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鄧鐵濤: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辨證論治

鄧鐵濤: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辨證論治

鄧老本文詳細論述了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機及治療方法,毫無保留的介紹了自己的兩張經驗方和加減法,有「家傳一張紙」之感。


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私信回復:中醫

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辨證論治

作者/鄧鐵濤

慢性肝炎反覆難愈,而且容易引起肝炎後肝硬化,早期肝硬化與前者的界限在臨床又往往難以截然區分,怎樣尋找一條更有效的根治途徑和方葯,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西醫對本病的認識是:肝炎病毒進入人體後即在肝細胞內複製,繼而釋出病毒顆粒,在潛伏期和急性期引起病毒血症,並導致機體的一系列免疫反應。

甲型肝炎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細胞損傷、炎症和壞死,在恢復期常被機體免疫反應所清除,無慢性經過或病毒攜帶狀態。

乙型肝炎病毒則通過機體免疫反應而引起組織損傷,若免疫反應正常則表現為急性黃疸型肝炎,恢復期中病毒被清除而獲得痊癒;若免疫低下則病情較輕微,形成慢性遷延性肝炎和病毒攜帶者;若抑制性T細胞數量和質量缺陷,自身抗體產生過多而致肝細胞不斷被破壞,則表現為慢性活動性肝炎;若免疫反應亢進,HBsAb產生過早過多,並與HBsAg形成抗體過剩的免疫複合物,導致局部過敏壞死反應,則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重症肝炎。可見機體的免疫功能正常與否在發病過程中佔有主導作用。

各型肝炎的基本肝臟病變特徵為瀰漫性肝細胞變性、壞死、再生、炎症細胞浸潤和間質增生。急性肝炎時,肝細胞壞死呈局灶性;慢遷肝炎病變與急性肝炎相似,但程度較輕;慢活肝炎病變則較急性肝炎為重,可形成橋狀壞死,並可發展為肝硬化。

有人囿於西醫的病理認識,辨證時多著眼於肝,治療亦以調肝為主,或清肝熱,或清肝利濕,或舒肝解郁,或養肝陰,總不離乎肝臟。

根據臟腑學說可知,祖國醫學所論之肝與西醫在解剖學上無異,如《醫學入門》所說:「肝之系者,自膈下著右脅肋,上貫膈入肺,中與膈膜相連也。」

但從生理上看,則大不相同。西醫所論肝臟,屬消化系統,主要參與大代謝,是人體中最大的營養加工廠。而從中醫角度來看,這種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除與肝(肝主疏泄而助脾之健運)有關之外,更主要是屬於脾的功能(脾主運化)。

再從臨床上來看,慢性肝炎患者大都表現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肢體困重、噁心嘔吐、腹脹便溏等一系列脾虛不運之症,亦有脅痛、脅部不適、頭暈失眠等肝鬱的癥狀。因此,本病病位不單在於肝,更重要在於脾,從臟腑辨證而論,應屬肝脾同病而以脾病為主之證。

本病的病因病機:若患者濕熱邪氣外襲內蘊於脾胃與肝膽,則發為急性肝炎;若患者脾氣本虛,或邪郁日久傷脾氣,或肝鬱日久橫逆乘脾,或於治療急性肝炎的過程中寒涼清利太過傷及中陽,均可導致脾氣虛虧,而轉變為慢性肝炎。

此時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由邪實(濕與熱)轉化為脾虛(正虛),故此慢勝肝炎之本乃為脾虛。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脾虛不運,可致濕濁內生,濕郁日久則可化熱;或氣血運行失暢,而致瘀血內留;或氣血生化之源不足,陽損及陰,而致肝陰不足;或脾虛及腎,而致脾腎兩虛。

臨床上則可出現各種相應的兼夾證候,但脾氣虛這一基本證候,始終作為共性而在絕大多數的慢性肝炎患者身上表現出來。

從論治的角度來看,根據《難經·七十七難》:「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張仲景贊成此說,於《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篇》中說:「大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

