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真的不想拚命裝作自己很外向了。」

「我真的不想拚命裝作自己很外向了。」

每次快到周末,都會想起《歡樂頌》里關關被問到「周末幹什麼」時的劇情,她不是回答「加班」,就是回答「我要躺在家睡覺,誰都不許叫我」。

起初,因為沒有工作,無法真的體會到對於上班族來說周末的意義真的就是「躺著」,現在已經非常感同身受了……

不止是上班帶來的疲憊,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想再花周末的時間去進行一些沒那麼重要的社交了。

所以周五下班之前,最害怕的就是收到這樣的消息:「周末有空嗎?」

也不是不想跟朋友見面,而是每次在社交活動結束回到家的時候,都要在沙發上癱半天,頭腦放空,不想思考任何事情——

每場社交,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場大型精力損耗活動。

有個詞叫「開朗型內向」,形容的就是在和別人社交的時候看起來開朗熱情,但實際上在社交之後會非常疲憊、比起社交反而更喜歡獨處的一類人。

你可能因為身處在一個需要社交的環境里,不得不去跟陌生人主動聊天、在一個團隊里充當比較活潑的角色、甚至在朋友們眼中的標籤都是「外向」;

以至於在你某次拒絕了朋友出門聚會的邀請、或者情緒表現得有點低落時,他們就會問,「你怎麼了?不開心嗎?平時你不是這樣的啊。」

總結起來就是,「拚命裝作自己很外向,真的很累。」

選自《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沒有類似經歷的人可能很難懂這種性格的形成:

既然不喜歡社交,為什麼還要逼著自己戴上一層面具呢?這樣活著不是很擰巴嗎?

我曾經看到的一條微博能解釋這個問題:

我一直覺得,最嚴重的歧視,不在種族、民族或性別,而在性格,社會對內向性格的歧視簡直有如大氣壓,沉重、廣大,無可抗拒,無可逃脫。

證據之一就是,我首頁會有一半人不明白這段話的意思。@穆尼moria

「性格內向」,這個聽起來不是什麼很大的缺點的詞,放在現實的語境里就成了「對你今後的人生都有很大負面影響的缺陷」、「不改不行的缺陷」。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小時候,你膽子小,碰到不熟的親戚來家裡不知道怎麼叫,有些親戚就會嘆著氣對你爸媽說,「哎,你家xxx就是太內向了」;

上學之後,你不像班上其他同學一樣每次都爭著舉手回答問題,在暗自鼓起勇氣時,父母說,「你這麼內向,以後可怎麼辦?」

成為成年人之後這樣的場景更多也更頻繁了,可能因為在進入一家新公司的時候表現得沒有那麼外向積極,就被認為是「高冷」、「不合群」——實際上你只是還不知道如何融入而已。

正因為這些原因,怕內向的自己不被人喜歡,很多人才會變成「開朗型內向」的性格,人前活潑,人後落寞。

選自《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就像這個詞本身就有對立的兩面一樣,「開朗型內向」的人有兩面。

一面用來對待外界。

可以快速地和一些人建立點到為止的關係,可以迅速分析所處環境的情況,然後作出熟練的社交反應。

一面用來和自己相處。

喜歡一個人安靜地待著,善於獨處也能從獨處中獲得樂趣。

他們其實深諳社交手段,知道怎麼能讓對方覺得開心,但仍然期待能有一段「慢」一點的關係:

比起在和陌生人剛接觸的幾分鐘內,馬上發散出一種模式化的「我很nice很好相處」的信號,我們更想慢慢地去了解一個人、因為興趣相投而走到一起;

比起剛接觸一個集體的時候就開始「自來熟」,我們更希望在真正認識每一個人、一起擁有一些無可替代的回憶之後,才和大家成為不可分離的集體。

就像,我可以用開朗健談的一面和你相處,但我更希望你能接受我有點內向和笨拙的那一面——因為那才是真實的我。

選自《壁花少年》

曾經接觸過一些因為覺得自己內向而感到自卑的人。

他們會因為外界的聲音而去想,為什麼別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而我卻不行?是不是我也應該主動去跟不熟的人搭話、去努力融入自己並不喜歡的集體?

但我想說的是,就像你想保留自己的一點童真、甚至選擇每天衣服的顏色一樣,你有選擇內向的權利。

並不是和封起了和外界溝通的渠道,也並不是抗拒交朋友,更不是社交障礙。

和自己相處也能獲得生活的愉悅,朋友不多但每個都足夠真心,碰到陌生人小心翼翼地伸出自己的觸角——這些也是應該被尊重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特別幸運,是一個天生就開朗、善於和人相處的人的話,也不要看不起那些內向的朋友。

他們只是沒有那麼快能適應而已,給他們一點時間。

選自《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子熟了 的精彩文章:

知乎高贊:為什麼年味越來越淡了?
你不滿意的不是親戚的追問,而是自己的人生

TAG:麥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