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返樸》創刊!文小剛、顏寧聯袂出任總編輯

《返樸》創刊!文小剛、顏寧聯袂出任總編輯



(原標題:『返樸』創刊!文小剛、顏寧聯袂出任總編輯)


「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The desire of his soul is the prophecy of his fate. )對於以科學或任何一門學問為志業的人來說,靈魂的慾望都是個必要的問題,但未必每個人都意識到並思考過這一問題。至少100年前,科學的專業化和細化程度已經達到很高的層次,當代中國的科研從業人數也大幅增長,但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和科學精神已紮根深固。

處在現實社會裡,科學人總會面臨來自文化傳統、社會體制,以及學術競爭等方面的種種影響,因此一路走來難保不會遺失科學事業所需的赤誠之心。只有對自然秉勇毅求真之精神,不懈地追問和質疑,我們才能在科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此外,科學人必須直面另一個問題:科學知識總是面臨挑戰的。1917年,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其著名演講《以學術為業》(又譯《科學作為天職》)中說道:「每一位科學家都知道,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在10年、20年或50年內就會過時。這就是科學的命運,當然,也是科學工作的真正意義所在。......每一次科學的『完成』都意味著新的問題,科學請求被人超越,請求相形見絀。」

的確,沒有一個所謂的科學樂園,可以不經反思和切磋就價值永存。科學乘著新文化運動的西風駕臨中國已逾百年,我們希望創辦一份別具一格的在線科普雜誌,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群策群力,從知識的源頭出發,砥礪思想,共同求索科學之道。我們將其命名為《返樸》,並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物理學家文小剛教授和生物學家顏寧教授聯袂出任總編輯。此外,我們還成立了由28位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他們的贈言寄語為「返樸」二字作了全面精妙的詮釋。

——《返樸》編輯部

《返樸》創刊!文小剛、顏寧聯袂出任總編輯

文小剛

文小剛,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終身教授、格林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1982年,文小剛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低溫物理專業,赴普林斯頓大學讀研,博士期間研究高能物理超弦理論,師從愛德華·威滕(E·Witten),博士後期間重返凝聚態物理學研究領域。文小剛的研究領域是高度糾纏的量子物態,他獨立開創並發展了量子物態的拓撲序/量子序理論。這一系列工作開闢了拓撲物態 (topological state)、對稱保護物態 (symmetry protected state)、長程量子糾纏 (long range entanglement) 等物理新領域,發現了一系列新型量子物態,其可實現超越玻色費米統計的非阿貝爾統計。這使拓撲物態成為拓撲量子計算的媒介。他把凝聚態物理語言由狹義物態推廣到宇宙普適,開發了基本粒子的弦網理論。他還提出了「量子信息就是物質」這一新的世界觀,用量子比特統一了所有基本粒子(除引力子),揭示了費米統計規範相互作用及其基於量子比特的起源。這不僅統一了三種基本相互作用,也把相互作用和物質統一起來。

回歸初心,追求真心

文小剛/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教育科研事業是轟轟烈烈、熱火朝天。學生們拚命學習,科研人員拚命做研究。雖然很多人也意識到,大體量並不代表高水平,可是在競爭環境和政策壓力之下,有些人慢慢地迷失了初衷,形成了一種急功近利、拉風造勢的風氣。拚命學習變成了拚命考高分,拚命做研究變成了拚命在高引雜誌上發論文。

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學習不是為了擴展自己認知的疆界,加強自己應對自然的本事,而是為了考高分,贏得競爭。這樣一來,不停刷題、鑽研考試竅門,就成了最有效的「學習」手段。學生沒有時間按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去探索新世界。

科普領域也受到了這種風氣的影響。有些媒體刊發文章不是為了傳播知識,打開讀者的眼界,而是為了高點擊率。有些文章為了高點擊率,不惜用扭曲的標題以及誇大甚至不實的內容來爭奪眼球。一般讀者很難判斷科普文章中講的是偽科學還是真科學。

不久前網上一篇文章《中國95後一夜成名:破解百年難題,這個「錦鯉少年」徹底火了!》報道了一個年輕的科學新星,他發現兩原子厚的碳膜可以變成超導體。這的確是2018年科學發現中的一個耀眼的亮點,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且被其它研究小組獨立重複確認的新發現。但文中又說:「最終憑藉堅韌的毅力,成功發現常溫超導體,一舉攻克世界百年難題。」其實,他所發現的超導轉變溫度只有1.7K,不到鉛的超導轉變溫度的四分之一。離常溫超導體的300K還差一百多倍。說實在的,這本是一篇不錯的文章,但為了一個抓眼球的噱頭,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另外近幾年來,有好幾次高調的報道,聲稱發現了物理界多年苦苦搜尋的馬約拉那費米子。如2014年某官方媒體稱:"馬約拉納費米子是一種由物質和反物質組成的神秘粒子,已經困擾了物理學家80年。美國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已經找到了這種神秘莫測的粒子,這不僅有助於量子計算機的研製,還有助於科學家們進一步弄清暗物質的性質。"

