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唐詩鑒賞辭典》第四十五首《送梁六自洞庭山》

《唐詩鑒賞辭典》第四十五首《送梁六自洞庭山》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三】

【古風泊客一席談】

送梁六自洞庭山

【初唐·張說·七絕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拼音版:

bā líng yī wàng dòng tíng qiū ,rì jiàn gū fēng shuǐ shàng fú 。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wén dào shén xiān bú kě jiē ,xīn suí hú shuǐ gòng yōu yōu 。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作品介紹]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是唐代大臣張說的作品。此詩通過對洞庭湖景色的描繪,寄託著作者宦遊異鄉的沉鬱心情和對朝廷的思戀情緒。在詩中,詩人的心緒始終與洞庭湖山水相伴相隨,洞庭湖、君山的山水色形,被抹上了詩人濃重的主觀感情色彩。全詩即景遣懷,寓情於景,不顯刻劃而意境自現;韻腳分明,音律優美,是初盛唐之際七絕的成熟之作。

[注釋]

梁六:即梁知微,時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途徑岳陽入朝。洞庭山:即君山,位於岳陽市西南的洞庭湖中,風景秀麗。

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嶽陽。

孤峰:指洞庭山,即君山。

聞道:聽說。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傳說中的神仙。《拾遺記》:「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

湖:即洞庭湖。悠悠:悠長,自然。

[譯文]

放眼遙望巴陵地區洞庭湖一帶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這孤獨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傳說這君山上曾居住著神仙可惜未能得見,我的心潮隨著那蕩漾的湖水綿遠悠長。

[作者介紹]

張說(667~730),唐朝大臣。字道濟,一字說之。洛陽人。武則天時應詔對策,得乙等,授太子校書。中宗時任黃門侍郎等職。睿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勸睿宗以太子建國。玄宗時,任中書令,封燕國公。擅長文辭,時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與蘇頲(襲封許國公)並稱為「燕許大手筆」。其詩多應制之作。被貶岳陽時的作品,較有特色。有《張燕公集》。

賞析

壹/

這是作者謫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陽)的送別之作。梁六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時途經岳州入朝,遂有與詩人的相遇。當時作者被貶為岳州刺史,在為梁知微舉行的送別宴會上創作此詩。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題雲「自洞庭山」相送。


整體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八十九。下面是李白研究學會理事、四川詩詞學會理事、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嚴羽有一段論詩名言:「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離了具體作品,這話似玄乎其玄;一當聯繫實際,便覺精闢深至。且以張說這首標誌七絕進入盛唐的力作來解剖一下。

這是送別之作。詩中送別之意,若不從興象風神求之,那真是「無跡可求」的。

謫居送客,看征帆遠去,該是極其凄婉的懷抱(《唐才子傳》謂張說「晚謫岳陽,詩益凄婉」)。「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首句似乎正要這麼說。但只說到「巴陵一望」,後三字忽然咽了下去,成了「洞庭秋」,純乎是即目所見之景了。這寫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簡淡。然而它能令人聯想到「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九歌·湘夫人》)的情景,如見湖上秋色,從而體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懷。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湊泊」,難以尋繹罷了。

氣蒸雲夢、波撼岳陽的洞庭湖上,有座美麗的君山,日日與它見面,感覺也許不那麼新鮮。但在送人的今天看來,是異樣的。說穿來就是愈覺其「孤」。否則何以不說「日見『青山』水上浮」呢。若要說這「孤峰」就是詩人在自譬,倒未見得。其實何須用意,只要帶了「有色眼鏡」觀物,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足見送人者心情之孤。「詩有天機,待時而發,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詩話》),卻於有意無意得之。

關於君山傳說很多,一說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說「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拾遺記》),這些神仙荒忽之說,使本來實在的君山變得有幾分縹緲。「水上浮」的「浮」字,除了表現湖水動蕩給人的實感,也微妙傳達這樣一種迷離撲朔之感。

詩人目睹君山,心接傳說,不禁神馳。三句遂由實寫轉虛寫,由寫景轉抒情。從字面上似離送別題意益遠,然而,「聞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種難以追攀的莫名惆悵,與別情當有微妙的關係。作者同時送同一人作的《岳州別梁六入朝》云:「夢見長安陌,朝宗實盛哉!」也有同一種欽羨莫及之情。送人入朝原不免觸動謫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也算「登仙」。說「夢見長安陌」是實寫,說「神仙不可接」則頗涉曲幻。羨仙乎?戀闕乎?「詩以神行,使人得其意於言之外,若遠若近,若無若有」(屈紹隆《粵游雜詠》),這也就是所謂盛唐興象風神的表現。

