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疑點重重的街亭懸案,諸葛亮為何斬殺馬謖?

疑點重重的街亭懸案,諸葛亮為何斬殺馬謖?

作者/不識字 本文系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馬謖頭上有兩頂帽子。一頂是他活著的時候,先主劉備臨死前給他冠上的,名字叫「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第二頂是他死後,後人給他戴上的,名字大概叫「馬謖紙上談兵,違命街亭,罪該萬死」。

第一頂是史實,劉備確實對諸葛亮說過這句話,記錄在《三國志?馬謖傳》我以為無可辯駁。但對於第二頂,這頂壓在馬謖頭上近兩千年的更為沉重的帽子,我認為是可以摘下來的或者說是值得商榷的。

何出此言?且聽我細細說來。

軍師聯盟馬謖


「違命」一說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建興六年,蜀相諸葛亮率軍自漢中出發,劍指祁山,開始其第一次北伐。開始,魏國上下缺乏準備,蜀軍接連得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震響。」形勢大好。不久,魏明帝遣名將張郃率軍馳援曹真,與此同時,諸葛亮派馬謖為先鋒,以王平為副將,令兩人率軍前往街亭阻擊張郃。結果馬謖為張郃所破,將士離散,蜀軍失去街亭據點,進退兩難。不得已,諸葛亮退軍漢中,「戮謖以謝眾」,蜀漢第一次北伐戰爭自此謝幕。

戰後,諸葛亮返回成都,向皇帝劉禪上疏,表明此次戰敗的原因,其中有一句「至有街亭違命之闕」,這便是「違命」一說的由來。

陳壽編撰《三國志》時,對於街亭之戰,他有幾處記錄,分別在《諸葛亮傳》、《馬謖傳》、《張郃傳》、《王平傳》中: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馬謖)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張郃)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四處記錄中,只有《諸葛亮傳》中出現了「違(命)」字眼,其餘三處都只是在描述街亭之役的經過而絲毫沒有提「違命」這一說。

這是值得懷疑的地方。史書向來講究前後呼應,比如《王平傳》中「謖舍水上山」與《張郃傳》中「謖依阻南山」,就是情節上的呼應,可以增強史書的可信度。然而,對於「違命」這種對一場戰役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陳壽居然只在《諸葛亮傳》中略帶一筆,而與這場戰役關係十分緊密的人物馬謖、王平、張郃,在他們的傳記中居然隻字未提,這難道說的過去?還是說這只是偶然,是陳壽漏筆了?

事實並非如此。

《後主傳》中有這麼一句話,描述了當時蜀國的史料記載狀況: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我們可以從這段話中進行合理的推測。

蜀漢建國不設史官,因此街亭戰役,並沒有人專門記錄。於是,陳壽在編撰每個人的傳記的時候,寫到街亭戰役這一處,是缺乏蜀國官方文件記錄的,他只能獲知街亭戰役的經過和結果,而無法得知蜀軍內部具體的作戰方案和軍法條令。因此,作為一名史官,陳壽本著史書的嚴謹性,不做任何猜測,馬謖、王平、張郃這三人的傳記中便不會出現類似「街亭違命」這種具體的軍法條令。而《諸葛亮傳》則不同,街亭戰敗後,諸葛亮回到成都,曾上疏過皇帝劉禪,而恰好他的這篇《上疏》是流傳下來了,既然如此,那麼他在《上疏》中寫下的「街亭違命」這一筆,自然是要被陳壽寫入他的傳記當中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違命」一說只出現在《諸葛亮傳》而不是其餘三人的傳記中了。

好像這一切看起來都是如此的合理,但如果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中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按照先後順序,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條時間線:街亭戰敗——馬謖被殺——諸葛亮上疏,提出「違命」說——陳壽記載於《諸葛亮傳》。如果把馬謖是否在街亭「違命」當作一個司法案件,其中缺少了什麼?

證據。

在蜀漢「國不置史,註記無官」的背景下,「街亭違命」一說其實是諸葛亮一家之言,是他一個人在《上疏》中提出馬謖曾在街亭「違命」這一說,被陳壽記載在他一個人的傳記中,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馬謖曾經在街亭「違命」。

因此,我認為完全有理由可以對「違命」一說的真實性提出置疑。馬謖是否真如諸葛亮在《上疏》中所說的「違命」了呢?通過多方面的分析,我認為並沒有。


「違命」疑點

從馬謖本身的性格分析來看,他在街亭違命的可能性很小。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塑造的馬謖,是一個年輕氣盛、好大喜功的青年形象。這個形象的刻畫,使後人幾乎對馬謖產生了刻板印象,以為馬謖就是這樣一個自恃才高、盛氣凌人的性格,但這是不符合史實的。

