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陽明先生的「人慾」「天理」的內涵

陽明先生的「人慾」「天理」的內涵

陽明先生的「人慾」「天理」的內涵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佛教哲學,及中國傳統哲學。2000年後,遵母音老人囑咐,隨緣授手,利益有緣。

(一)陽明先生所說的「人慾」

所謂人慾,即是人的習氣、污染、掛礙、固執。凡夫的思想與行為,幾乎全是在習氣的驅動下而進行的,也是為了滿足習氣而進行的。儒家《大學》的「格物」,就是格這個「習氣」。陽明先生的「去人慾」,就是去這個「習氣」。儒家《大學》的「格物」,並不是研究事物,而是格去心上的習氣、妄想、掛礙、累贅等等。陽明先生的「去人慾」,並不是去掉人的衣食住行、男婚女嫁等社會生活,而是去掉那些控制著人們的習氣、妄想、掛礙、累贅等等,令人回歸良知,恢復天理,所謂格物致知是也,所謂克己復禮是也,所謂去掉自心的污染,恢復自性的面目是也。

陽明先生雲「去人慾」,佛家雲「度眾生」。其實,去人慾就是度眾生,度眾生就是去人慾。度眾生不是度無量的生命個體,而是度無量的自性眾生。自性眾生,即是人的習氣、污染、顛倒妄想等。惠能大師云:「眾生無邊誓願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儘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1]。度盡自性眾生,去盡自性人慾,方得成佛,方得成聖。

古聖先賢,建立教化,旨在化習氣、複本真,或曰古聖先賢,建立教化,旨在滅人慾、歸天理,回歸天理的本然清凈,回歸自性的本然光輝。

陽明先生所說的這個「人慾」,也可理解為小我,以及圍繞著小我而展開的思想和行為。放開胸懷,廓然大公,如此心狀,便是「去人慾」的功夫,也是「存天理」的功夫,所以陽明先生說「去人慾就是存天理」。

(二)陽明先生所說的「天理」

人們對陽明先生所說的「天理」有很大的誤會,以為這個「天理」就是一個猶如上帝一樣的人格精神,或絕對意志,是人類與萬物的最高統治者。其實不然,陽明先生所說的「天理」,既不是宗教意義上的「上帝」,也不是邏輯意義上的「道理」,也不是任何一種「觀念」,他只是這個良知心體,佛家謂之妙明真心,或曰無相真心。

「天理」的「天」,從「一」,從「大」。一者,獨也,絕對也。大者,太也,源頭也。所以說,這個「天理」的「天」,就是指包羅萬有的「一」。獨一無二,名之曰「一」。包羅萬有,名之曰「大」。合其總義,就是獨一無二,包羅萬有。這個獨一無二、包羅萬有的,就是儒家聖賢所說的「天」,而不是宗教偶像這個意義上的「天」,也不是自然現相這個意義上的「天」。

「天理」的「理」,不是「主觀」意義上的「道理」,也不是「客觀」意義上的「規律」,而是事相的「理體」,而是萬法的根源。《大學》云:「事有本末,物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萬事之本,萬相之源,就是這個「理體」,就是這個「道體」。佛家所說的「理事不二」,就是「體用不二」,就是「體相一如」。理即體也,事即相也。

陽明心學的「天理」,即是源頭、本源、本體之義,是一大無外的絕對理體,是遍含萬有的妙明真心。陽明先生云:「『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2]窮理即是窮盡理體,即是徹悟理體,即是徹悟自心。徹悟了理體,徹悟了自心,便是明了明德,便是知了天命,便是知了天理。佛家謂之明心見性,亦名花開見佛。其實,見性即是見佛,見佛即是見性,見佛即是見這個天理,即是見這個事相的理體。

人人皆有這個天理,或曰人人皆有這個妙明真心,然而,未必人人皆能識得這個天理。我們的「思想」不是這個天理,我們的思想只是這個天理的現相,或曰我們的思想只是這個妙明真心的現相。如果我們的思想是這個天理,那麼,我們在無思無想時,豈不是無了天理?豈不是無了妙明真心?可是,當我們無思無想時,這個天理,這個妙明真心,他依然見聞覺知,了了常明。可見,這個天理,這個妙明真心,是「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的。這個天理,這個妙明真心,不會隨著某一現相的生而生,亦不會隨著某一現相的滅而滅,他是一個恆常寂照的無相真心,亦名妙明真心。聖人之學,先明乎此心。學問之道,先立乎其大。是故《大學》開章明宗便提出個「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要人明乎這個天理良知,就是要人明乎這個無相真心。



[1]《六祖法寶壇經》。

[2]《王陽明全集》

陽明先生的「人慾」「天理」的內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佛非修成,復歸而得
今天以因緣匯合而生,以後也一定會隨因緣分散而滅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