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為什麼在親密關係中一再「妥協」?|新時代我們應當如何做女生

你為什麼在親密關係中一再「妥協」?|新時代我們應當如何做女生

1.

女性的成長一直是我個人從本科開始就非常關注的議題。

在多年的觀察中,我注意到:許多女性在這個社會中的成長面臨一種獨特的困境,即始終有多種多樣質疑的聲音伴隨著她們,似乎無論怎麼做,都會遭到社會的某種否定。女性如何走出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變成了一道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

?這種體驗從兒時就開始了:小時候學習好,老師說女生後勁不足,以後就不如男生了。

?長大一些了,如果長得漂亮,會被質疑是否膚淺、肯定不聰明、且大概率拜金。如果長得丑——要面臨的否定和質疑就更多了。

?如果瘦,會被說太瘦了不好生養;如果胖,甚至會被質疑道德的問題——不自律,連自己的身體都掌控不好還能做成什麼?

?學歷好,會被質疑學歷這麼好怎麼找得到的對象?如果學歷差,會被說讀書這麼差一定不聰明或者混社會,如果男生讀書差?男生是不一樣的,他們只是不愛讀書,腦子聰明著呢。

?如果賺得多,會被質疑婚姻肯定失敗;如果賺得少,又會被質疑不獨立,找男人就是圖錢。

?如果結婚早,會被質疑還沒想清楚自己想幹嘛;如果晚婚,又會被質疑嫁不出去沒人要。

……

與此相反,男性無論成績好、成績不好,都會得到肯定,「長大了就好了」、「男孩子就是聰明」;他們的身材和外表不會被太過嚴苛地要求和評價;早婚晚婚都會被褒獎;只要朝著更高的社會成就去發展,就一定能獲得更多的肯定。

讓我們簡單地來假想一下,究竟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女性,才能在這些名目繁多、要求苛刻的標準中,找到一絲喘息的空間,避免所有的污名,認為自己理直氣壯地享有幸福?

曾有一個女性這樣對我說:我希望自己在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我要在最好的學校里學到最好;要去最好的公司實習;要有優秀的家務能力;在學習、實習之餘為男朋友做飯並把家打理地井井有條;我還要運動、節食,維持最佳的身材;還要護膚、吃保養品,維持自己不要衰老。我要精緻、美麗,同時實用、賢惠。但我真的太忙太累了,我總有遺漏的方面,這樣的自己真的很令我自己不滿意。

當時我被震撼了,才知道在女性的心中,幸福的門檻兒原來如此之高。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生活,大部分的女性,都將輸給自己嚴苛的標準。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女性總在這樣那樣的時候,感受到作為一個失敗者的情緒,像始終纏繞、永不會徹底退卻的某種陰影。

被質疑追隨的女性的一生,帶來越加嚴苛的自我標準、以及因為達不到這種標準而產生的自我厭惡。同時也為女性帶來了極大的困惑:一旦當她們的生活出現某種困境,她們便會開始「我是否是個夠好的女性」的自我反思,而「夠好的女性」的標準又是如此高不可及、充滿了太多自相矛盾的標準而幾乎成為了不可能。

在苛責與困惑中,女性形成了普遍的低自尊:經常懷疑自身的價值、自身是否值得被愛、自己是不是哪裡有問題因而不可能被愛;經常感到懷疑與否定自己;經常自己告訴自己有很多事不可能、不可以。

你為什麼在親密關係中一再「妥協」?|新時代我們應當如何做女生

2.

女性的處境不是一朝一夕,因而我們的父母輩,早已應對的這樣的困境,並總結出了他們這一代人處理這種困境的策略。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這種策略的話,大概是:女性應當竭力保持中庸。「迎合一種不會出錯的標準」,是他們的選擇。無論是外表、學業、事業上,都既不要太落於人後,又不可太過出挑,在「合適」的年紀結婚生子,維持好職場和家庭的平衡。這便是一種「體面」的女性的人生了。進而,成就自己的丈夫、孩子,便是女性的功勛。保持中庸、犧牲自我、成就他人,是女性過去的成功經驗。

但顯然,這樣的策略是註定不能引領女性走向自由和全然的綻放的。這一代的女性,已經知道要同這種策略做對抗,卻仍然難以找到有效的新的策略來。

女性已經懂得否定和批判這種策略,卻在現實中受挫時(沒有獲得足夠令人滿意的親密關係、或者受困於不夠好的親密關係,等等),懷疑自身的受挫是否源自於未能遵守這套前人總結出的經驗。

我們欠缺足夠多的、以全新的策略獲得幸福的女性典範,我們尚在途中,無人抵達。

外界的質疑聲如此嘈雜,選擇一條已知風險的道路,比在聲聲質疑中堅定地擁抱未知要容易太多。

這個社會有太多的方式把女性釘在恥辱柱上,以至於太多人為了逃避那個最壞的結果,而選擇了為不夠好、但也不太壞的東西妥協。妥協,是另一個女性生命中的重要經驗。

這和女性的道德觀有關。Gilligan在她著名的女性主義作品《不同的聲音》中深入探討了這一點。當男性在回答道德是什麼的時候,他們更多想到的是不可侵犯他人的權利(以此保障自身的權利不被侵犯),以及自我實現;而女性想到的則是責任,是自身負有的多種責任的實現。因此女性的道德觀,經常是自我批評式、而不是自我主張式的(Gilligan,1993)。

放到日常的生活中來理解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到女性比起男性更多在自己身上尋找責任,甚至傾向於過度在自身上尋找責任。她們經常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傷害了他人。她們因為堅信自己對他人就如同對自己一樣負有責任,而一再地在親密關係中做出對錯判斷上的妥協。

情感之所以容易導致女性判斷力的下降,就是因為情感會讓女性更多地感受到自身對對方負有責任,因而在維護對方和維護自身的抉擇中陷入更深的兩難。

結果就是妥協,一再的、沒有終點的妥協。

而事實上,我們需要認識到,如果一個問題沒有答案,那很有可能只能說明,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你為什麼在親密關係中一再「妥協」?|新時代我們應當如何做女生

3.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實現個人幸福,為了獲得自由與綻放,新一代的女性應當做出哪些改變?

