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帖圖片欣賞解析——姜夔《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

古帖圖片欣賞解析——姜夔《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

古帖圖片欣賞解析——姜夔《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

姜夔(1155-1221)字堯章,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父知鄱陽縣,夔幼隨宦,往來沔、鄂幾二十年。淳熙間,客湖南,蕭德操愛其詞,妻以兄子,因寓居吳興之武康,與白石洞天為鄰,自號白石道人。工詩詞,精音樂,善書法,對詞的造詣尤深。有詩詞、詩論、樂書、字書、雜錄等多種著作。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終。宋謝采《續書譜序》云:「白石生好學無所不通,書法得魏、晉古法,運筆道勁,波瀾老成,尤好臨習《定武本蘭亭序》。所著《續書譜》一卷,議論精到,用志刻苦。」

《續書譜》仿效孫過庭《書譜》而撰寫,但並非《書譜》之續。全卷分總論、真書、用筆、草書、用筆、用墨、行書、臨摹、方圓、向背、位置、疏密、風神、遲速、筆勢、情性、血脈、書丹等十八則,所論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面,實自抒其心得之語。是南宋書論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學術著作。

姜夔「崇晉貶唐」,反對俗書,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對「唐法」並非不問青紅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對「法」進行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並從肯定和解釋引申了「晉韻」古法。他傳世墨跡不多。從《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的書法出於二王一路,用筆精到,典雅俊潤,且受初唐諸家書風影響,不隨時俗,清新脫俗。

全文如下:嘉泰壬戌六月六日,錢清三槐王畿字千里,得晉大令《保母志》並小硯於稽山樵人周,二物予皆親見之。志以磚刻,磚四垂,其三為錢文,皆隱起,已斷為四。歸王氏,又斷為五。凡十行。末行缺二字,不可知(按,元跡「知」字旁箋)。第六行缺十二字,猶可考,曰:「中冬既望,葬會稽山陰之黃。」閍(今作「祊")硯背刻「晉獻之」,字上近右,復有「永和」字,乃劃成,甚淺瘦。「永」字亡其磔,「和」字亡其口。硯石絕類靈璧,又似鳳味,甚細而宜墨,微窪其中。或以為王氏舊物,用故窪,非也。按米氏《書史》,晉、唐硯制皆如此,點筆易圓也。自興寧距今八百三十載八(按,「八載」,元跡倒寫),異哉!物之隱顯,抑有定數,而古之賢達,皆前能(按,「能前」,元跡倒寫)知之歟?又按《畫記》,大令以晉孝武太元十一年,年四十三乃終,上推至乙丑歲,年廿二,其神悟已如此,言語翰墨之妙,固不論也。此字與《蘭亭敘》不少異,真大令之名跡。不經重摹,筆意具在,猶勝定武刻也。梁虞和云:「羲之為會稽,獻之為吳郡。故三吳之地,偏多遺迹。」蓋右軍自去官後,便家山陰,今蕺山戒珠寺乃其故宅,而雲門寺乃大令故宅,去黃皆不遠,宜有是物也。

