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中醫在誤導,還是有誤會?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中醫在誤導,還是有誤會?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醫統正脈全書》、《中醫痛症診療大全》、《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

列位看官,今天我們的話題,從一句話開始。這句話,相信有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很多媒體廣告上,也反覆用這句話。這就是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怎麼樣?這八個字,您是不是很熟悉,熟悉到「如雷貫耳」了吧?

這八個字,源於明代醫家王肯堂的《醫統正脈全書》。在這部書里,醫家寫道:「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痛隨利減,當通其經絡則疼痛去矣」。根據這樣的思想,咱們當代中國人多把身體的疼痛癥狀,歸結為經絡的不通。為此,就要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讓身體「通暢」起來,如此則能減輕疼痛。

事實上,這樣的認識本身沒錯。對於很多中醫實證來說,寒、瘀、痰等,都會因為阻滯氣血的運行,影響經脈的通利,進而引起疼痛。比如說,有些人的肢體疼痛,在氣溫降低的時候發作或者加重,就是因為寒邪阻滯經脈而致。再比如說有些女性的痛經,則是因為淤血不散而致。

但問題是,所有的疼痛,都是源於「不通」嗎?

如果您這麼想,「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膾炙人口的中醫名言,就真真成了誤導了,或者說,被我們誤會。

在這裡,本訂閱號想要跟您分享一個觀點,咱們身上出現的疼痛癥狀,還可能因為「不榮」,即所謂「不榮則痛」。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我們的身體,缺少了陽氣、血液、津液等物質的濡養和滋潤,也會出現疼痛。這往往多見於「虛證」疼痛。它是引發疼痛癥狀的不可忽視的原因。你看《素問》裡面就說了:「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臨證指南醫案》也說:「絡虛則痛」、「絡脈空乏為痛」。還有《經歷雜論》也說:「風痛者,善走竄,痛無定處,血虛人多患此……此肝血虧虛,經絡隧道空虛……當填補血液」。

明白這個道理,對我們來說,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舉個簡單例子吧。比如說類風濕關節炎。有些人患上此病之後,反覆發作,得病年頭很多了,關節都變了形了,屈伸不利,肌肉都萎縮了,舌紅少苔,整個人腰酸不痛而且乏力不堪。這就是肝腎虧虛,失於濡養所致。肝主筋,藏血。腎主骨,藏精。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筋骨失養,這是造成疾病的根源。這時候怎麼辦啊?可以考慮藥用淫羊藿、黃精、熟地、龜版、白芍、虎骨、鎖陽、陳皮、當歸、牛膝、秦艽等。這裡面,祛風除濕的藥材不多。大部分,都是滋補肝腎的,起到治本之效。

再比如說,腰疼。有一種腰疼,特別奇怪,就是走路或者勞作的時候疼,坐著或者躺著就減輕,腰部酸軟無力,疼痛隱隱不劇烈,卻綿綿不絕,抑或神疲氣短、畏寒怕冷,抑或頭暈耳鳴,常感煩熱。這怎麼回事兒啊?這也是不榮則痛,即腎氣虧虛,不能濡養腰間所致。對腎陽虛,滋補腎陽,對腎陰虛的,滋補腎陰。

還有,比如說頭痛,有很多人並不是外感病邪,而且心脾兩虛,氣血不能上濡於頭面,引發疼痛。還有女子痛經,可不全都是因為淤血、寒凝,還可能因為氣血虧虛,不能濡養胞宮所致。又如那常見的頸椎疼、肩膀疼,也有很多,是經脈骨骼失於濡養所致。它們的背後,往往藏著肝腎虧虛的問題。

總而言之,咱們得清楚了,並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因為不通。如果我們氣血不足,身體過於消耗,也會帶來疼痛。所以說,為了防止、減緩疼痛,我們要把自己補起來。疼痛,很多時候,就是「補」好的。

嗯。接下來,給您說個實用的辦法。它用於調治我們的肩周炎、肩膀疼痛,證屬氣血虛弱的。這類人的表現,就是肩膀胳膊疼痛,麻木,酸痛,頭暈目眩,心悸氣短,面色不好,舌淡苔白。藥用黃芪15克,赤白芍各12克,桂枝10克,鹿角粉6克,雞血藤15克,生薑6克,大棗4枚。這裡面取的就是養氣血,溫經脈,固中焦的補益之法,以改善氣血虛弱的局面。

當然,這是方劑,看官必須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應用才可以。下面這則食療方,更適合咱們老百姓自己應用。

準備當歸10克,山藥30克,党參15克,豬腰1隻。將豬腰子剃去筋膜等,洗凈,放在鍋內。党參、當歸、山藥裝入布袋中,紮緊口,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之後文火慢煮,最後將豬腰子切片服用。此法對於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的肩部疼痛有療效。

好了,這篇文說,從理論到實踐,給您講完了。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中醫搞錯了?腎和耳朵怎麼可能有關係呢?
拆掉高血壓「鐵三角」!這兩味葯怎麼做到的?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