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強勢安利 6 位治癒系的寶藏博主

強勢安利 6 位治癒系的寶藏博主

我一直認為,對某種生活的嚮往開始於觀察和模仿,而最直接的觀察和模仿對象就是各類博主。

過去兩三年里,有不少這樣的博主影響和改變著我,他們讓我看到生活的 N 種可能,感受到美好的 N 種面貌,在灰心喪氣時點亮一小簇火光,讓我相信日子可以過得好一些,更好一些。

這裡分享其中的 6 位,他們當中有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也有知名都市街頭攝影師,有鍾情於家居設計的,也有審視物品與人關係的。不一樣的身份,一樣的熱愛生活。

Ins:em_henderson

博客網址:https://stylebyemilyhenderson.com/

Emily Henderson 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家居博主之一,她的家居風格被人稱為 Emily Henderson Style(她也以此為書名出了書),有人總結這種風格就是四白落地、通透明亮、陽光活力的典型南加州風。

Emily Henderson 的家,室外還有個花園

說實話,以前我看到 Emily 這樣住大 house 的家居博主,看看美圖羨慕羨慕之餘就繞道走了,因為覺得我不住大 house 呀,他們的經驗不適合我這樣的租房族、小戶型需求。不過有意思的是,看多了 Emily 的博客(圖太好看了繞道走了幾次又繞回來了嗯),琢磨琢磨居然發現其實小戶型能借鑒的地方也不少。

比如說通透明亮,大 house 固然有空間大這一天然優勢,但營造清新感的關鍵並不在於空間大小,而在於空間顏色和傢具的選擇。

刷大白牆,一來白色能讓房間亮堂起來,二來視覺上變得清爽、乾淨,這是「打好底子」。來看兩個對比:

傢具選線條簡潔、利落的直線款或者鏤空款;窗戶框架、窗帘桿、畫框、相框等也盡量選擇線條纖細的款式。「線條感」的強調不僅能「變相」增大空間,也有一種高級感。

右下圖中,連細長垂墜的裝飾流蘇也在強調「線條感」

配色不要複雜,最簡單也最好實踐的是用同色系的不同深淺來搭配,既統一又有層次感。

窗帘、裝飾畫、沙發毯、抱枕套、木箱等都是藍色系,深淺不一,相互呼應,非常和諧

上面三點是很基礎的了,在此之上看她分享的圖,可以結合自己家裡的情況參考借鑒。比如盡量用大塊的地毯而不是小塊的,因為小塊容易切割空間,讓本來就不大的地方看起來更加零碎、雜亂:

想像一下這塊地毯變小的話,那麼地面就會被明顯分割成顏色不同的兩塊;當然,如果地毯是為了點睛而存在,那麼用小塊的、跟環境色彩差異大一些的也 OK

又比如裝飾畫掛低一些,和柜子融在一起變成一個大的、完整的裝飾面,這樣對畫的選擇和排列技巧的難度都降低了,因為大家的關注點不再是單獨的畫,而是整個裝飾面。

光是看圖自己琢磨也許有點難度,好在 Emily 的博客可以按房間來看文章和圖片,找案例很方便,而且每個案例都有她的思考和分析,真的是每次看都能得到一些靈感,每次看都讓我覺得捯飭家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呀!

Ins:akipinnote

博客網址:https://www.curbon.jp/blogs/news/akipinnote

以前看日本主婦們分享的家居照片,幾乎家家都是空無一物的檯面,乾淨、整潔得有些過分,少了點真實感,但 AKIPIN 的不是。

AKIPIN 是一位生活在日本京都的小哥,他在 Ins 上用一張照片、一段喃喃自語般的文字記錄妻子做飯、修剪花草、和孩子玩耍的日常,照片里滿滿的人間煙火氣息,有熱氣騰騰的飯菜,有一小筐剛摘下來的藍莓,也有一把自家園子里采來的野花,還有妻子的一雙手在不緊不慢地煎炸食物——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日常之美」吧。

「妻子在花園采了一把花,開啟了我們結婚後的第 13 個年頭。」

"從以前開始就喜歡烏冬面,一邊參考在麵店吃的味道,一邊簡單地嘗試著做。麵條是中細麵條,所以很容易纏在一起。將生薑剁碎,放入佐料中。然後加入斜切的蔥,煮軟。好像就是這樣吧。"