《保母志》有七美,非他帖所及。一者右軍與懷祖(王述)同家越,右軍郎邪族,懷祖太原族,故大令首言郎邪,所以自別。古人之重氏族如此。二者世傳大令書,除《洛神賦》是小楷,余多行草。此乃正行,備盡楷則,筆法勁正,與《蘭亭敘》、《樂毅論》合,已外雖《東方贊》、《黃庭經》亦不合也。三者《蘭亭敘》世無古本,共寶定武本。定武本刻於數百年之後,寧不失真?此乃大令在時刻,筆意都在,求二王法,莫信於此。四者不惟書似《蘭亭》,文勢簡秀,亦類其父。又與叔夜、伯倫、淵明、遠公所作,同一『標置。五者定武《蘭亭》乃前代巧工所刻,嘗以他古本較之,方知太媚。此刻甚深,惟取筆力,不求圓美。「雙」字之掠,「夫」字之磔,「載」字之戈,「志」字之心,再三刻削,乃成妙畫。蓋古之能書者多自刻,鍾元常刻《受禪表》,李北海之寓名黃仙鶴、伏令芝之類。此磚亦恐是大令自刻,不然何其妙也?六者意如婦人,而能文善書入元,乃知當時文風之盛,婦人可稱者不獨楊皇后、魏夫人、衛茂猗、謝道蘊輩。又知古人教子,既使之外從師友,退居於內,亦使之(按,元跡「之」字旁:)婦人之能文藝、知道理者與之處。宜乎子敬為晉名臣也。七者預知八百年余(按,元跡「余年」倒寫),事雖近於異,然古之賢達如此者眾,伊川之為戎,樗里之知葬,此出於神明虛曠,自然前知,豈必運式持籌而後得之哉?但此字較之《蘭亭》,則結體小疏,當是年少故爾。右軍書《蘭亭》,時年五十一,多大令卅年工夫也。數日與諸名公極論,因備著之。

