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法帖鼻祖《淳化閣帖》,為何被蘇軾、米芾帶頭批評

法帖鼻祖《淳化閣帖》,為何被蘇軾、米芾帶頭批評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下詔令當時的翰林侍書學士王著,把歷代書法作品整理成十卷,然後摹刻在棗木板上,這就是現存最著名的《淳化閣帖》,又簡稱為《閣帖》或《法帖》。這些作品都是當時朝廷內府所藏作品,以及太宗從一些王公大臣手裡借來的作品。刻成以後太宗拓了很多副本出來,送給了當時高級別的一些大臣。可惜的是後來慶曆年間內禁失火,原版被大火燒毀了。

這部叢帖因為是草創,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這部叢帖因為王著和太宗的見識不夠,造成了不少的錯誤,這些錯誤成為了後世的笑柄。特別是經過了幾朝之後,《閣帖》頭上的光環漸漸消褪,而《閣帖》也漸漸流傳開來,成為廣大學書之人必學的範本,那麼它其中的謬誤也就被無情的揭露出來。

王著行草尺牘

最早對《閣帖》提出批評的是蘇軾,他在《辨法帖》中提出:

辨書之難,正如聽響切脈,知其美惡則可,自謂必能正名之者,皆過也。今官本十卷《法帖》中,真偽相雜至多。逸少部中有《出宿餞行》一帖,乃張說文。又有「不具,釋智永白」者,亦在逸少部中,此最疏謬。余嘗於秘閣觀墨跡,皆唐人硬黃上臨本,惟《鵝群》一帖,似是獻之真筆。

漢章帝《千字文》

後來米芾在元祐年間所作的《跋秘閣法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對《閣帖》提出尖銳的批評。米芾認為宋太宗和王著的眼光非常有問題,在編著《法帖》的過程中把好的帖子剔除了,而把劣質的帖子留在《法帖》中。《跋秘閣法帖》云:

我太宗購古今書,而使王著辨精確,定為《法帖》,此十卷是也。其間一手偽帖太半,甚者以《千字文》為漢章帝,張旭為王子敬,以俗人學智永為逸少。如其間以子敬及真智永為逸少者,猶不失為名帖。余嘗於檢校太師李瑋第觀侍中王貽永所收晉帖一卷,內武帝、王戎、謝安、陸雲輩,法若篆籀,體若飛動,著皆委而弗錄,獨取郗愔兩行入十卷中,使人慨嘆!

王獻之《鵝群帖》

而蘇軾口中唯一的真筆,也被黃伯思所否定。黃伯思是北宋晚期重要的文學家、書法家、書法理論家。黃伯思通過考究發現《閣帖》中收錄《鵝群帖》有問題,王獻之的《鵝群帖》帖中提到的「崇虛館」是宋明帝泰始四年建,這個時候王獻之已經死去五十多年了。黃伯思對《淳化閣帖》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專門寫了一本關於《閣帖》各種錯誤的著作,名《法帖刊誤》,黃伯思在書中非常自信的云:

古語有之:「善書不鑒,善鑒不書。」余自幼觀古帖至多,雖豪墨積習未至,而心悟神解,時有所得,故作《法帖刊誤》。凡論真偽,皆有據依,使鍾、王復生,不易此評矣!

由於這些大家對《淳化閣帖》的質疑,《閣帖》逐漸失去了它的權威性,似乎也只能頂個「法帖鼻祖」的高帽。它編篡失誤、摹刻失真等缺陷,為後世留下太多遺憾,也為後來各種公私叢帖的湧現埋下了伏筆。但不管怎麼說,它畢竟還是保存了半數魏晉真跡,使後代特別是明代受惠無窮。

(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啟功說寫字得讓人看懂,曾翔說看不懂的人只能仰視,網友:太狂了
別亂寫了,鮮於樞用10個字告訴你,怎麼寫出草書的骨力,筆筆勁道

TAG: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