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願生心才發,凈土蓮即現

願生心才發,凈土蓮即現

大意

有一首偈說:

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心決定時,凈土蓮花,現其色相;

譬如須達,將造祇園,心決定時,欲界諸天,現其宮殿。

這段偈文的意思是說,我們若願生極樂世界,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願生之心是決定的、不退轉的,這樣,極樂世界就有我們的蓮花,而且這朵蓮花有我們的名字,也有我們的影像;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拿著這朵蓮花來迎接我們。

「譬如須達,將造祇園,心決定時,欲界諸天,現其宮殿。」這有一段典故。

舍衛國有一位宰相叫做須達長者,「須達」是印度話,翻譯作華語就是「給孤獨」,「給」就是供給、布施的意思,「孤獨」是鰥寡孤獨、沒有依靠的老人、小孩或是貧窮缺錢的人。也就是說,這位須達長者很富有,也很慈善,凡是看到孤單的老人,孤苦沒有依靠的小孩,或者貧窮沒錢的人,他都主動救濟,使對方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甚至幫忙他使他接受教育,所以人都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

有一天,這位宰相聽過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後,非常感動敬仰,就恭敬邀請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國來講經說法,度化這個國家的老百姓。釋迦牟尼佛當時就答應,而且跟他說,你先回到你的舍衛國,找一個可以講經說法的地方。

須達長者回到舍衛國後,很高興的到處尋找適當的地方。因為這是要給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地方,而且釋迦牟尼佛的跟隨者往往都有一千多位,所謂「千二百五十人俱」,都是修行人。因此,理想的地方除了場地要夠寬廣之外,必須同時兼具夏天不熱、冬天不冷、平常沒有蚊蟲,又有很豐富的芬多精,而且肅靜、不吵雜,也不離城市太遠,使大眾來聽經可以方便等之條件。這種理想的地方本來就不易找,找來找去就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園最適合,不僅場所寬,樹木也多,雖離都市不遠,卻沒有都市的憒鬧。不過,這個地方是太子的,太子他有的是錢,這麼好的地方他怎麼肯賣呢?若不動一下腦筋,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位須達長者就親自去拜見祇陀太子,他首先讚歎釋迦牟尼佛是一位世間的覺者,他多麼慈悲祥和,智慧是多麼深廣博大,多麼能夠講經說法度眾生,讚歎之後才說:因為要請佛來這裡講經,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環境,祇陀太子您的花園是不二選擇,是最理想的地方,請祇陀太子能夠成全這件美事,完成這個功德。

祇陀太子心想:這是我的地方,你竟然敢開口要我讓渡,這哪有可能呢?不過對方又是堂堂的當朝宰相,也不能得罪到他,這樣要如何呢?因此就設一個很為難的條件,想讓對方能夠知難而退。什麼條件呢?他就說,「可以啊!這個地方是很難得,你若可以將黃金鋪滿祇園,我就將這個地方給你。」希望須達長者可以知難而退。但是沒想到須達長者聽到祇陀太子的條件,很高興就答應下來。回到自己的府邸,打開倉庫,將他所有的金條、金片全都搬出來,沒有幾天,就將祇陀太子的花園地面全都鋪上了金光閃閃的黃金。

祇陀太子看了,非常感嘆,敬佩須達長者有這麼大的發心,而且內心也對釋迦牟尼佛產生了敬仰,能使宰相願意做這麼大的付出與發心的人,肯定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祇陀太子也很有慧根,他就對須達長者說:「這樣吧!這個花園我們一起來做功德。」須達長者就說:「我已經依約定滿地鋪了黃金,這個花園應該屬於我的了。」祇陀太子就說:「你雖然已用黃金鋪滿了園地,但是樹木你鋪不到,依然是我的,所以你奉獻花園,我奉獻樹木,我們共同做功德。」。

須達長者一聽也有道理,而且也歡喜祇陀太子能夠肯定這件好事,共同來護持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個地方才叫做「祇樹給孤獨園」,祇陀太子所布施的樹,以及給孤獨長者布施的園。

