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愛民官員寫就現存最早山東地方志《齊乘》

愛民官員寫就現存最早山東地方志《齊乘》

「齊魯之邦,禮儀之鄉」的山東,古時分為齊、魯兩國,文化典籍非常豐富,且有修地方志的傳統。不過,漢朝以前的志書與《山海經》等書類似,主要簡單記錄地形、風俗、土產等;漢朝以後的才有較詳細記錄風土人物、傳記、水流等的地方志,但由於朝代更替、戰亂不休,大部分都遺失了。

山東地形圖(來源於網路)

步入宋元朝,山東地區的地方志內容從純粹的區域地理擴充到人文歷史,體例也由紛雜變得更加完備和明朗。這一時期誕生了一部提供豐富歷史、地理史料的地方志,編纂以「辭約而事核」著稱。這部現存最早,在方誌中獨樹一幟的山東地方志,是700年前一位才華橫溢的愛民官員的心血之作……

心系蒼生的好官

元朝延裕年間,山東一帶連年災荒,百姓易子而食,苦不堪言。時任山東廉訪司照磨的於欽見此五內俱焚,夜不能寐。照磨本是掌管錢穀、物料等職的官員,元朝始設。於欽原在京城任中書省兵部侍郎,作為地道的山東人,被朝廷派來安撫災民也是理所應當。

於欽先後到山東濱州(今濱縣)、棣縣(今惠民縣)及濟南六縣,看到餓殍滿地,生者哀鴻遍野。他一邊安排開倉濟民,讓百姓免受饑寒和流離失所之苦,一邊為賣兒賣女的饑民明查暗訪,幫他們贖回兒女。經過近一年的辛勤工作,山東地區的災情終於得到控制。

於欽畫像(來源於網路)

災情問題雖然初步解決了,但於欽沒有閑下來,而是投入到了更緊張的調查工作中。他深入民間,向村中父老諮詢當地的地理、風俗情況,或考察各地的水文、山勢情況,並詳細記錄下來。

原來,於欽在救災期間深度分析此次災情的原因,發現有天災,也有水患。如果官府對山東的地理情況非常熟悉的話,及時應對,災情可能會輕一些。

僅完成初稿的名著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於欽很快就遇到了「難路虎」。一是資料匱乏,之前的《禹貢》、《山海經》等典籍記錄山東的資料很是有限,他必須親自到田間地頭、湖邊山坡去考察、勘測。二是他「後庭」起火。在賑災過程中,他勸富戶出糧賑災時觸動權貴,被同僚彈劾說「出粟太多,賑濟太廣」「違反常例,沽名釣譽」等,不一而足。

綜合考慮之下,於欽放慢了撰寫地方志的步伐,風聲平息後才深入民間考察。考察過程中遇到朝廷的工作安排便只好暫時放棄。

就這樣寫寫停停,停停寫寫,十三年眨眼過去了,期間為寫好這本齊魯地方志,於欽染上重病。直到1336年,他才在病床上完成了這本取名叫《齊乘》的地方志的初稿。

「吾或身先朝露,汝其刻之!」他對跪在床前的長子於潛說完此話後,便嗑然長逝,年僅49歲。

《齊乘》封面(來源於網路)

顧名思義,《齊乘》將以古代史書為榜樣,成一國之言。「乘」音shèng,意為取載。先秦時期,晉國史官把史書稱為「乘」,後世多用「史乘」來稱呼史書。此書共六卷,記錄了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所轄益都、般陽、濟南三路,不包括魯南。內容分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人物等八門。內容從歷史地理、宗教寺廟到風俗人情等,言簡意賅。讀此書,於欽對鄉土的熱愛和認真的寫作態度躍然紙上。

極有特色的方誌

地方志是研究歷史、地理、醫學等科學的重要原始資料,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都極有益處。「方誌為國史要刪」,史學家章學誠在《復崔荊州書》中如是說。作為現存最早的山東省地方志,《齊乘》為研究宋元地理、歷史、風俗、人物等方面的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此書不但記述了山東各郡縣的發展變化,還介紹了大到全境的分野、沿革,小到文山、君山、龍山、沂山、汶水、沂水等諸多內容。比如在「沂山」一節,書中介紹其位置「臨朐縣南百里」,名字由來「沂水所出,乃所名也」的同時,也記錄了山中的風景名勝。比如山頂有二冢,系周穆王安葬兩名妃嬪於此。

風景秀麗的沂山(來源於網路)

《齊乘》介紹山東的地理時,有一些關於宗教的資料彌足珍貴。比如記錄山東濰州城北的玉清宮時,旁帶講了此宮的故事:元初道教盛行,長春真人丘處機西行見成吉思汗,臨行前在玉清宮訓誡弟子。這些資料對丘處機西行的地理研究等都非常有用。

《齊乘》第五卷節記錄了古代山東的社會發展情況及風俗演變過程。資料多引用《漢書》、《洛陽伽藍記》等,且附評語。第六卷則記錄了古代山東的文化古迹,其中包括城郭、寺廟,丘陵、墳墓,碑銘等幾類。

不得不說的是,雖然《齊乘》資料豐富,內容詳雜,但結構縝密,各部分安排井然有序,文字也很精練。如在正文部分,於欽給每一卷加小序言,闡述寫作宗旨、方法及閱讀技巧。此舉類似現代雜誌的「編者按」,極富創意。

《齊乘》的豐富內容和編排體例得到後世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並被收入多種書目。「援據經史,考證見聞,較他志之但采輿圖,憑空言以論斷者,所得究多,故向來推為善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樣評價此書。「敘述簡核而淹貫,在元代地誌之中,最有古法。」清代學者紀曉嵐則向朝廷如此推薦此書。

《齊乘》影印本(來源於網路)

後記

話說於欽逝世後,長子於潛細心保存好書稿,一時並未作校對發行。一則他自覺能力有限,不敢貿然動筆;二則而立之年的他熱衷功名,無心出版事務。15年後的1351年,於潛任兩浙都轉鹽運司副使,自撰《齊乘釋音》一卷,並請名臣蘇天爵作序後,《齊乘》終於鏤版刻成,向世間發行。此版本在戰亂中散失,其它版本則流傳下來。明朝嘉靖年間,青州府知縣杜思重刻《齊乘》,有識之士多為收藏;清朝乾隆年間,濟南知府胡德琳命益都知縣周嘉猷《齊乘》為做考證,並大量印刷發行。

風雨飄搖,滄海桑田。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齊乘》再次受到學者的重視。青島大學張曉言等教授對此書進行深度研究並撰文,終再次使《齊乘》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

【參考資料】

1、論文《於欽與》,《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作者張曉言。

2、論文《章校注》,《山東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作者劉敦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嬰幼兒到底要不要額外補鈣?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