Gilligan提到,很多女性,是為了一種「一致意見」而活著,她們「喜歡」與外界達成共識,她們對外界的不同意見有一種「易染性」,即很容易附和和同意(Gilligan,1993)。即便是自身高學歷、事業有成的女性,也會在一些時候竭力裝作傻白甜。

而在這種迎合的背後,是女性關於自身的一種「脆弱感」,在阻礙著她們彰顯一種屬於自己的立場。

女性是極容易被孤立和污名化的。社會對於不符合自身規則的人,所採取的最為常見的懲罰措施就是驅逐。女性的自我價值感本就極大依託於關係,是在關係中,女性才認識到自己是誰,而驅逐給女性帶來的傷害無異於毀滅。一致意見,是女性的保護和依賴所在。

但一致意見也已經成為女性最大的束縛所在,因為他們關於我們的意見是如此之多。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突破社會為女性設置的重重難關,走出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女性必須勇敢地邁出改變的一步:停止迎合。她們必須學會選擇自己的立場、堅定自己的立場。此外她們還要練習做出選擇,以及練習接納做選擇帶來的種種責任。

而在此之前,她們首先需要做的是調整她們關於自身的看法,提升自尊感。

選擇立場,做出選擇,也意味著為自己承擔責任,女性在長期被質疑的成長經歷中,早已不信任自身有承擔責任的能力。她們迎合,是因為依賴帶給她們的孩子般的脆弱,以及對於被拋棄之後的後果的恐懼。她們希望通過迎合,讓她們得以被照顧和被愛。

一個有能力採取新的策略應對困境的女性,首先是一個具有自我價值感的人,因為她必須相信自己有「做出正確的選擇和事」的可能性,以及能夠看到自己仍將會被社會接納的可能。

女性要改變衡量自我價值的方式:從把自己放到社會關於女性的種種衡量標準中,轉移到「自己是否有能力為自己選擇真正對自己好的東西」,「自己不會為了眼前的利益而背叛自身」、「自己會否讓自己做那些明明不願意去做的事」上來。在這裡,我們改變了提問的方式。

你為什麼在親密關係中一再「妥協」?|新時代我們應當如何做女生

有一個女性曾經這樣說:「過去我會因為自己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而感到自己自私、內疚。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這就是人類一種常見的生存方式。僅僅因為自己的感覺、渴望而去做一件事,看重自己的需要,(可能對別人來說不是,但)對你自己來說已經是足夠的理由去做這件事。愛我的人,應當支持我的這種權利,不為它製造障礙」(Gilligan, 1993)。

她的講述中的這種「僅僅因為我想」就能帶來的理直氣壯,在男性中是常見的,在女性中則不然。

以下是我們給這一代女性的一些tips,供討論:

?在這個時代做一名女性,你要能夠認識到,你有能力為你自己做出選擇、並有能力為你的選擇承擔相應的後果和責任。你不需要依附,因而享有全然自由的自主選擇權。不用害怕負擔自己的人生,因為你完全有能力應付。

?你要認識到,你的價值不來自於獲得社會中各種聲音的認可,你無需迎合他們的標準,你的價值恰恰來自於有能力了解自身的需求,並堅持尋找自身真正需要的東西。

?你需要真正理解,你只需要存在,就值得被人所愛。這個社會的聲音也許代表了一些主流的「喜歡」的標準,但事實上,你不需要很多人喜歡你,在愛情中,你甚至只需要一個人喜歡你就夠了。世界這麼大,喜歡你的人一定存在,你不需要為了「被喜歡」容忍明知是傷害你的人和事。

?你需要有能力感到憤怒,你開始能夠自然地對那些貶損你的價值的話語、行動,感到難以容忍,併產生憤怒。憤怒會讓你遠離這些人事、或者與之對抗。憤怒幫你維護你自己的利益。

?你要選擇你的立場,並相信,這個世界應當容許多種立場同時存在,你的立場就如同其他人的立場一樣,有權利正當地存在,你值得堅持自己的立場,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吸引到那些真正被「你」吸引的人。

?應當有更多女性願意站出來成為女性的role-model。

我們尚在途中,無人抵達。越過山丘,有沒有人在等候,也尚未可知。我們此刻所做的一切,更接近信仰。我選擇成為一個我所認可的女性,同時也是一個能夠令我自己感到自豪的人。而通過做出這樣的選擇,並願意承擔由這個選擇帶來的種種後果,正是我成為這樣的人的道路和方式。

與你共勉。

你為什麼在親密關係中一再「妥協」?|新時代我們應當如何做女生

Reference

Gilligan, C. (1993). In a different vo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本文由百度知道日報作者原創,未經同意嚴禁轉載,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作者寫於2019-02-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到了一定的年紀,人為什麼會扛不住壓力結婚?
爆火的李寧運動鞋,入手哪雙比較好?本格幫你挑這雙!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