精舍的藍圖設計好,要開始建築了,佛陀囑付舍利弗來做監工,當須達長者和舍利弗拉繩丈量地面的時候,舍利弗不知不覺內心歡喜就笑了出來。這時,須達長者覺得奇怪,就問:「尊者,你這麼高興,是在笑什麼?」

舍利弗才說:「你發一個心,要建設祇園精舍,都還沒有蓋,才開始丈量而已,但是你的果報已經示現,欲界天每一層都有你的宮殿,你將來所得的果報,所出世的天界已經成就。」舍利弗就借著神通示現給須達長者親自看他將來所要住的莊嚴清凈的宮殿。

這個時候,須達長者就問舍利弗說:「六界天中哪一個天較安樂、較殊勝?」舍利弗尊者就說:「六界天之中,下三界(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五欲的心較重;若是上二界(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較驕慢,又較放逸;其中第四天,就是兜率天,較知足、較無欲,而且有一生補處的菩薩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所以在兜率天都能夠聽聞經法,這個地方最理想。」。

須達長者一聽就說:「如果這樣,我將來要往生兜率天。」他這句話一說完的當下,其他各天的宮殿就都消失了,只有兜率天的宮殿存在。

這段典故顯示,雖然只是剛起一念真實的善心,但是當下就已經得到那個果報;雖然工程還未開始進行,善事功德也還沒有完成、圓滿,不過他的果報就已經顯現了,可以說就是「因中有果」。

本來因和果中間應有時間上的距離,也有空間與本質上的距離,但是,因為發心是真實的,所以當下的果報就預先成就。

同樣的,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心念一浮起,決定不變,這樣極樂世界就有我們的蓮花,就有我們的名字,就有我們的身影在那裡。這就是說明我們現在已經得到正定聚的身分了。

印光大師也有一段法語和這個內容很相同:

祇園始經營,天界宮殿已現。

佛念才發起,凈土蓮花即生。

也就是說,祇園精舍才開始要建設的時候,須達長者在天界的宮殿已經出現。那我們念佛,願往生的念頭才發起而已,凈土的蓮花當下就已經出現了,這同樣是「因中有果」。

凈土法門就是「因中有果」的法門,所以往往也以蓮花來譬喻凈土宗。蓮花有一個特色就是「花果同時」,花一開時果就出現,這也表示因果是同時性的。

印光大師另有一段法語說明現生得正定聚的譬喻:能於此法,深生信心,則雖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這個譬喻很貼切。不管任何人,只要我們對這個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有很深的信心,又不改變(如果信心浮淺就好像一枝草,風一吹,草就會動搖而改變方向),雖然煩惱沒有斷,輪迴未出,但是身分已經勝過阿羅漢。好比太子剛出世,雖然還沒長大,也還沒有學問,也沒有成就,對國家也還沒有任何的貢獻,但是他的高貴,他的身分,已經超越宰相之上了。為什麼?因為他是國王的兒子、未來的國王。

印光大師還有一段法語,也解釋得很簡捷: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

「惑業」就是貪、瞋、痴。貪、瞋、痴還未斷除,但是預先得到一生補處的資格;就在我們幾十年的此生之中,已經圓滿菩提了。「菩提」就是「佛果」的意思,已經圓滿成就佛的功德。所以說凈土法門是一生圓滿、當生成就的法門,非常簡單,非常殊勝,所謂「至簡易、至直捷、至圓頓」,相當難得。

反之,若是通途法門,進入一生補處的階位,就要降伏煩惱,斷除見惑、斷除思惑、塵沙惑,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開始,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進入初地到了七地,接下來是八地到十地,才能進入等覺一生補處的階位。

論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以上;論過程,要斷除四十一品無明,經過五十一個階層,可以說時間很長久,而且功夫要很高超。但是我們既沒有降伏煩惱的功夫,也沒有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五十一個階位的艱苦修行,卻也能夠在今生短短几十年就圓滿、成就菩提,所以印光大師在這裡說「即此一生,圓滿菩提」,菩提之果已經在我們這一生之中圓滿成就。這就是凈土法門的特色。

文 / 慧凈法師

往期回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凈視界 的精彩文章:

不同語種、不同方言念佛有差別嗎?
偷著樂 念佛人專欄

TAG:凈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