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國為何要去進攻強大的蘇聯?原來是一場戰爭暴露了蘇聯真實實力

德國為何要去進攻強大的蘇聯?原來是一場戰爭暴露了蘇聯真實實力

兩次大戰德國都是參與國,而且是主要參與國,德國兩次被打敗,而且遭到其他國家的懲罰,不但要割地賠款,而且還被限制自身軍事力量的發展。

要想知道德國為何要進攻蘇聯,只需要知道德國為何要不斷地發動戰爭就行了。

我們知道德國是後起之秀,工業革命進行的比較晚,國家完成統一的時間也比較晚,1871年才完成整個國家的統一。等到德國完成工業革命以後,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被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瓜分完畢,但是德國完成工業革命以後也需要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怎麼辦?

德國只有通過發動戰爭,從其他國家搶奪殖民地和商品銷售市場。這就是當時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戰爭。

德國作為新興帝國主義國家,試圖挑戰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一旦德國取得勝利,那麼就可以獲得他們廣大的殖民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但是德國最終戰敗了,受到其他國家的嚴厲制裁,這也為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希特勒上台以後,德國為了突破一戰後給德國套上的枷鎖,為德國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和豐富的資源,德國又走上一條對外戰爭的擴張之路。希特勒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先是同蘇聯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兩國秘密瓜分波蘭,將芬蘭劃歸蘇聯勢力範圍。在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之後,然後德國發動西線戰爭。

希特勒本來打算在西線取得勝利之後再去攻打蘇聯的,但是西線由於英國的持續抵抗,德國一時難以讓英國妥協投降。所以德國在西線作戰沒有結束的情況就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這場戰爭被稱為「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為何要批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呢?銘蘇先生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德國發展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更多的資源。

我們知道德國是後發展國家,在德國成長起來以後,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上被瓜分完了。而德國周邊都是已經成型的國家,德國要想擴大生存空間和獲取資源必須通過戰爭的方式。從整個歐洲大陸來看,德國在西歐已經佔據絕對優勢地位,但是對整個歐洲來說蘇聯的歐洲部分佔據了整個歐洲53%的面積,而且是比較優質的板塊。

蘇聯的東歐平原有著肥沃的土地,烏克蘭被稱為歐洲的糧倉,蘇聯更是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蘇聯有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這些都是德國發展所需要的資源。而戰爭對石油資源的依賴性更強,德國打每一場戰爭都是會提前計算石油消耗量的,因為德國石油資源非常有限,必須尋找可靠的石油資源,而蘇聯豐富的石油資源就成為德國所垂涎的對象。

而德國偏距西歐一隅,要想繼續擴大生存空間,歐洲對於德國來說顯然空間不夠,而蘇聯卻擁有高達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德國只有繼續向東擴張才有足夠的空間,這也是德國進攻蘇聯的重要原因。

阿道夫·希特勒在他的自傳《我的奮鬥》(1925)中論證了「生存空間」的必要性,這應該是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內在驅動力。希特勒認為,「在東歐,特別是在俄羅斯,德國人應該獲取新的領土。他設想在征服那片土地後將遷移日耳曼人到那裡去定居,並使得當地的德意志人成為居於統治地位的民族。」

第二、蘇芬戰爭讓德國看到擊敗蘇聯的希望。

蘇聯1922年成立以後經過大規模的工業化,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但是在蘇芬戰爭中,蘇聯面對一個實力比自己弱小的國家,蘇聯投入巨大的兵力卻損失慘重,使蘇聯在國際上的聲譽受到損害,也沒有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

其實真正損害蘇聯軍隊戰鬥力的是蘇聯在1937年-1938年所進行的大清肅運動,這導致蘇聯軍隊中有豐富作戰和指揮經驗的中高層指揮官遭到清洗,這才是導致蘇聯軍隊戰鬥力大幅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蘇聯軍隊在蘇芬戰爭中的表現令希特勒看到蘇聯並不是不可以戰勝的,所以希特勒才批准「巴巴羅薩計劃」,並且德國拉上芬蘭加入進攻蘇聯的行動,以奪回芬蘭在蘇芬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了3個集團軍群,約550萬人,分三路大軍向蘇聯發動進攻。蘇聯雖然已經獲得德國進攻的情報,但是由於各個情報之間相互矛盾,蘇聯並不清楚德國具體的進攻時間。結果蘇聯的前線防禦陣地迅速崩潰,在短短18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這使德軍直逼莫斯科。

蘇聯之所以最後能夠扭轉戰局,這與蘇聯巨大的戰略縱深、強大的動員能力、堅定的抵抗精神、當時極寒的氣候、以及英美國家對蘇聯的援助等有著重要的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銘蘇先生 的精彩文章:

TAG:銘蘇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