根據這一寶貴的理論,治肝炎應注意「實脾」,故提出健脾補氣,扶土抑木以治療慢性肝炎的總原則。

筆者在「實脾」這一思想指導下,積累了一些經驗,擬一方名「慢肝六味飲」,方葯配伍如下:党參(或太子參)15~30g,雲茯苓15g,白朮12~15g,甘草5g,川萆薢10g,黃皮樹葉15~30g。

本方取四君子湯補脾氣健運脾陽以「實脾」,用黃皮樹葉以疏肝解毒行氣化濁,川萆薢入肝胃兩經升清而降濁。

本方適於單純脾氣虛型的慢性肝炎患者。臨床證候為面色淡白,少氣自汗,倦怠乏力,身重,食欲不振,脅部不適感,腹脹便溏,舌淡嫩,或舌體胖有齒印,苔白或兼濁,脈虛弱。若患者同時有其他兼夾證候出現時,則可根據辨證所得,採取適當的兼治法,在上方的基礎上加減用藥,其加減法為:

脾虛較甚,並見氣短聲低,精神不振的,加黃芪15~25g。

兼濕濁上泛,並見脘悶,噁心嘔吐,舌苔厚濁,脈緩滑者,加法夏10g、砂仁3g以和胃降濁。

若濕濁中阻,以身肢困重,腹脹便溏明顯者,加苡仁15g、白蔻仁6g以通陽除濕。

兼肝氣鬱結,並見脅痛較明顯,易急躁,頭暈,頭痛,脈兼弦者,加素馨花10g、鬱金10g以舒肝解郁。

兼肝陰不足,並見頭目眩暈,失眠多夢,舌邊尖紅,苔少,脈弦細弱稍數者,加桑寄生30g(或桑葚15g),旱蓮草12g,女貞子(或五味子)12g,以太子參20g易党參,去川萆薢,以養肝陰。

兼腎陰虛,並見面白唇紅,頭暈,睡眠不佳,口乾咽燥,腰膝酸痛,舌質紅嫩,苔薄白或苔少,脈細數而弱者,加首烏30g,山萸肉12g,熟地20g,桑寄生30g,旱蓮草12g,以太子參18g易党參,淮山藥12g易白朮。

兼腎陽虛,並見面色青白或晦黯,精神不振,腰腿酸痛,四肢欠溫,脈兼遲或稍沉者,加杜仲15g,巴戟12g,肉桂2g(焗服),楮實子10g,以溫補腎陽。

兼血瘀阻絡,並見面色黛黑或唇色紫黯,脅痛明顯,脅下癥塊(肝大、質較硬易捫及),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緩或澀者,加丹參15g,茜根12g,桃仁10g,鱉蟲(又稱土鱉)10g,以活血祛瘀。

兼濕郁化熱,並見有口苦,小便黃濁,或輕度黃染,或低熱,舌嫩紅,苔黃白厚濁,脈虛數者,加金錢草25g,田基黃(或雞骨草)25g,土茵陳25g,以太子參18g易党參,以清利濕熱。

上述治法,總的原則不離健脾,組方的核心是四君子湯加川萆薢、黃皮樹葉。這是筆者通過長期的臨證、科研,摸索到脾虛是慢性肝炎的共性而確立的。隨證加減則按辨證論治之原則處理。

至於慢性肝炎之肝臟腫大而稍硬者,按中醫理論應屬於癥塊(或稱積塊),多因氣滯血瘀內結所致,宜用祛瘀藥物治療。

20世紀50年代參與慢性肝炎之研究,該研究組不管臨床分型如何,在治療162例中,治方均配有丹參、桃仁、?蟲,或鱉甲、龜板、牡蠣之類祛瘀及軟堅葯。

但近十多年來筆者通過對脾胃學說及祛瘀療法的深入研究,認為血瘀的形成,除氣滯、熱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氣虛(心或肺或脾氣虛)。

其機理是氣虛→推動無力→氣血運行遲滯→血瘀。而慢性肝炎患者單有肝大,肝質尚柔軟或不易捫及,且無其他血瘀表現時,脾氣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補氣健脾促使脾功能的恢復,腫大的肝臟才會隨病情的好轉恢復正常。此時不宜過早使用祛瘀藥物,因祛瘀藥物多有傷氣、破氣作用,若囿於肝腫大而過早使用反不利於治療。

