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姜子牙也曾「三顧茅廬」尋訪高人,高人不見,姜太公:那就殺了吧

姜子牙也曾「三顧茅廬」尋訪高人,高人不見,姜太公:那就殺了吧

姜子牙也曾「三顧茅廬」尋訪高人,高人不見,姜太公:那就殺了吧!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曾經感動過很多人,包括當事人諸葛亮。因此千百年來,這一典故一直被傳為佳話。其實早在劉備三顧茅廬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做過跟他一樣的事情。這個人就是姜子牙,但是結局不同的是,姜子牙把這個高人殺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從古自今,並不是所有有才能的人都有政治野心的,再加上對社會的失望與厭倦,因此他們就隱居起來,不問世事,這種人被成為隱士。隱士一般都是不願意入朝為官的,但是朝廷卻卻不願意放過他們。

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了商之後,武王與姜子牙商量著,將周王朝分成若干諸侯國,用來分封那些開國功臣。因此,姜子牙被封到了齊國,而周公旦被分封到了魯國。姜子牙被分封到了魯國之後,仍然盡心儘力輔佐周天子,並且想要找賢德的人來輔佐周天子。

後來姜子牙聽說海上的小島上住著一個叫做狂矞隱士,人們經常稱讚他的賢德。因此姜太公不顧自己上百歲的高齡,親自前往島上請狂矞。然而,姜太公連續去了三次,結果都被狂矞的門童攔在了門外。

在魯國的周公旦也聽說了這個人,因此趕緊騎著馬去請,結果到了之後,卻發現,狂矞已經被姜太公派人殺了。周公旦非常不解,於是就問姜太公:「這是天下的賢者高人,你為什麼要將他殺了呢?」

姜太公回答:「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望猶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為君乎?」

意思就是,這個人呢雖然有才華,但是卻不向天子臣服,也不與諸侯結交,不能跟我結交並且臣服與我的人,就是應該放棄的百姓。我三次召他都不來,就是叛逆的百姓。如果放任他不管,所有的百姓都會學他,我這個國君誰還放在眼裡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夫子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埃及豔后其實一點也不「艷」,那麼她是靠什麼征服凱撒大帝的呢?
西遊記中,孫悟空最怕的三個妖怪,代表著三種類型

TAG:夫子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