神仙之說是那樣虛無縹緲,洞庭湖水是如此廣遠無際,詩人不禁心事浩茫,與湖波俱遠。豈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隨湖水」而去,變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不禁隨湖水一樣悠悠不息。「心隨湖水共悠悠」,這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結尾,令人聯想到「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而用意更為隱然;叫人聯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比義卻不那麼明顯。濃厚的別情渾融在詩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死扣不著,妙悟得出。借葉夢得的話來說,此詩之妙「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藉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詩話》)。

胡應麟認為此詩「句格成就,漸入盛唐」,他所作的評價是公允的。七絕的「初唐標格」結句「多為對偶所累,成半律詩」(《升庵詩話》),此詩則通體散行,風致天然,「惟在興趣」,全是盛唐氣象了。作者張說不僅是開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風轉變的關鍵人物。其律詩「變沈宋典整前則,開高岑後矯清規」,亦繼往而開來。而此詩則又是七絕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


名家點評

凌宏憲《唐詩廣選》:蔣仲舒曰:但言悠遠,而別意自見。美人秋水之思,當是別後意耳。

陸時雍《唐詩鏡》:後二語托興,兼寓別情。

沈德潛《唐詩別裁》:遠神遠韻,送意自在其中。此洞庭為神仙窟宅,然身不至,唯送人之心與湖水俱遠耳。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不著一字(末句下)。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不言送別,而送別之神情透露。

胡應麟《詩藪》:唐初五言絕,子安(王勃)諸作已入妙鏡。七言初變梁陳,音律未諧,韻度尚乏。……至張說《巴陵》之什(即此詩),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漸入盛唐矣。

朱寶瑩《詩式》:開首先寫洞庭,再入「山」字,所謂就題起也,然卻有突兀高遠之勢,而一種送別之情已含在其中,要在「一望」、「日見」四宇咀嚼而得。三句入送梁六,言梁入朝如神仙之不可接迎。四句從送後落筆,言只心隨湖水悠悠而去,不特題後搖曳生情,似此纏綿悱惻,不失詩人敦厚之旨,盛唐作者所以為正聲也。

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此詩言煙波浩渺中,神仙既不可接,客帆亦天際迢遙。末句之悠悠凝望,即送別之心也。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首二句實寫洞庭湖山,中夾第三句,遂使實境化成縹緲之景,引起第四句別情,便覺悠然無盡。

佚名

賞析

貳/

荊楚大地,洞庭湖畔,向來是歷代文人墨客的傷心隱痛之地,自從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披頭散髮,行吟澤畔後,自從賈誼懷珠抱玉, 藏情隱志,遠離帝京,貶居長沙之後,這塊湖湘熱土就被塗上了一層抑鬱蒼涼、窮愁凄慘的文化色彩。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張說曾於開元初年因故被貶洞庭湖畔岳州,好友梁六時任潭州刺史,途徑岳州入朝,張說於洞庭湖畔送別友人,感時嘆世,黯然神傷,寫下這首《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張說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句大筆勾勒,磅礴寫意,烘染秋色,凸顯秋意。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詩人在洞庭湖之畔的巴陵故城送別友人,耳聞獵獵秋風撲面而來,目接無邊落木蕭蕭而下,心中湧起一種遙遠凄切、蒼茫寒涼的濃濃愁緒。眾多詩人在洞庭湖畔留下各種情思,張說這一望,滿天秋意,滿湖秋水,滿面秋風,滿心惆悵。

次句擴展背景,注目君山,移情於景,暗傷身世。洞庭一望無邊,波光粼粼,沾染氤氳湖光水汽的一輪新日,順著君山慢慢爬到空中,揮灑下一篇耀眼的光輝。搖曳生姿,水波微盪,君山浮游於水天一色之間,動蕩在詩人的悠悠心海。如此浩渺秋水,友人即將揚帆而去,直上朝廷,而詩人卻謫居岳州,遙無歸期,心緒難寧。「孤峰」情景雙關,意蘊豐厚。既指洞庭湖上孑然獨立的君山,又暗示詩人孤獨難耐的內心,失落與孤寂共存,痛苦與不安同在;還含蓄地傳達出友人遠去,詩人久久注目,不忍離去的孤凄心境。