只有當肝質較硬易於捫及,或並見有面黯、唇紫、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澀等,揭示矛盾主要方面已轉為血瘀時,才可加入祛瘀葯。但「氣為血帥」,此是仍需在補氣運脾的基礎上使用祛瘀葯。

肝硬化,應屬中醫之「積聚」「癥瘕」範疇,肝硬化腹水則屬「臌脹」之範疇。肝硬化的早期診斷,西醫的診斷手段、生化檢查以及B型超聲波、CT及X線等檢查值得借鑒,給中醫藥的治療提供有利條件。

當然,論治離不開辨證,辨證仍要靠中醫之四診。通過幾十年的摸索,我發現舌底靜脈充盈曲張常與X線檢查之食道靜脈曲張相吻合,並對早期肝硬化逐步擬出一條有效方——軟肝煎

方葯為:太子參30g,白朮15g,雲苓15g,川萆薢10g,楮實子12g,菟絲子12g,鱉甲(先煎)30g,土鱉蟲(研末沖服)3g,丹參18g,甘草6g。此方對肝炎所致之肝硬化及酒精中毒性肝硬化都有一定的效果。此方健脾養肝腎為主,軟堅化瘀為輔。

軟肝煎與慢肝六味飲乃姊妹方,均取義於「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六味飲治慢性肝炎,健脾為主配黃皮樹葉以疏肝解毒行氣化濁。早期肝硬化,病久傷及肝腎,故以楮實、菟絲子、鱉甲以養肝腎,病已及血分,故用土鱉、丹參以祛瘀活血。

此方辨證加減耐心久服,一則以阻慢其硬化進程,再則冀其軟化。治療效果與病之淺深成正比。

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為重要。當然,患者的精神因素對於此病影響甚大,精神負擔過重者雖淺尤深,做病人的思想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心理治療。此病治療必須徹底,不能但見癥狀改善或肝功能正常便行停葯。必須繼續服藥半年至一年以鞏固療效。另外,堅持太極拳之類的柔軟運動,注意飲食營養及節減房事是十分重要的。

軟肝煎加減法:

肝炎所致之早期肝硬化,轉氨酶高者,加黃皮樹葉30g;

酒精中毒所致之肝硬化,加葛花10~15g;

肝陰不足,舌紅苔少者加旱蓮草、女貞子各10g,石斛15g,更兼剝苔者加龜板30g;

牙齦出血或皮下有出血點者加仙鶴草30g或紫珠草30g;

有黃疸者,加田基黃15~30g。

化驗檢查,白蛋白低,或AG比值倒置,西醫多採取滴注白蛋白治療,直接補充白蛋白,似較先進,但我認為直接給予,不如間接使之內生為佳。

除辨證論治能幫助內生之外,我體會用鱉或龜約斤許加淮山30g、苡米15g燉服,每周1次或10天1次,對白蛋白的提高有較好的作用,注意不要食滯使可。

肝硬化晚期出現腹水,症見腹脹大而四肢消瘦,飲食不振,怠倦乏力,面色蒼黃少華,甚或黧黑而無華,舌胖嫩有齒印或舌邊有瘀斑瘀點,脈虛細或澀。四肢消瘦、飲食不振、怠倦乏力,是一派脾虛之象,而腹大青筋,舌有瘀斑瘀點,或二便欠通則屬實證。多數病例單靠補脾疏肝益腎,無奈腹水何。腹脹病人飲食減少,更兼運化失職,越食少,營養越不足,腹越脹,如此悲性循環,實者愈實而虛者更虛,治療原則必先攻逐,寓補於攻,俟其腹水漸退,然後再予攻補兼施,辨證論治。

攻水之法,多源於仲景的十棗湯而各有擅用,總不離甘遂、芫花、大戟、黑白丑之類。我喜用甘草制甘遂,其法為用等量之甘草煎濃汁浸泡已打碎之甘遂,共泡3天3夜,去甘草汁,將甘遂晒乾為細末,每服1~2g。