《保母志》與《蘭亭》同者廿四字:之(三)、年、在(各二)、文、能、老、趣、興、歲、丑、日、終、以、曲、水、於、悲、夫、後、者;與右軍他帖同者十八字:行、秀、王、勤、書、善、七、十、三、二、月、六、無、小、冥、貞、而(二);其嘗見於(按,元跡「於」宇側注)大令雜帖者三字:獻、(二)寧;而見於《蘭亭敘》、右軍帖者,大令帖中亦多有之。此刻大都百五字,其可以他帖驗者凡四十五字,餘六十字,如:保、歸、柔、恭、屬、解、釋、交、螭、墓、志等字,尤精妙絕倫,晉、宋以來,書家所未有也。壬戌十月,余故人了洪法師攜墨本自錢清來示余,且言六月六日過王君,有野人自外至,出小硯以饋王君之子,雲春時斸山得之。洪取視,見硯背有「永和」及「晉獻之」字,知是壙中物。問:「有碑否?」野人云:「一磚上有字,已碎矣。」亟使致之。明日持前五行來,是時猶未斷也,驗是大令《保母墓誌》,而文未具,又使尋之。旬日乃以後五行來,斷為三矣。一以支床,上有「交螭」字者是也;一為小兒壘塔,上有「曲水」字者是也;一棄之他處,碎而複合,似有神助。野人周姓,居越之稽山門外,去錢清六十里,不致之他人而致之王君,亦異矣。王君攜磚硯入都,余得借觀累日。或以為王君贗作以欺世,亦有數人刻別本以亂真者。然余觀此志,斷非今人所能為。予學書卅年,晚得筆法於單丙文,世無知者。諦觀此刻,若合一契,而謂王君能為之歟?誠使今人能為之,則別刻本便當並駕,何乃拙惡如彼也?或謂大令晉人,不應於研背自稱「晉獻之」,此見其偽。亦非也。大令刻硯背以殉葬,知八百年後且出,故先書晉以自見。又案歷代印文皆不稱代,惟魏、晉率善令則曰:「魏率善某官」,「晉率善某官」,生人用印猶得稱晉,殉葬之研不得稱晉乎?或謂又(按:元跡「又謂」倒寫)蜀為李氏所據,久非晉有,安得廣漢人而為王氏之保母?此亦非也。獻之之稱郎耶,是時晉豈有郎耶哉?亦本其世之所自焉耳。今西北人子孫多矣,然亦(按,元跡「亦」字側注)各從其父祖言之。按意如以惠帝元康六年生,爾後蜀雖亂,而晉遣使(按,元跡「使」字旁:)羅尚在蜀甚久,不可謂蜀非晉有也。永興元年李雄克成都,軍大飢,蜀人流散,東下江陽。意如之出蜀,或在此時矣。或又謂佛之徒稱釋,起於道安,大令時未應有釋老之稱。此又不稽古之甚者。《阿含經》云:「四河入海,與海同流;(按,元跡「流」字:)咸四姓出家,與佛同姓。」釋,佛姓也,此土謂佛為釋久矣。志稱釋老,以佛對老,非謂佛之徒也。《晉史》云:「何充性好釋典,崇修佛寺」是也。然道安以前,比邱各稱其姓。道安欲令皆從佛姓,初不之信,後得《阿含經》,始信之。爾後此土比邱皆姓釋,如釋惠遠是也。案何充是中興初人,道安、習鑿齒皆依桓溫於荊州,正與大令同時,亦非異代事也。或謂此字多似《蘭亭》,疑後人集《蘭亭》字為之,此又不然。大令宇與《蘭亭》同者,何止《保母志》而已?然大令平生行草多,正行少,試以《官帖》第九卷中行書帖較之,《相過》一帖同者十八字:相、終、無、日、在、未、暫、坐、感、感、得、古、盡、痛、此、所、不、流;《思戀》一帖同者九字:事、既、將、視、左、右、無、喻、盡;十二月二十七日一帖同者十一字:日、操、之、歲、盡、感、懷、不、亦、情、得;《靜息》一帖同者四字:靜、是、極、無;《發吳興》一貼同者八字:吳、興、感、喻、不、靜、兄、情。其他三兩字同者,不可勝紀。右軍、大令既是父子,不應疑其書跡之同,今人父子書跡同者眾矣。大抵大令字與《蘭亭》合,縱是他字,偏旁亦合,如:兄、況、吳、娛、摻、參,是也。縱是行草,下筆亦合,如:無參、,是也。又案唐人集右軍書碑,率多俗惡,此則高妙,如:老、夫、水三字,又似跳灶矣,決非集字也。或又謂降自南朝,始有銘志埋之墓中,大令時未應有之。此又不然。漢謝君墓磚云:「元和三年五月甲戌朔,謝君造此墓磚。」又武陽城東彭亡山之巔,石窟中有漢章(按,元跡「幸」字側注)帝建初二年張氏題識三所,洪氏《隸釋》雲。此亦埋銘之椎輪也,其不始於南朝明矣。或謂東坡《金蟬墓銘》雲「百世之後,陵谷易位。知其為蘇子之保母,尚勿毀也。」此末章似之為可疑。予謂東坡意其理之或然,大令知其數之必然,作者之言自應相邇近。越人於地中得一石,有詩云:「笑椎畫鼓過江東,身到蓬萊第一峰。坐看海雲迎日出,千山渾在(缺二字)中。」末章又與東坡《潮》詩合矣。東坡固是文宗,然以兩《保母志》較之,高識者自能定其優劣也。或又謂保母王氏之妾,不當言歸王氏,《金蟬碑》謂之隸蘇氏為當。予謂既曰母矣,稱歸何嫌?且東坡銘其弟之保母,故稱隸。使子由自銘,則不忍稱隸矣。此以見古人之忠厚也。

世人好妄議如此,令人短氣。予恐流俗相傳,誣毀至寶,故不得不力辨。雖然,妄議可以惑庸人,博雅之士一見自了,不待予之喋喋也。磚既入土八百餘年,已腐壞,恐不能久。近所摹本,比初出土時已覺昏鈍,摹之不已,日就磨滅,得墨本者宜葆之哉!

予既作此跋,將書以贈千里,以疾見妨,自四月至於九月乃竟。既致諸千里,後月余,過錢清,與元卿、千里同觀,聊記其後。番易姜夔堯章。

(按,姜跋無印章,後「蓀壁」及「書」二印,去跋稍遠,皆收藏圖記也。)

以上內容為自家講譚搜集整理並發布,歡迎關注、分享、點贊、收藏。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家講譚 的精彩文章:

劉伯溫的天文地理對應表《地輿厘度》02
古籍善本整理髮布——《百花鳥圖》08

TAG:自家講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