「站在妻子身後,看她正在做好吃的青椒。從她的左肩往下拍了這張照片,原來透過妻子的肩膀,看到的世界是這樣的啊!」

「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被日常生活所佔據,所以,瑣碎日常和特殊時刻是一樣重要的。在家吃飯、做家務,在外面工作,回家放鬆、與家人閑聊、睡覺......這些都是值得被珍惜的東西。」AKIPIN 說。即便夫妻兩人從來沒在照片里露過臉,我也能想像到他們一家人幸福的樣子。

照片里的氛圍常常不自覺地感染到我,順帶著就種草了裡面出現的各種廚具、花器……唯一的遺憾是我看不懂日文,翻譯軟體的翻譯也不夠好,老是讀不通順意思,只能一半靠猜的來理解了。

Ins:caroline_joy

博客網址:http://www.un-fancy.com/

有段時間我對極簡主義很感興趣,順帶就知道了「膠囊衣櫥」(Capsule Wardrobe,也被稱為「極簡主義衣櫥」)。所謂「膠囊衣櫥」,就是像膠囊一樣精簡衣櫃,留下經典的、必備的單品來組合搭配。

這個概念不是新事物,據說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了。國外有很多常年踐行膠囊衣櫥的博主,Caroline Joy 是我平時看得最多的。她 2014 年創建博客 unfancy,更新自己「37 件單品的膠囊衣櫥」打造故事,現在是全世界最知名的膠囊衣櫥博主之一。

下面這個是Caroline 2017 年春季的「膠囊衣櫥」:

Caroline 最開始做膠囊衣櫥,一是為了逼自己少買衣服,二是想藉此找到自己的穿衣風格。事實證明,她兩者都做到了。其實博主們打造膠囊衣櫥的方法大同小異,我只追著看 Caroline 的博客,就是因為她在一眾博主里有自己鮮明的穿衣配色風格,並且這種風格蠻適合我,參考性也很強。

隨便掃一眼 Caroline 的 Ins 就能 get 到她的穿衣配色和風格

雖然膠囊衣櫥的理念比較成熟明確了,但 Caroline 自己的理解隨著時間有改變,實踐上也有很多嘗試,比如從開始的每季保留 37 件左右的單品,只穿搭這些,到後來每隔一段時間嘗試 10 件單品搭配出 10 天的著裝。

Caroline 的一個春季 10×10 著裝搭配

她的感悟和嘗試時不時給我一些靈感,雖然我沒有因此立馬變成一個穿衣服超有品的人,但在其中也找到了很多樂趣。

如果你對膠囊衣櫥感興趣,可以看看 Caroline 博客里的一篇文章《如何打造一個膠囊衣櫥》(HOW TO BUILD A CAPSULE WARDROBE),它非常詳細又有條理地介紹了精簡衣櫥、找到穿衣風格的方法,可操作性很強。

相信常看清單的你對松浦彌太郎不會陌生,他最為人知的身份是「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和暢銷書《好物 100》的作者。

《好物 100》里記錄了 100 樣可以陪伴終身的好東西,一件用心織就的針織衫,一個賞心悅目的草花紋碟,一本散發森林氣息的書,松浦彌太郎說,「賞物,實則是要挖掘出物背後的內涵」。

在我看來,這「背後的內涵」包括了與物相處、與己相處之道,珍惜和善待陪伴自己的物品,同時體察生活中的小事。書里說內衣半年一換、頭髮兩周一理、每天使用的東西擇優而選,這些事在我以往看來都微不足道,可一旦認真對待、用心做到,內心就像被溫柔熨帖過一樣,收起張牙舞爪的刺,充滿了幸福感和滿足感,人也變得平和起來。

我最近翻得比較多的是松浦彌太郎另外一本書《100 個基本》,基本養成了習慣,每天早晨醒來後翻一頁,用裡面短短的一句話和一段解釋開啟新一天,比如:

有個朋友說「你這不就是早起先給自己灌一碗雞湯么」,不不不,這跟雞湯可不一樣,不信,你也翻翻看。

Ins:elizabethmessina

我曾經想過,如果國內能找到跟 Elizabeth Messina 風格相似的攝影師,那等我結婚時,婚紗照一定找那個人拍!

