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7年,我用1000張照片,陪爺爺走完最後的旅程

7年,我用1000張照片,陪爺爺走完最後的旅程


點擊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點擊加星

貼近你心 

?


圖、文:石勐堯


來源:《陪爺爺度過最後七年》


 


從2010年開始,直到爺爺去世,大約七年的時間裡,我用鏡頭留下了爺爺和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瑣碎點滴,一共拍了1000多張照片。這些照片,記錄了爺爺最後七年的衰老、病痛和孤單,也記錄了親人相互陪伴的溫暖和愛。

現在我再翻看這些照片,那靜止的畫面中,那瞬間的表情里,總能喚起無限的回憶,有時看得笑意淺淺,有時不覺淚光瑩瑩。七年的陪伴和記錄,算是最好的人生告別吧。

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奶奶病逝後,看著爺爺一天天變老,我知道,有一天,他也會離我而去。想到這些我就拍照片,拍下所有不想忘記的和深深眷戀的感情。七年來,是相機和膠片幫助我保留了爺爺和我最珍貴的回憶,也填補了爺爺離開後的空白。

我把它們編織成懷念的篇章,用照片講述爺爺和我的故事。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習慣了一路向前狂奔,尋找屬於自己的世界和幸福。我想我們在奔走前行的途中,也要記得回頭看看身後漸漸老去的親人,畢竟時光不等人。我們雖然無法打敗歲月,但可以用愛和陪伴,扶持著他們走到歲月的終點。

我曾經答應過爺爺,做一本屬於我們兩個人的相冊,把曾經拍過的照片列印出來,做成一本影集。我一直以為我們還有好多時間在一起,還會拍下好多美好的照片。爺爺去世的突然,我沒能兌現這個承諾。

老人還在的時候,我們總以為離別的日子還長著呢,我們也習慣了他們在身旁的日子,可真有一天,他們就那麼突然地走了,沒給你任何準備的時間。

2017年夏天,遼寧省攝影家協會舉辦遼寧青年十佳攝影師比賽。沒想到,我第一次鼓起勇氣投稿,就入圍並獲了獎。獲獎作品在遼寧展覽館裡展出,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將自己拍攝的照片列印出一米那麼大呈現出來。

記得在展覽的第一天,現場來了很多人。大家在我和我爺爺的照片前駐足,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久久不願離去。一位老奶奶在家人陪伴下,一張一張地看完了所有照片,對家人說,我們再看一遍吧。

還有的人在這些照片前流下了眼淚。現場有一位40多歲的阿姨,看過照片後一直躲在角落裡哭。我走過去安慰她,她哭得更激動了,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她對我說:「謝謝你啊,謝謝你的這些照片,讓我想起了已經去世很久的父親。他還在世的時候,我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照顧他的,他最後生病住進醫院,我也是這樣一直陪在他身邊的,可我從來沒想過為他拍幾張照片留下來。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都快忘了他在我身邊的那些日子了。今天看見了你的照片,又讓我想起了陪著我父親的時候……」

很多人說,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沒有這樣覺得過。

我相信,現實中有好多比我做得更好的年輕人,他們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著家人、老人。我只是比他們多了一個愛拍照片和記錄生活的習慣而已。

這些照片彷彿一面鏡子,你是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情感和經歷,就會從照片中看見怎樣的情感和溫度。

人們會在照片中遇見自己。

奶奶病逝後,家也搬了一次又一次,我始終跟著爺爺生活,即使是在部隊每周末可以回家的兩天,也是在爺爺家過。

我那時還小,對待生老病死,並沒有太多的感知,只知道奶奶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爺爺顯得很平靜,還是過著平常的日子。有時我會問他和奶奶年輕時的事情,他也只是零星說上幾句,並不多講,但是在他的眼睛裡會忽然多出幾分落寞和思念。

為了消磨時光,爺爺愛好上了打麻將,多數是和鄰居玩。

爺爺玩的錢數還不算小,常常是一塊兩塊的起步,五塊十塊的也敢玩,一個月的工資很快見光。鄰居們說:「這老石頭兒打麻將敢玩,樂呵呵的還總輸。」這事在家附近的小區也傳出了名,好多比爺爺年輕的人積極地來我家裡,要和我爺爺打麻將,原因很簡單,就是想贏老石頭兒的錢。

姑姑聽說後特別生氣,跑來爺爺家裡,把麻將局硬生生地給拆散了好幾次。爺爺那時候特別鬧心,和姑姑說他就這麼點愛好,家裡也不支持。後來,他和姑姑反覆保證,再也不會玩那麼大的了,姑姑也就不再干涉了。

現在想想,大概是爺爺適應不了奶奶走後的生活,用打麻將佔據大段大段空白的時間吧。

我感覺,人到晚年,很多時候像活在一個「籠子」裡頭。當身體各個器官的功能開始衰老、退化,行動力會受到限制,能夠活動的範圍也越來越小,好多事情慢慢就變得身不由己了。

我慢慢地教爺爺怎麼用新手機。我發現,爺爺現在有好多東西已經記不住了。確認撥打電話的綠色按鍵,反覆教他認了幾次,可沒一會兒就忘了。

我回想幾年前教他用「諾基亞」手機的樣子,他那時候學什麼慢是慢點,可還能記住,現在就吃力多了。我只能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給他,記不住沒關係,用筆記下來,慢慢試。終於,過了幾天,爺爺熟悉了新手機,會用它接打電話了。

隔了一個星期,爺爺可能是聽李爺爺說會發簡訊的事了,等我回來後,也要我教他學發簡訊。我反反覆復地給他做著講解和演示,他自己拿著電話,一邊小聲嘟囔著我剛剛教他的方法步驟,一邊模仿我剛剛做過的樣子實操。