馬約拉那費米子是一個神秘失蹤的傳奇人物——馬約拉那——在1937年所提出的一個假想的正反同體的新粒子。目前有人猜測暗物質就是由馬約拉那費米子所形成的。

上述新聞所報道的實驗的確是一些嶄新的發現,但這些發現都不是1937年以來物理界搜尋的馬約拉那費米子。其實,正反同體的被追尋了多年的馬約拉那費米子,早就在超導材料中被找到,但其被稱之為「博戈留波夫准粒子」。被報道的新發現其實是一個更加有意思的東西,應被稱之為「馬約拉那零能模」或「量子拓撲簡併」。但這兩個名字在媒體上都不好用,因為哪個都不抓眼球。也就是說,被報道的科學發現如果真是其所聲稱的馬約拉那費米子,那反倒不是新發現了。

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大環境,一個信息爆炸的世界。一個真假難辨的信息世界。《返樸》就是要提供一個乾淨的高端科普平台,致力於準確的報導和反映科學精神的科普。我們希望做到讓科普不僅僅是介紹知識,而且要傳播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一種看問題的角度。回歸初心,追求真心,以此展示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和人類為了認識自然所形成的深刻智慧,以及它們之間的精彩對決。

《返樸》創刊!文小剛、顏寧聯袂出任總編輯

顏寧

顏寧,結構生物學家。2000年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系獲得學士學位;2004年於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受聘清華大學,主要致力於跨膜運輸蛋白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和鈣離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與病理意義跨膜蛋白的原子解析度結構,為理解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及藥物開發提供了分子基礎。顏寧於2005年獲得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 「青年科學家獎」(北美地區),2012年獲得美國HHMI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中國優秀青年女科學家獎」, 2014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5年獲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並受聘長江講座教授(2018年終止),2016年成為戈登學術會議(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首位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Alexander Cruickshank報告人,2018年獲亞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聯盟(FAOBMB)「卓越研究獎」, 2019年獲得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頒發的國際「女科學家獎」。2017年秋,顏寧受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並成為首位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

2019,再出發

顏寧/文

2016年下半年,我第一次出任科普公眾號主編,與文小剛、劉克峰二位老師,以及潘穎、馮睿等幾位編輯合作愉快,在短短半年內開闢了幾個系列報道,認識了幾位才華橫溢的科普作家,但是因為一些意外事件提前退出,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機緣巧合,時隔兩年,原班人馬又聚在了一起,希望與我們之前的讀者們和未來的新朋友們共同打造這一方小天地,繼續思維的碰撞,享受探索的樂趣。

2016年上任時,我寫了《好科普如清泉》(公號內回復「清泉」可讀),今番第二次寫「總編致辭」,少了第一次的憧憬與浪漫,多了積累兩年的反思與困惑。有三個問題與大家探討:什麼是科普?科普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做什麼樣的科普?

科普,顧名思義,普及科學。哪些科學內容是值得普及的?縱觀過去幾年熱熱鬧鬧的科普領域,其實很多所謂「科普文章」報道的是科技動態、追逐的是科技熱點或前沿。這些固然重要,但科學知識的建立需要大量後續實驗的驗證,需要時間的檢驗,科研成果的歷史地位往往是該領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事後總結,而不是即刻就能清晰明了。

那我們豈非只能普及已經進入教科書的知識?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科普的目的。看科普的目的顯然因人而異,但有一條應該是共通的:關注科普是為了獲得某一領域的真實信息。而做科普的目的更是五花八門:有人為了啟迪,有人為了教化,有人為了推廣,有人為了交流,當然也有人僅僅將此作為職業,甚至作為牟利的手段,也正是最後一類才使得點擊率、標題黨大行其道,讓我們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哭笑不得。

不管怎麼說,科普的目的其實也沒有統一的答案。所以,我只能代表我自己來解釋我們做科普的初衷:在網路自媒體發達的時代,信息的獲取異常便捷;但要獲取靠譜的信息卻殊非易事。我們希望盡自己的最大努力,藉助總編和編委們的專業背景,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世界裡盡量去蕪存菁,提取出有效信息,與讀者朋友共享;如果是已經公認的知識,我們希望將它們放到更大的歷史空間、更廣的領域,講清楚這個知識的由來與建立、曾經的質疑與反覆;如果是科研進展,我們要突出這項成果在其領域的地位,它能夠解釋的問題和提出的新問題,它可能帶來的影響,等等。其實不論是完成時還是進行時,我們都希望以一種思辨的態度、動態的視角去呈現,不僅僅介紹具體的知識點,更要突出一種態度、一個過程,這種態度就是科學的態度,這個過程就是求真的過程。

當然,除了科普,我們要繼續做「女科學家去哪兒了」專欄,介紹優秀的女科學家們,這是我作為總編之一的一點私心。同時,我還想開闢兩個新專欄,一個推介有趣的科幻小說和優秀的科幻作者,一個嘮嘮八卦科學發現、技術進步背後的人和事。在此歡迎大家積極投稿。具體的形式,且容我留個懸念。

好了,話不多說,行勝於言。那就請您系好安全帶,與我們一起開啟這段新旅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科技 的精彩文章:

1月國內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2.8%
因兩步驗證太過耗時,蘋果再遭美國用戶訴訟

TAG:網易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