年,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岌岌可危,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誕生了一位流芳百世的人物趙孟,字子昂,人稱趙吳興(因為手機百度不能顯示fu字,所以後文直接稱趙子昂)。

趙子昂像

趙子昂雖然是宋太祖的十一世孫,但家境並不殷實,而且十二歲時父親便早離人世,由母親丘氏含辛茹苦把他帶大。所以母親對他的教誨,對他未來的人生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母親勉勵他發奮讀書,云:「汝幼孤,不能自強於學問,終無以覬成人」。趙孟最終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少年成名。宋末元初的文學家戴表元在《松雪齋集.序》中云:「子昂未弱冠時,出語已驚其里中儒先,稍長大而四方萬里重購以求其文,車馬所至,填門傾郭,得片紙隻字,人人心愜意滿而去。」可見子昂青少年時便才華出眾,聲明遠播了。

南宋淪陷之後,趙子昂跟眾多文人一樣,選擇歸隱故里,研究文章書畫。而當時的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夾谷之奇對他十分的欣賞,屢次建議他出仕,都被趙氏拒絕。後來夾谷之奇出任吏部尚書後,還力薦他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趙氏寫詩婉拒,《贈別夾谷公》:「青青蕙蘭花,含英在林中。春風不披拂,胡能見幽心。」可見趙氏心裡是不願出仕的。甚至後來公元1282年程鉅夫第一次下江南時,趙孟是被蒙古兵抓去相見的,迫其入仕。趙子昂云:「堯舜在上,下有巢、由,今孟貫以為微、箕,願榮某為巢、由也。」後來程鉅夫感其義,才釋放他回去。

趙子昂於本心應該是希望能隱居的,但為何後來出仕,我想他的母親對他的期望應該是非常關鍵的,他母親曾經對他說:「聖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讀書,何異於常人。」還有一點,作為讀書人其實都希望有機會施展自己抱負的。另外就是,元朝已經安定了將近十年,南宋滅亡時的悲情也逐漸淡化,如果再三拒絕入仕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還有一點就是生活的貧困。所以在隱居還是入仕的問題上,趙氏一直都十分的矛盾。因此在程鉅夫二下江南為忽必烈尋訪江南名仕時,趙子昂又是首選,這一次他沒有再次拒絕。這時的他也躊躇滿志,云: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

而這次入仕對趙氏後來能在元代書畫史上有如此傑出的建樹,應該說是非常關鍵的。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春趙孟第一次來到元大都見到了忽必烈,忽必烈對他甚是賞識「一見稱之,以為神仙中人,使坐於右丞葉公李之上。」因為忽必烈的賞識,趙氏有機會大都內府收藏的歷代書畫,這一點對他日後書畫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次入仕,他還隱居故里,恐怕整個元代的書畫史都要重寫了,從這點來說,程鉅夫算是趙氏的貴人了。這次入仕還有一大收穫,就是在大都遇見心儀的管道昇,二人互相傾慕,很快結為夫妻,最終成就了歷史上難得的一對藝術家夫妻,最後還培養出來了一門藝術家,夫妻、父子、子孫、外孫個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趙氏一門三人墨竹圖

入仕算是圓了趙子昂的一個夢了,但真的入仕之後,他才發現真的不如自己歸隱時的逍遙自在。入仕為官也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能施展才華,雖然忽必烈對他賞識有加,但並沒有重用,官職也基本上是寫寫詔書,陪皇帝聊聊天等的閑職。因為他畢竟是「南人」,在朝中還是受到了蒙人的猜忌和排擠。因此趙氏多次申請外補,遠離京城。忽必烈去世後他多往來於湖州和杭州之間,也因此結識很多江南文士。大德二年,成宗皇帝召趙氏入京書金字藏經,並且許諾他可以推薦江南擅書者一同入京抄寫經書,最後趙氏帶了二十多個書家入京,最後這些人多數都獲得了官職。趙氏也因此成為朝廷和南北方共同確立的書壇領袖。

武宗至大三年(1310)當時還是東宮太子的仁宗招賢納士,再次召子昂赴京,就是這次去大都的途中趙氏創作了著名的《蘭亭十三跋》,內容不僅闡釋了他的書學主張,也再次顯示了他以「二王」為宗,改變北方書風衰微的決心。仁宗即位後,崇尚儒家思想治國,趙子昂再次得到重用,最終官居一品,推恩三代。仁宗嘗云:

「文學之士,世所難得,如唐李太白,宋蘇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趙子昂,與古人何異。」「與左右論公人所不及者數事:帝王苗裔,一也;狀貌昳麗,二也;博學多聞知,三也;操履純正,四也;文詞高古,五也;書畫絕倫,六也;旁通佛老之旨,造詣玄微,七也。」

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榮歸故里已經四年的趙子昂無疾而終,一代宗師離去了。據說,去世當日「猶觀書作字,談笑如常時。」元人來復曾經有詩讚他:「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

後世對趙子昂的評價大多數都很高,但他因宗室之親而入仕元朝,遭到很多人的譏諷。但客觀來說,這點真不算什麼,因為那個時候畢竟已經回天無力了,所以元代的文人大多數都很理解趙氏。歷史上對趙氏最鄙薄者莫若明末清初的傅山了,傅山年輕時曾學趙書,後因明亡國破之恨而棄之,他對趙書的評價是:「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到處詆毀趙子昂,不讓人學他的書法。

但是到了晚年,傅山對趙孟認識又變了,詩云:「秉燭起長嘆,奇人想斷腸。趙廝真足異,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其中趙、管說的就是趙子昂和管道昇夫婦,「奇人」、「異」、「非常」充滿著對趙氏夫婦的敬佩之心。當時的傅山已經從明王朝滅亡的現實中清醒過來了。

蒙古鐵蹄征服了南宋,趙子昂作為宋王朝後裔,以優秀的文化征服了大汗的子孫。作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人,他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看懷素的草書,才發現草書和丑書的差距!網友:這才是草書的美

TAG: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