三、四兩句寫情寫景,亦虛亦實,含情無限,回味無窮,詩人目睹君山,心接傳說,不禁神馳。朋友出沒風波,遠上朝廷,漸行漸遠,自己身不能隨,遷謫荒蠻,又如何不焦急,不憂心呢?末句暗示詩人送友入朝而起的思闕懷鄉的複雜心情,並非只是單純牽掛友人的漸行漸遠,而是慨嘆自己不能如友人一樣再度回朝廷,對自己無盡無期的謫居生活免不了自怨自艾。

縱觀全詩,取象空靈,意味雋永,語近情遙,含吐不露,體現了一種含蓄蘊藉、委婉凄迷的藝術風格。詩不言愁而愁意瀰漫,幻化為心上之秋,張說的去國懷鄉之思、忠而被謗之憤就這樣巧妙的融合在洞庭山水中,千年流轉,千年動人。

佚名

賞析

叄/

張說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梁六即梁知微,為張說好友。張說謫守岳州(今湖南嶽陽)時,梁由潭州(今湖南長沙)入朝,途經岳州,張作詩相送。

洞庭山,又名君山,矗立於浩淼的洞庭湖中,故稱孤峰,傳說其中有神仙窟宅。前二句點出送梁六的時令(秋)、地點(洞庭),巴陵(即岳州)「一望洞庭秋」,表面上看,是當前景色,實際上反映了謫居岳州的詩人之凄涼心境。《唐才子傳》謂張說「晚謫岳陽,詩益凄婉」。遠謫異鄉,看友人征帆遠去,自己能不凄然? 「孤峰水上浮」。「浮」字十分傳神,眼前湖水蕩漾的實感化為君山浮動的意象,使靜物動化。由此引出第三句「聞道神仙不可接」。既不可接,自己只好「心隨湖水共悠悠」而心嚮往之了。說「神仙不可接」是事實,用了「聞道」(聽別人說)二字,更顯得委婉別緻。這裡的「神仙不可接」和「心隨湖水共悠悠」似乎是陳述自己對朝廷的想望,梁六是入朝去的,而自己卻前途未卜。《唐詩紀事》認為此詩末句「蓋心存魏闕之意」,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詩為送別,但送別之意卻無跡可求,「心存魏闕」之意也隱微深沉。詩人借眼前景物表述自己對梁六入朝的歆羨與對朝廷的思念,深藏不露。詩寫得十分自然、平實,毫無造作的痕迹!有人認為是七絕由初唐進入盛唐的里程碑式之作。

既謫岳州,而詩益凄惋,人謂得江山助雲。( 《新唐書·張說傳》)

遠神遠韻,送意自在其中。比洞庭為神仙窟宅,然身不至,惟送人之心與湖水俱遠耳。(沈德潛《唐詩別裁》)

此詩言煙波浩渺中,神仙既不可接,客帆亦天際迢遙;末句之悠悠凝望,即送別之心也。(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

佚名

《送梁六自洞庭山》 [初唐·張說·七絕]

巴陵(líng)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放眼遙望巴陵地區洞庭湖一帶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這孤獨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嶽陽。孤峰:指洞庭山,即君山。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yōu)悠。

傳說這君山上曾居住著神仙可惜未能得見,我的心潮隨著那蕩漾的湖水綿遠悠長。

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傳說中的神仙。

初讀《送梁六自洞庭山》一詩,可能感到不知所云。因此,必須細細研讀此詩的歷史背景。

這是作者謫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陽)的送別之作。梁六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梁六時途經岳州入朝,遂有與詩人的相遇。當時作者被貶為岳州刺史,在為梁知微舉行的送別宴會上創作此詩。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題雲「自洞庭山」相送。

巴陵(líng)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放眼遙望巴陵地區洞庭湖一帶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這孤獨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詩人謫居岳州,為刺史。在送友人一詩袒露心路:自己貶居岳州,其實就如水上漂的孤峰君山一樣啊。

山峰,有的人看到的是峻偉,而詩人看到的是孤獨無據。尤其,詩人看到友人梁六入朝,心中更是感慨(京官為貴,何況被貶)。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yōu)悠。」傳說這君山上曾居住著神仙可惜未能得見,我的心潮隨著那蕩漾的湖水綿遠悠長。

按說貶居岳州,可惜不能受教於神仙。自己也不能像神仙一樣放下煩惱事、朝中事,於是乎,被貶的一顆受傷心,老是如湖水般久久不能平靜。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是一首送別詩。此詩通過對洞庭湖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詩人被貶異鄉的憂鬱心情,同時也寄託著詩人希望早日被朝廷起複的炙熱心情。

點擊輯期圖標,暢遊古詩文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蘭寒舍 的精彩文章:

大吉大利,一路大發
破五,迎財神

TAG:近蘭寒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