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開學了,導師給課題組學生提了這10條建議

開學了,導師給課題組學生提了這10條建議

新學期,給課題組學生的10條建議

作者 | 王崇臣

編者按

開學啦!你的新學期目標都定下了嗎?

以下10條是一位導師給自己學生的建議,你能做到其中幾條?

1.

嚴守操作規程,注意安全生產。

安全是前提!

務必注意預判並評估新實驗的安全性,做好預案。實驗室門禁要用好,不允許實驗室之外的人隨便進入。

所有藥品用完入庫歸位,不要擺放在實驗檯面上。加熱設備要注意有人看守。如果沒有接受相關儀器設備的培訓,不能使用該設備。

總之,應遵守實驗室的所有規章制度,做到「警鐘長鳴,安全第一」。

2.

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飲食健康。

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堅持鍛煉。

我知道由於實驗的實際情況,你們大多數在飯點的時候仍要堅守實驗崗位,但是我還是要說應該按時吃飯,盡量在學校的餐廳吃飯,減少點外賣的次數。

3.

合理安排時間,用好瑣碎時間。

要做到早睡早起,盡量不要突擊熬夜。

課題組是一個集體,儀器設備的使用要提前做好預約,不要因為自己沒有提前安排而貿然使用相關儀器設備而影響其他成員原定計劃。

有些實驗需要長時間等待,這時候要注意有效利用這些時間,而不是拿起手機追劇或干其他事情。

建議有了實驗數據就立即處理分析,給予相應的解讀,並用規範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所有實驗做完時,一篇論文就基本成型了。

4.

堅持文獻查閱,跟蹤研究進展。

要針對自己的研究內容查閱文獻,作到泛讀和精讀相結合,讓自己能夠把握該領域的研究進展。

要注重英文文獻的閱讀,做到語言和技能雙豐收。

5.

堅持重複實驗,做實實驗數據。

實驗數據的真實、準確是原則性問題,所有實驗應該具有可重複性。重複實驗可由自己指導的本科生來執行。

6.

保持順暢溝通,切勿脫離集體。

在學習、生活中難免有一些困惑和難題,甚至在實驗過程中有些時候會和周圍其他人有些摩擦,這個時候要注意溝通,更要注意溝通方式,要敞開心扉,而不是封閉起來。

另外,要學會分享,自己掌握的技能技巧,要無私地分享。

7.

堅持周記撰寫,做好組會報告。

每周靜下心來將自己一周的工作進行總結,能夠總體上梳理自己一周工作的成果和不足,從而確定下段時間的工作計劃。

寫周記還能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

組會報告是另一種鍛煉自己成果表達能力的方式,注意將自己的階段性成果按照一定的邏輯性展示給聽眾,並且具有故事性。

要做到讓別人聽懂,而不是堆砌自己的實驗數據。要記住:實驗很重要,表達同樣重要。

8.

切記知易行難,學會欣賞別人。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另外,每個個體都具有自己的優勢,我們要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並向其學習,而不是相反。

9.

珍惜交流機會,記錄交流心得。

要積极參加課題組、學校甚至外校組織的相關學術報告會、學術會議等交流活動,要認真聽講,盡量融入演講人的故事,要做好筆記,而不僅僅是舉著手機拍照。

會後,要立即撰寫參加這些學術交流的心得體會,查閱其中涉及的文獻,記錄自己閃現的靈感。

10.

樹立遠大理想,兼顧眼前苟且。

要規劃自己未來的生活,樹立遠大理想,避免「生活的目標就是獲得習慣意義上的成功」,要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習慣和方式,而不(僅僅)是生存的工具。

樹立遠大理想的同時,也要實事求是,不要好高騖遠,自尋煩惱。

另外:記住,我始終在你身邊。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王崇臣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29566-1163351.html

開學了,導師給課題組學生提了這10條建議

這是一條文風轉化分割線

做科研、寫本子,累了吧?

暖心小編上線

一首《成都》「基金版」(獻給大家)

(敲黑板:歌曲下面有福利)

讓你掉下眼淚的 基金失敗的痛

讓你依依期盼的 基金中標的寵

本子還要改多久 抓耳撓腮的愁

讓你感到痛苦的 是修改的魔咒

「基金問答」已上線 專家解決你憂愁

通宵達旦的辛苦 基金定能成功

在基金申請的路途中 我從未忘記你

諮詢/一對一/只為你

……

開學了,導師給課題組學生提了這10條建議

開學了,導師給課題組學生提了這10條建議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基因訴說我愛你
這種細胞改變人類醫學史:癌症、體外受精……無數醫學突破與它有關,5個成果獲諾獎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