事實上,馬謖在擔任街亭主將時,已經三十八歲,到了一個男人很穩重的時間段了。諸葛亮一生用兵惟謹慎,用人也是如此。他提拔和重用的人如蔣琬、費禕、董允等,都是穩重保守且嚴格遵守法令之人。如果說馬謖是那種大大咧咧、言過其實的人,諸葛亮會對他「深加器異」嗎?尤其是在這種戰爭的關鍵時刻,他會派一個自恃才高、隨時可能違反他軍令的人去守街亭嗎?以諸葛亮的用人風格,絕無可能。

魏延

就以魏延為例,他的用兵風格與諸葛亮截然不同,他喜歡用奇謀,愛冒險取勝,甚至都還在出兵之時向諸葛亮提出過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是一個蜀、魏兩國公認的良將。可結果呢?在諸葛亮長達十二年的掌政期間,他從未讓魏延有過單獨領兵獨當一面的機會。因此,在關於派去街亭的人選上,當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以為宜令為先鋒」,但是諸葛亮偏偏就選了馬謖。我認為,諸葛亮看中的不僅僅是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更多的是他的性格與魏延、吳壹相比較為穩重,夠聽話,不會擅自做主。所以,從馬謖的性格來看,他會貿然「違命」的可能性是極小的。

以軍事常識判斷,馬謖也是幾乎不可能在街亭「違命」的。首先,諸葛亮說馬謖「違命」,那麼請問他違的是什麼命?是那個後世廣為流傳的,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吩咐「當道紮寨,據城阻敵」嗎?回答說是的人,一定嚴重缺乏基本軍事常識。

仔細想想,諸葛亮可能會下達一個這樣的命令嗎?首先考慮一下街亭的地理環境。要知道,在三國時代,當時能夠繪製的軍用地圖遠不如現在一樣精密,如果說街亭是魏國的重點城池或險要關隘,那可能地圖的精度可能會高一些,可街亭只是一個偏僻而不起眼的小據點,又處於敵國領土,諸葛亮是不可能清楚地知道街亭的具體地勢的。既然如此,那他怎麼會突然命令馬謖一定要佔據大道來紮營或依託城池來阻擊張郃呢?這在邏輯上是不符合常理的。

自古以來,用兵打仗,統帥都會授予外出作戰的將領相應的軍事自主權,如果連如何紮寨這種小事都要管,那豈不是對將軍現場指揮的掣肘?這種淺顯的道理,被司馬懿譽為「天下奇才」的傑出的軍事家諸葛亮難道不懂?所以,諸葛亮至多會對馬謖採用的防禦戰術進行大體的建議,而不會對防禦陣地究竟如何部署做出具體詳細的的規定,那是將領到達一線後才能依靠現場實情來決定的事情。此外,諸葛亮對馬謖的軍事才華一向器重,如果說他連馬謖如何安營紮寨都不放心而要給他下死命令,這可信嗎?因此,於情於理,諸葛亮根本就不可能給馬謖下這個「當道紮寨,據城阻敵」的軍令。既然軍令都不存在,馬謖又哪來的「違命」呢?

退一萬步講,假使諸葛亮真的下達了這麼一個不得體的軍令,他要求馬謖「當道紮寨,據城阻敵」,那他下令之後會做什麼?當然是要和馬謖商量啊。因為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軍令,諸葛亮作為下達軍令的統帥,自然是要與馬謖進行協商。諸葛亮會解釋要求「當道紮寨,據城阻敵」的原因,而馬謖也會提出自己的質疑,無論過程如何,最終敲定的防禦具體方案,是由兩人共同制定並且雙方同意的。如此,諸葛亮才會放心地讓馬謖前往街亭。所以,到達街亭之後,馬謖又哪來的動機要違背自己親自參與制定的防禦方案呢?這在情理上是說不通的。如果說馬謖陽奉陰違,那也是不可能的:在馬謖被殺之後,諸葛亮的反應是「為之流涕」,其他人也是「十萬之眾為之垂涕」。

一句話,蜀軍上下都在為馬謖的死去傷心流淚。如果馬謖在街亭陽奉陰違、蓄意違命而致使蜀軍大敗,斷送了北伐大好形勢,那諸葛亮和眾人的反應不該是對其痛恨有加嗎?怎麼還會對一個惡意違令的人感到遺憾而為之傷心落淚呢?所以,從動機和結果來看,馬謖曾在街亭「違命」的可能性是微乎極微的。

以上,我們可以判斷出,是馬謖自己做出的「依阻南山,不下據城」的決定,而不是違背了諸葛亮的軍令,《上疏》中提出的「違命」說是不成立的。如此,馬謖承擔了千年的這個罪名,我認為可以去掉了。

那麼街亭一案的真相如何呢?下期更新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商務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民國 | 自家的國貨為什麼拼不過洋貨?
一種被異化的「拜年」現象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