Elizabeth Messina 是美國的一位婚禮攝影師,在 2008 年時就被《大眾攝影》和《美國攝影》雜誌評為十大婚禮攝影師。在我對攝影、審美還沒什麼概念的時候,就能一眼從一堆攝影作品裡認出來她的,因為風格實在鮮明,看到這樣蒙著一層蜜桃色、細膩溫柔的照片,準是她的!

這兩年看她和她工作室的作品,感覺風格有稍微的變化,整體畫面更加清亮了。

她特別擅長展現女性優雅、柔美的一面,很多你以為照片主角是模特的,其實都是普通人,讓人不由得感嘆攝影師果然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看她的作品是一種美的享受,這種美包容萬物,平和、安靜、動人。

記得她在舊版博客「kiss the groom」里說過自己是 LGBTQ 支持者,為不少同性情侶拍攝婚禮和婚紗照,那些照片很美。四五年前,我對這一群體還不了解,多少帶著些好奇和探究的目光看他們,而 Elizabeth 的照片溫柔地告訴我:在愛情面前,每個人都一樣,他們幸福而滿足。

除了婚禮、婚紗照外,她也拍閨房、孕照、親子和家居,一如既往的柔美風格,尤其是閨房和孕照,我想能戳中不少女孩和准媽媽們的心~

Elizabeth 現在的博客是新做的,裡面內容不是很多,不如去她的 Ins 上看更全。她也出過書,分享自己的拍攝技巧和心得,有一本《THE LUMINOUS PORTRAIT》,中文譯本是《光彩照人》,國內能買到,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Ins:cocu_liu

我很喜歡人文景觀,在 Ins 上關注了一些都市街頭攝影師,劉辰就是其中之一,他住在美國舊金山,之前曾在芝加哥生活過五六年,所以不少攝影作品是芝加哥城市風光。比較特別的是,他主要用手機進行攝影創作,還拿過不少 IPPA(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的獎。

劉辰很擅長利用城市建築的線條和光影進行規整的構圖,色調沉穩,有時以抽離的姿態觀察城市,有時又充滿了市井生活氣,時不時的還透出些小幽默。

above the market #sanfrancisco

a pocket of light

flower market #bangalore

雖然畫面中 99% 是城市風光,但主體是那 1% 的人——人的出現,激活了整張照片的情緒,你會不自覺地腦補和想像這個(些)人為什麼在這裡?他(們)在聊什麼或想什麼?接下來又會做什麼?

chasing lights

這樣的腦補遊戲,我能盯著一張照片,一個人玩半小時。可以說,透過劉辰的鏡頭看遠方的國家和城市,猜照片里藏著的故事和心情,是我的一種解壓方式。

我最近很喜歡的一張照片是它:

reflections #sanfrancisco

它讓我想到了美國繪畫大師愛德華·霍普的代表作《夜鷹》(Nighthawks):

相似的街頭餐廳玻璃窗,相似的 4 個人,相似的心事重重,相似的讓人忍不住腦補故事。

《夜鷹》創作於 20 世紀 40 年代,據說靈感來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說《殺手》,故事講述的是兩個被僱傭的殺手在一個飯館裡等待目標:餐廳的門敞開著,兩個男人走了進來,他們在吧台前坐下……這麼一聯想,是不是在平靜的表象下,感覺到了絲絲緊張不安?

當然,劉辰這張照片的氛圍比《夜鷹》輕鬆很多,我從裡面看到更多的,是「熱鬧也孤單,相見卻不相望」的生活寫照。

rush hour

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有一句著名的話,「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離炮火不夠近」。放在都市街頭攝影里,這句話可以引申成「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離生活不夠近」。當走近了城市和人時,就容易產生共鳴。

我偶爾也會想,抱怨生活無趣的背後,是不是因為自己跟這座城市的心理距離太遠,在融入和逃離之間掙扎。「城市」與「人」,還真是很有意思的話題呢。

扯遠啦。

你呢?有沒有喜歡的、影響過自己觀念和生活的博主們呢?有的話,來評論區聊聊吧~

註:本文圖片來自各博主 Ins 和博客網站,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處理。

·The End·

撰文梨花

設計落大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單 的精彩文章:

女人最值得擁有的配飾單品,40 款推薦附搭配指南
深扒護膚品 5 大真相,吸收快、嫩透亮可能都是錯覺

TAG:清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