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65年越南空軍戰術,04年殲7拿來打蘇27:60次對抗57勝

65年越南空軍戰術,04年殲7拿來打蘇27:60次對抗57勝

圖:掛載AIM-7導彈的F4戰機,越戰期間的主力型號AIM-7E理論射程26公里

越南戰爭由於特殊的政治局限,美軍不能打擊北越境內的目標,這使北越的機場、防空探測等設施可以在離戰場非常近的地方安全運作。腿短、近視,這兩個米格21最致命的缺陷因此被彌補。而米格-21獲得主場優勢加成的同時,F-4戰機的性能發揮卻處處受制:

F4在主要飛行性能指標有顯著優勢、機載設備完善程度上佔據全面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交換比一度打到一架F-4隻能換兩架米格-21。這在技術上有兩個主要因素:

圖:薩姆-2防空導彈

其一:薩姆2等防空導彈的首次大規模應用,是超出F4最初設計思路之外的情況——幾乎所有二代機,最初設計時的思路都是高空高速決勝。這使非隱身的F4在中高空活動受到非常大的抑制,它在大量作戰任務中必須在低空飛行,而且缺乏足夠的速度。

用博伊德的能量機動理論描述,即在空戰爆發前F4處於嚴重的能量劣勢區域;一旦被從側後方高速掠襲,F4即使發現對手,也很容易陷入躲不開、甩不掉、追不上的絕境里。

圖:高原山地中低空飛行的米格21,雷達下視性能不強的戰機,此時極難從上方向下方探測到該機

其二:在越戰早期,美軍使用的機載雷達由於技術水平限制,存在致命的缺乏下視下射問題——單脈衝體制的雷達,無法從地面反射的雜波信號中,有效的分離和識別出目標信號。在越戰期間,米格-21對付F4最有效的戰術,就是在後方的指揮引導下,從低空穿越、躲避雷達探測,進入F4機群的側後方盲區開始爬升,然後高速俯衝掠襲。

EC-121預警機

這使得裝備AN/APQ72火控系統(1958年試飛)的F-4戰機(EC-121預警機存在同樣問題),都很難發現以更低高度飛行的米格21;多數被擊落的F-4戰機,在被攻擊之前根本不知已經大難臨頭。

此外米格-21的尺寸、特別是翼展很小,因此飛行員用肉眼發現、穩定跟蹤的距離很短。它推力雖低但阻力也小,關掉發動機加力依然足以持續一段較長時間的高速飛行;此時發動機紅外特徵很低,很容易甩脫當時的AIM-9導彈,特別是在藉助太陽或者地面熱源(比如戰場從來不缺的火災)作為掩護的情況下。

在越南戰場上,米格-21對F-4造成的嚴重損失,核心建立在對戰場信息的獲取/控制形成不對稱的單向優勢上:事前難發現,能輕易鑽到目標側後方,爬升加速積累能量,並完成先視、先射;事後跑得快、難鎖定。1981-1983年完成的美國五代機作戰概念研究,受越南戰場的經驗影響極大;後來F22的隱身 超巡模式,相當大程度上就是米格21掠襲戰術的超級強化版。

圖:AN/APQ-72。殲10前身的殲9項目戰鬥力核心,是提供超視距作戰能力的「攔射系統」(攔射指迎頭射擊),仿製於F4殘骸上獲取的AN/APA-157連續波雷達(AN/APQ-72火控系統的核心部分)與AIM 7(應是E型,D型1964年即停止實戰使用)導彈。1966年開始仿製,但技術難度太高長期仿製不成功。1981年,205截擊火控雷達隨殲9項目下馬,但連續波發射機等核心部件配套到208雷達,後來繼續用於殲八II。幾年後,由於可以直接引進阿斯派德導彈(美國授權義大利的AIM-7E改型,後仿製為霹靂-11),霹靂-4導彈下馬。

不過一旦失去這種掠襲的優勢,米格-21與F-4的空戰勝負傾向就完全逆轉:

F-4發射AIM-7E,具備實際有效射程在10-20公里左右(指標射程26公里)的超視距打擊能力,特別是能夠迎頭進行射擊——當時紅外格鬥導彈只能從後方攻擊,追蹤熱信號最強的發動機噴口。特別是越戰中期,F-4開始大量換裝新型的AN/APG-59脈衝多普勒雷達,能有效識別迎面的低空目標;一旦米格-21被提前發現,會陷入極大的劣勢。

圖:AN/APG-59

近距格鬥中,米格-21佔有敏捷性上的優勢,但F-4的總體機動性更好,尤其是能量優勢顯著;糾纏越久,米格21就越來越會變成遲緩的靶子。尤其是美軍假想敵訓練在迅速普及後,越南的米格-21在近距空戰中很難再抓住F-4的敏捷性缺陷,在短時間內獲得致命的空間位置優勢並開火射擊;相反F-4飛行員會利用自身的機動性優勢,迅速耗盡米格-21的能量,使其變成非常遲緩的靶子。

在蘇俄一方,由於電子技術的嚴重落後、與美國差距一直越來越大;直到蘇27sk、蘇30mkk時代,俄式雷達對地面雜波的處理能力都非常差。理論上雖然能看見低空的下視目標,最大探測距離甚至能號稱90公里;但實際上探測條件限制巨大,精度和可靠性非常差,極易丟失目標。

圖:蘇27家族的H-001(或N-001,俄文字母翻譯區別)系列雷達,下視能力基本上僅具有象徵性意義

因此針對蘇27家族早期型號,米格-21當年打F-4的戰術略加改進依舊可以發揮顯著效果:採用多機配合從低空進入以實現大高度差,並採取雷達對抗機動飛行——比如彼此的飛行方向、距離、速度有較大差異,可以有效使蘇27的雷達火控系統陷入顧此失彼的窘境;而被蘇27雷達鎖定的飛機,也可以通過例如急劇的90度轉向(使自己與蘇27的徑向速度急劇變化)等機動使蘇27丟失目標。

現任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的常丁求,最著名的公開報道事迹就是依靠此類戰術實現的。他在2004年率領殲7暴捶蘇27系列,60次交戰57次突破對手防禦。從公開報道看,他採用的大高度差進入戰術,基本思路與當年越戰時米格-21利用下視盲區打F-4相同;但加入了更多的雷達對抗機動,比如4架戰機分兩組前後進入交戰區域,分別向不同方向進行機動。

圖:此類戰術對於殲11B已經基本無效

在國內,此類戰術對蘇27家族部分型號至今仍然有效,即火控雷達依然基於H-001系列的型號;對於安裝國產雷達的蘇27家族仿改型號、以及後來引進的蘇35已經基本失效。

在中國周邊地區和國家,此類戰術對所有F15和F16系列(含F2)機型基本無效;對中國台灣省的IDF系列、幻影2000基本無效;對印度的蘇30mki基本無效——但是對越南的蘇30mkk系列依舊有效。

戰機的雷達和導彈射程,實際上都存在著巨大的條件限制。現實空戰中,不可能出現排隊槍斃式的交戰結果;而是大家都千方百計的尋找對方漏洞缺陷,壓制對方優勢性能發揮。特別是俄式雷達和導彈的射程指標吹的最高,但實質缺陷最多最致命;以至於40年前的戰術稍作改進,在40年後依然致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候知健 的精彩文章:

武直十性能被阿帕奇越甩越遠:美軍又換新發動機,功率超過兩倍多
伊朗軍隊遭遇恐怖組織襲擊,炸死27人,警告巴基斯坦將越境報復

TAG:候知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