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那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走了,他一生都在追索中華文明的根脈

那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走了,他一生都在追索中華文明的根脈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

周日的微信朋友圈裡,刷屏的不只是「流量明星」,還有一位重量級學者辭世的消息。

官方發布的訃告稱,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於 2019 年 2 月 24 日 0 點 11 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6 歲。

上午8點左右,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得知了李學勤先生仙逝的消息。整個上午都沉浸在哀思中的他理了理思緒,中午時分端坐在桌前,把還沒來得及跟先生說的「心裡話」寫了下來。

「我從事的專業,同李學勤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距離較遠,他也比我年長很多,雖然一同在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工作了十多年,但直接的接觸還是非常有限的。」辛德勇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道。在有限的接觸里,先生真學者、真性情的一面給辛德勇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真學者

如何評價一位學者?辛德勇認為,首先要看他對待學術的態度,和具體是如何來做學問的。

由於身體的原因,2017年冬天,李學勤住進了醫院。在先生住院前的數月里,辛德勇曾去清華拜訪過一次。當時,李學勤正趴在桌前,和幾個學生一塊辨認竹簡上的字樣。

「當下一些中青年學者,有了一定學術地位,往往就成了分包研究任務的『老闆』。李學勤先生已經年逾80,在學術界也有著很高的學術聲望,仍然親力親為地做學問,甚至做一些很基礎的研究工作,實在令人感佩。」 辛德勇說道。

回顧李學勤最後十年的學術生涯,清華簡無疑其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詞。2008年,清華大學搶救回一批走私到香港文物市場的珍貴竹簡,依慣例命名為「清華簡」。

據介紹,清華簡是一批抄寫於戰國時期的竹簡,總數約有2500枚。這批竹簡由於很早就被隨葬於地下,沒有經歷秦始皇焚書的劫難,因此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先秦典籍的原貌。

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10多位專家出具的《清華大學所藏竹簡鑒定會鑒定意見》認為:「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研究這批竹簡,2008年9月,清華大學成立了由李學勤帶領的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從2010年開始,李學勤和他的團隊大致以每年出版一輯整理報告的速度,整理公布清華簡的有關內容,創造了戰國竹簡整理公布的新速度。

真性情

談及李學勤,熟悉他的人都充滿了敬佩之情。他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在多學科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引領和推進了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古文字學等多學科的發展,被學術界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劉國忠曾撰文指出,正是有這樣的眼界和理論素養,李先生能夠提倡「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等涉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理論和觀念上的變革,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在6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李學勤共出版著作40多部。在這樣一位著作等身的學者身上,時常流露出率真的一面。在辛德勇看來,因為學術是純真的,所以真學者往往都會有些長不大,甚至會有些調皮。「這一點,我和業師黃永年先生接觸太多太密,所以感受得最為清楚。其實,李學勤先生也是這樣的真性情人」。

辛德勇剛擔任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歷史地理研究室主任時,時任歷史所所長的李學勤和他有過一次談話。談及研究室人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時,李學勤沒有迴避任何實際問題,沒有一絲一毫的圓滑和世故。這是李學勤給辛德勇留下的最初印象。

後來,在一次聊天中,李學勤和辛德勇說起去醫院看病的經歷,當時掛了專家號也沒看明白,最後是他自己給自己確定了病症。令辛德勇詫異的是,大醫院的專家怎麼會看不明白。李學勤指指外面的長安街馬路說:「德勇啊,什麼是專家?外邊兒馬路上的人,看我們這大樓里不也都是專家么?」

或許是一句調侃,在辛德勇看來,這是一位純真的師長以俏皮話的形式在袒露心聲。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編輯:朱麗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全國姓名報告來了!2018重名最多的是這倆字……
「殭屍鹿」正在美國迅速蔓延,專家:感染人的幾率非常低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