看著爺爺艱難地在手機上按著鍵盤,我想起了許多年前爺爺曾經給我寫的那些信,那些深深影響了我的文字,至今還歷歷在目。曾經給我寫下那麼多信的爺爺,如今已經提筆忘字,連寫簡訊的漢語拼音都要在手機鍵盤上找上好一會兒。後來學著學著,爺爺說他打字太費勁了,學習發簡訊的事沒有成功,也就放下了。

有段時間,爺爺看看我的「蘋果」手機問:「你的手機能上網嗎,是不是現在最好的、功能特別齊全的手機?」我告訴爺爺:「對呀,能上網,還能看電影聽音樂。」爺爺問:「能看電影?咋看呀,我能看看嗎?」我就把手機里的電影調出來給爺爺看。

我們還常常在我的手機上欣賞過去拍過的照片,爺爺會加以點評:「那張好……這張要是我當時的表情再好一點就好了……我現在就是太瘦了,不好看了。」

看到我們拍的黑白照片時,爺爺會認真地說:「拍黑白照片,我最有經驗了,我年輕那會兒黑白照片拍老多了,有得是。那時候沒有彩色膠捲,好多彩色照片其實都是黑白照片用顏料手工上的色,畫上去的。這拍黑白照片,要穿顏色深一點的衣服,效果拍出來才好,記住爺爺說的話,這是爺爺總結出的經驗。」

我在遼寧電視台的新聞欄目里看到:一位瀋陽市的獨居老人圖便宜,在土產店裡買了插電式的暖寶,結果在家裡爆炸了,造成幾級的燙傷。我想這不就和爺爺差不多嗎。萬一哪天家裡的暖寶也爆炸了,後果不堪設想。

第二天上午,我去撫順商場里正規賣插電暖寶的櫃檯,給爺爺買了一個超級可愛的暖寶,有著可愛的貓頭鷹的萌樣,好像在煽動著肉肉的翅膀說:「用我吧,用我吧。」這個暖寶身上有著毛茸茸的保護套,以免內袋過熱燙傷皮膚。

我把這個萌萌的暖寶送給了爺爺,爺爺很是喜歡,笑著誇獎我會買東西。看著他像小孩兒得了新玩具一樣欣喜,我也高興地給爺爺拍下了這張照片。


夕陽要落山的時候,把家樓前的樹影照得迷離夢幻,爺爺手上拿著我剛摘下的花兒看著,我聞了聞花香,一張金色照片就拍下來了。聞到的花的味道、爺爺手上的溫度,因為這張照片也記住了。

我看見爺爺腳底下很自然擺出的丁字步,也模仿著他的樣子,站成了舞蹈演員的丁字步。我們倆神氣地看著鏡頭,故作嚴肅,想笑又沒笑,拍出來的樣子,真是好玩極了。

在路上和爺爺談心,爺爺告訴我:不要忘記,生活總是充滿著陽光。

每年過春節,我會在大年三十這天,親手把紅繩系在爺爺手上,祝願他身體健健康康的。今年也不例外,我早早就把紅繩請好,大年三十中午,我從媽媽家趕回來,給爺爺繫上了紅繩。我像往年一樣,給爺爺準備了紅包,「壓壓歲」,並鄭重地給爺爺磕了三個頭,感謝他的養育之恩。 

爸爸也早早來到爺爺家,準備著過年的飯菜。我們三個人過年,難免有些冷清。對於爸爸,我也是在這幾年長大以後,才慢慢有了更多的理解,體諒到他的不容易。爸爸特別不善言談,內心的情感不容易表達出來。

爺爺和爸爸的感情,我也說不好,他們相互挂念,可就是不能總待在一起。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性格太像了,都是倔強脾氣,有時候兩人沒說幾句話就開始犟起來。還好有個我,能在他倆中間傳個話,告訴他們彼此對對方的惦記。我也慶幸自己不是個男孩兒,不然也一定會遺傳了老石家的犟脾氣。

吃飯的時候,我不斷舉杯。已經好久沒動白酒的爺爺,也破例喝了一些。快到年夜的時候,我和爸爸一起給爺爺包了餃子。

這是我們在一起的最後一個春節。

爺爺的骨灰最後送回了鐵嶺老家,和太爺、太奶還有奶奶葬在一起。在老家有個風俗,老人合葬的時候,遺像是要燒掉的。燒爺爺照片的那一刻對我來說是非常難受的,那不是一張照片,而是我最親愛的人。我留下了我們最後的一張合影。

親愛的爺爺,我知道,你真的變成了星星,你的愛會一直守護著我,照亮我未來要去往的任何地方。但願久別還能重逢,但願這一世的愛不會被時光沖淡。

作者簡介:石勐堯,1989年出生於遼寧撫順,12歲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瀋陽軍區政治部前進文工團舞蹈演員,2016年轉業到瀋陽市公安局。2017年8月,入選遼寧省青年十佳攝影師。2017年10月,作品《我和爺爺》入選TOP20.2017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攝影作品《我和爺爺》及背後的故事,受到全國各大媒體的關注。



【留言福利】

這篇文章,讓你想起了誰?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小編會選10名讀者,贈送由中共黨史出版社提供的好書《陪爺爺度過最後七年》1本~



▽ 更多推薦閱讀 ▽


papi醬曝光人生重要性排序:自己>伴侶>孩子>父母。你同意嗎?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QQ!


點完

好看

就去留言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文摘 的精彩文章:

年輕人才養生,中年人最想蹦迪
你的心跳有點慢,我幫你~

TAG:青年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