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既然尊曹魏為正統,陳壽為何還將所著史書稱為《三國志》?

既然尊曹魏為正統,陳壽為何還將所著史書稱為《三國志》?

既然尊曹魏為正統,陳壽為何還將所著史書稱為《三國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三國志》是《魏書》《蜀書》《吳書》的合稱,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共65卷,記載了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期間的歷史。

在寫法上,《三國志》沿用了紀傳體體例,將帝王的傳記稱「紀」,其他人的傳記稱「傳」。在整個三國時代,真正做過皇帝的有十幾位,但《三國志》中只有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等6人的傳記稱為「紀」,這是因為《三國志》尊曹魏為正統,不承認劉備、孫權建立的政權,劉備、孫權以及他們繼任者的傳記只稱「傳」。

這個容易理解,陳壽雖出身於蜀漢,但後期在晉朝做官,晉朝是在曹魏禪讓基礎上建立的政權,所以晉朝官方只認可曹魏,而將蜀漢、孫吳視為非法,有人以此批評陳壽沒有歷史學應有的原則,歷史為政治服務,不能堅持原則,在這一點上比不了以後出現的、尊蜀漢為正統的史書《漢晉春秋》。

既然尊曹魏為正統,陳壽為何還將所著史書稱為《三國志》?

其實這沒有多少道理,既然存在「正統」問題且「正統」只能有一個,作為晉朝官員的陳壽就只能選擇曹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得很中肯:「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陳壽是西晉官員,《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是東晉官員,東晉南渡偏安,形勢如蜀漢,正統觀發生了改變,尊蜀漢為正統沒有外部壓力,以此爭論《三國志》與《漢晉春秋》孰高孰低毫無意義。

雖然尊崇曹魏為正統,但陳壽並沒有完全受此約束,而是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歷史事實。比如,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的這60年間,事實上存在著3個政權並立的狀態,陳壽是承認這種狀況的,《三國志》書名的確立就是最好證明。《三國志》的書名並非後人所加,《晉書》說陳壽「除著作郎,領本郡中正。撰魏吳蜀《三國志》,凡六十五篇」,清代學者朱彝尊就此評論說「壽獨齊魏於吳、蜀,正其名曰《三國》,以明魏不得為正統」,也就是說,陳壽名里尊曹魏為正統,實際尊三者都為正統。

既然尊曹魏為正統,陳壽為何還將所著史書稱為《三國志》?

曹魏政權是在漢魏禪代基礎上建立的,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漢獻帝劉協而自立,這是一件大事,相關勸進表、辭讓詔書、文告等可謂汗牛充棟,這類文書通常是正史所重點收錄和保存的內容,但陳壽對此似乎視而不見,人們從裴松之為《三國志》作的注才看到了那些篇幅浩瀚的內容。反觀劉備稱王漢中及後來武擔山稱帝,《三國志》對相關文字卻有大篇幅的收錄,從中似乎可以看出陳壽在正統觀上的真實態度。

還有其它的例子,比如《三國志》中對劉備、孫權等人的稱謂。《三國志》中非帝王以外的普通人物傳記,要麼以姓名相稱,如《諸葛亮傳》《陸遜傳》《周瑜魯肅呂蒙傳》,要麼以各人姓氏聯結相稱,如《程郭董蔣劉傳》《王樓賀韋華傳》,但《三國志》沒有稱劉備的傳記為《劉備傳》,稱孫權的傳記為《孫權傳》。在陳壽看來,劉備、孫權等人就是事實上的帝王,如果把他們的傳記和普通人一樣處理,無疑貶低了他們的地位,但如果破例稱他們的傳記為「紀」,又難以得到官方認可,為此陳壽發明了一個說法,稱他們為「主」。

既然尊曹魏為正統,陳壽為何還將所著史書稱為《三國志》?

陳壽稱劉備為「先主」,稱劉禪為「後主」,不少人認為這與陳壽及其父親早年在蜀漢的經歷有關,其實陳壽這樣做並非出於私義,而是陳壽歷史觀的另一個獨特表達,因為「主」的稱謂不僅對蜀漢適用,對孫吳也是一樣,《三國志》中劉備的傳記是《先主傳》,劉禪的傳記是《後主傳》,孫權的傳記稱《吳主傅》,孫權之後的孫亮、孫休、孫皓三位皇帝的傳記稱《三嗣主傳》。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王的傳記稱「世家」,其後帝王們的傳記稱「本紀」,除此之外者歸為「列傳」,在陳壽之前只有2個人享受過特殊對待,一個是項羽,《史記》里有《項羽本紀》;一個是孔子,《史記》里有《孔子世家》。人們稱讚司馬遷,認為他對項羽、孔子表達了尊重,陳壽在《三國志》里用「主」這個稱謂,同樣是值得肯定的。

「主」是什麼呢?有人認為,它的意思是「先生」,所謂「主公」,就是「尊敬的先生」,所謂「明主」,就是「明智的先生」,但這樣理解有些寬泛。「主」的意思,除「家中的男主人」外,《康熙字典》里還有一條:「又大夫之臣,稱其大夫曰主。」這種用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較普遍,《左傳·昭二十八年》成鱄對魏舒曰:「主之舉也,近文德矣。」

既然尊曹魏為正統,陳壽為何還將所著史書稱為《三國志》?

於是,「主」衍生出「主上」、「主公」、「明主」等說法,其中「主公」、「明主」在三國時代已廣泛使用,是臣下對君主及割據群雄的稱呼,或者僕役對其主人的尊稱,如《三國志》法正傳:「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與「帝」、「王」相比,「主」這個稱呼並不那麼正式,既表達了想說的意思,同時又可以將正統與非正統這種的嚴肅問題進行含糊處理,這個做法應該說是非常聰明和得體的。

諸葛亮臨終前的一樁怪事,揭開了蜀漢王朝的生存秘密

王安石變法有多「壞」?看過這三條冷知識就明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