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格局不同,中國人的信仰遠超西方宗教範疇!

格局不同,中國人的信仰遠超西方宗教範疇!

格局不同,中國人的信仰遠超西方宗教範疇!

曾經一段時間,中國人不信宗教、沒有信仰的說法流傳甚廣,由於埋頭髮展、經濟建設成為上到國家下至百姓的共同目標,這種說法在十年前一度達到頂峰,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這般簡單,將宗教和信仰捆綁在一起,強加給中國和中國人民的論斷,最早則是出自西方的話語體系之中。

其實,早在幾百年前,西方傳教士們就發出過類似的感慨。在明清時期,大量歐洲傳教士伴隨著殖民貿易來到東方傳播「福音」,由於在其他地區野蠻傳播天主教的行為導致宗教衝突時有發生,當傳教士們踏上中土時,他們驚訝地發現,這個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對天主並不排斥,一些開明的地主精英階層樂於接觸、接受西方的科學知識甚至是純宗教內容的天主教教義。不過,漸漸地傳教士們發現,天主教並非獨一無二的,中國人在接受天主教之餘,還一視同仁地接納了諸如佛教、道教、儒家的各類教義、思想,與中國人而言,宗教只是為我所用而已,並非一種絕對排他的信仰。

在西方傳教士眼中,除了君權在中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外,敬天地、敬祖宗更是深入人心,成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準繩,在此基礎上關於君王應該成為何等的君王、人又應該為何種人的思考,成為社會精英階層普遍的思考。相比天主教統治之下的西方社會,以神學為基礎,信奉上帝為準繩約束世人的宗教普世觀念,中國的宗教僅僅是上層統治的工具,並未成為這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真正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是儒家提出的秩序觀——天地人的觀念。在某種程度上說,宗教只一種是狹隘的信仰,中國人自古缺少宗教的束縛,中國人在宗教之外的信仰則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概念——人在天地之間、在青史之上何以自處。

在中國人的眼裡,人和天地的關係,既有合作又有鬥爭。上古神話故事中,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等等,講得不是人在災難來臨時如何依靠和求助於神明的護佑,反而是靠人類自己的雙手去改變現狀,為人類的繁衍發展謀求出路。同樣是大洪水時代的神話故事,西方的諾亞方舟則是講述了人類如何在神明的指引下躲避洪水的傷害,又是在神的眷顧下,才得以繁衍生息。在西方,人依靠神的庇佑進而演化為對神的崇拜,在此基礎上,演化出多神和一神兩種宗教類別;在東方,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而演化出現實主義的崇拜,一切為我所用者皆可為神。所以中國的神可以有很多,同時也能夠不斷接納外來的各種神,連神話世界也是兼容並包的,西遊記中佛教、道教各大神祗的融洽關係,在西方一神論的集大成者——天主教身上則是很難見到的。

中國人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道家的觀念便是人與天地自然本為一體,人是天地循環中的組成部分,因此道家的某些觀念不僅超出宗教的範疇,甚至成為了中國早期出現樸素唯物主義的又一例證。中國人的哲學研究,也更多著力於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社會中顯得更為實用。

中國人的信仰,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宗教的範疇。這種信仰不同於一些宗教的狹隘觀(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往往宣稱信該教則能獲得神明的救贖,在末日審判中進入天堂,不信該教或信奉異教者,將被打入地獄),也不同於一些宗教的出世觀(佛教關於輪迴的論述,強調此生的逆來順受和四大皆空)。中國的信仰,是入世的,強調人生在世的意義是褒是貶,皆由此生的所作所為來決定,不做默默無聞之輩,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位置,才是中國精英階層的信仰所在。

所以中國人的信仰,內容顯得更為抽象——每個人處在歷史這一時間橫軸上有祖宗有子孫,如何以身作則,做到傳承有序;位於天地這一空間縱軸上有家國情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生命在時間和空間的兩條軸線中不斷交織,「青史留名」、「遺臭萬年」會成為每一個精英中國人實現各自信仰的終極答卷。縱觀古今、中外,要完成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去實現這樣的信仰該是何等的波瀾壯闊、令人心馳神往。

中國的文化不同於其他地區,和西方文化有著顯著不同的淵源,在藝術、哲學、宗教、信仰等領域都有著十分成熟的特徵,所以在研究中國文化時,時常有浩如煙海、燦若星河之感,如此厚重的文化沃土,也難怪西方文化在入侵後難以落地生根,並隨著中國復興之路的開啟,在中華文化的強大實力面前節節敗退。我們堅信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信仰不是引人入虛無的宗教,我們的信仰是現實和夢想的結合,是可以終將實現的未來!

新世紀百科全書

New-Encyclopedi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世紀百科全書 的精彩文章:

這40個細節讓我改變了對日本的看法
孔明號稱卧龍,但司馬懿的綽號太嚇人,沒人願叫

TAG:新世紀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