可先從1g開始,用腸溶膠囊裝吞,於清晨用米粥送服。服後1天之內瀉下數次至十數次,甚者可瀉水幾千毫升。翌日即用健脾益氣之劑,或獨參湯補之,但有些病人,服參湯或補益之劑,又再瀉水,這又寓攻於補了。過一二日服調補之劑便不再瀉,可能過些時候腹水又起,又再用甘遂攻之,攻後又加辨證論治,有得愈者。

有人認為今天由於腹水機的應用,可把腹水抽出脫水除鈉再把蛋白輸回病人。故腹水的治療,已可不必再用下法。我則認為不然,肝硬化腹水,肝硬化是因,腹水是果,若只靠機械去除腹水,病將不治。而中藥攻逐,能夠治癒,必有其現在尚未知之的機理,故腹水機與攻逐之劑未可同目而語也。

我用甘草水浸甘遂,此方實從民間來。廣州市原工人醫院治一肝硬化腹水之患者,無法治療,勸其出院,半年後主管醫生路遇病者,健康如常人,十分驚訝。

問知乃服專治臌脹之老太婆的葯,散水瀉水而愈。我院張景述老師多方尋訪,從其就近之藥店得知其專買甘草與甘遂而得之。當然,逐水不一定都能徹底治癒,但能有愈者則其機理不止於去腹水那麼簡單了。

西藥利尿劑種類不少,速尿等利尿之作用甚強,為什麼對於肝硬化腹水患者取不到理想的效果呢?我認為治腹水而只知利尿,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因為利尿多傷陰,一再損害肝腎之陰,容易引發肝昏迷或大出血。土壅木郁,攻逐運化,攻補兼施,肝陰不傷,脾得健運,腹水不再起,則以健脾補肝腎,稍加活血之品,可望帶病延年,少數或可治癒。

攻逐之法,會不會引起大出血,根據近十多年來的文獻報道及個人之經驗,不會引起大出血,因逐水減輕門靜脈高壓。肝硬化腹水患者往往舌下靜脈曲張,經瀉水以後,舌下靜脈曲張之程度往往減輕,足以為證。

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亦曾研究治療肝硬化腹水,我向他們請教,他們也主張攻逐法治腹水,治療100多例,未見因攻逐而大出血者。他們喜用黑白醜末調粥服以攻逐腹水。當然,攻逐治腹水只是比較常用之法,若體質過虛,強用攻伐必死。

我曾治1例肝吸蟲性肝硬化腹水患者,病已重危,家人已為其準備後事。診其面色蒼白無華,氣逆痰多,說話有氣無力,納呆,腹大如鼓,靜脈怒張,肝區疼痛夜甚,四肢消瘦,足背微腫,唇淡舌嫩苔白厚,脈細弱。此脾虛不運,水濕停留所致,人虛至此,不宜攻逐,治療以健脾為主,兼予養肝驅蟲。

處方:①方:高麗參9g,陳皮1.5g(燉服),以健運脾陽;②方:太子參12g,雲苓9g,白朮12g,首烏15g,菟絲子12g,丹參12g,楮實子9g,谷芽24g,蕪荑9g,雷丸12g,甘草5g。兩方同日先後服,第二天精神轉佳,尿量增多,能起床少坐。照此治則加減用藥,20劑後腹水消失,能步行來診。數月後能騎自行車從順德到廣州。可見健運脾胃以化濕亦是治肝腹水之一法也。可攻不可攻在於辨證。

肝硬化腹水並發上消化道出血時,宜急用止血法,可用白及粉、三七粉各3g頓服,日4次,或用雲南白藥每日8g分服。

若出血過猛,採用西醫之三腔二囊管壓迫法,或手術結紮胃底和食管曲張靜脈等處理為宜。

並發肝昏迷宜用安宮牛黃丸,半粒開水溶化點舌;半粒灌服或鼻飼,再隨證治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靠譜中醫 的精彩文章:

蕁麻疹可以刮痧嗎?
手診、面診、眼診、嘴診(學會了你比算命大師還牛)

TAG:靠譜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