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電影《綠皮書》獲得奧斯卡三項大獎,堪稱全世界最好的炸雞廣告

電影《綠皮書》獲得奧斯卡三項大獎,堪稱全世界最好的炸雞廣告

北京時間2019年2月25日,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各大獎項頒出,電影《綠皮書》拿到了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影片三項大獎。在過去一年世界電影都乏善可陳的大背景下,啃一塊外酥里嫩的炸雞,好像也算不上多麼不能忍受的選擇。

文 | 矮木

編輯 | 金石

1

如果非要刻意苛刻一下子,新科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拍得實在太討巧了,一個優雅傲嬌的黑人鋼琴家,一個衝動粗鄙的白人打工仔,一趟從北到南穿越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也穿越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穿越種種提防和仇視、偏見和誤解的旅程。這樣的設定飽含奧斯卡喜愛的政治正確,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戳中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那個部分。

就題材來說,前有《為黛西小姐開車》《觸不可及》以及沒那麼有名的《相助》(第84屆奧斯卡最佳女配獲獎影片),部部溫情感人,部部獎項與口碑雙豐收。所以《綠皮書》的成功或許是種必然。我們知道這一定是個十分老套的故事,我們早早就能猜到電影的結局,甚至能成功地預見這一趟旅程中他們可能會遇到的各種麻煩,一定會有來找麻煩的警察,一定會有主動挑事兒的白人,一定會有邊緣地帶的黑人,以及某個Magic Moment的出現,鋼琴這麼體現所謂「上層審美」的物件兒,一定會有個時刻走到群眾中去,與民同樂,我們翹著蘭花指吃炸雞的鋼琴博士Don Shirley,一定能卸下所有的偽裝、防備,與自己的膚色、過去,自己不夠黑也不夠白、甚至不夠man的身份,達成最終的和解。

而習慣了用拳頭解決問題的義大利白人Tony Lip,在必然會在這趟旅程中放下自己的偏見,在見識了白人上層社會的虛偽做作之後,愉快張開自己的臂膀,真心真意地接納這位進入不了白人世界、也融入不到黑人世界的孤獨的鋼琴家朋友。

一切都像化學公式般配比精確,所以挑剔一點說,《綠皮書》的故事設定實在是缺乏新意,平庸又老套,這固然是電影小年全球範圍內電影缺乏驚喜的佐證之一,反對者說這是91歲的奧斯卡日趨保守、老態龍鐘的標誌,但矮子裡面挑將軍,《綠皮書》乃至種族題材在奧斯卡次次所向披靡,大約也提醒我們,今日世界,隔閡與偏見從未消失,Tony和Don的故事,只會有變種,而不會停止。

現實中,馬赫沙拉·阿里拿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後與「Tony」維果·莫騰森慶祝。圖/視覺中國


2

雖然上世紀60年代把黑人朋友們趕到一本綠皮小冊子上的劍拔弩張已經不復存在,如今也不再是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館前高呼「I have a Dream」的年代,時過境遷,人性卻始終沒有改變。

人們會跟著這個老套的沒頭腦和不高興的故事微笑和淚目,心甘情願地被這個溫情的故事俘獲,不管是在種族關係愈加微妙的西方世界,還是在遙遠世界的另一端借著電影尋求撫慰的東方觀眾,說到底,大家都一樣,都在這個愈加涇渭分明的世界,這個一面喊著世界大同,一面正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不懂得寬容為何物的世界,期待溝通、理解、正視、傾聽,期待著人與人之間能像電影中的Don和Tony一樣,能在彼此防備、嫌棄、冷眼相對之後,一起吃炸雞,一起寫情書,一起在飄雪的聖誕夜來個大大的擁抱。

這鍋濃稠的美國雞湯能給人恰到好處的撫慰,世界越來越不友好,全人類的心靈都急需一場大保健,無獨有偶的是,電影中最有象徵意味的道具是肯德基的全家桶,Tony因為能在肯塔基州吃肯德基炸雞這種庸俗的小快樂而興奮不已,傲嬌的Don蓋著精緻的毛毯一臉嫌棄地說,我這輩子從來都不吃這東西。

吃炸雞的梗在這兩天迅速席捲了中國的社交網路,《來自星星的你》之後,炸雞又一次引發了眾人爭相的追捧,這種食物看起來廉價、油膩、不高級,但擋不住它好吃。糾結《綠皮書》是不是夠得上一座小金人兒的朋友,在過去一年世界電影都乏善可陳的大背景下,啃一塊外酥里嫩的炸雞,好像也算不上多麼不能忍受的選擇。

漫長的旅途中,兩個完全不同的人都感受到了吃炸雞的快樂。圖/網路


3

「炸雞」在電影中最終促成了Tony和Don的相互理解,雖然我們一個黑色,一個白色,一個高雅,一個低俗,一個拿腔拿調,一個滿嘴跑火車,但在一個肯德基全家桶面前,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

《綠皮書》表面說的是種族歧視,但Tony的處境也將美國社會一直以來的對「歧視者」的歧視做了一番揶揄,白人也會吃炸雞,罵髒話,聽黑人流行音樂,黑人沒有白人想的那麼低俗,白人也沒有黑人想得那麼高高在上,事實上電影處理最好的部分就是時時處處的反標籤化,雙主角的設定在這上面著實費了一番心思,電影中完成與民同樂、回到自己同胞中去的Don正在為此興奮不已的時候,Tony啪啪兩聲槍響,嚇跑了幾個正在打他們主意的黑人小偷。

在儘力扭轉觀眾對黑人群體認知的同時,也不避諱其中個體的貪婪、偽善、自私,區別一個人應該看的是他的作為,而不是他的膚色,推而廣之的話,還包括他的國籍,他的信仰,他的口音,他的出身。

從這個角度去說,這個發生在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故事雖然老套,但於今天的中國社會有著同樣的現實意義,當我們說起如下辭彙——帶耳環的男人、紋身的姑娘、大齡未婚青年、單親媽媽、同性戀者、異裝愛好者,甚至網路世界裡經常會掀起的地圖炮,河南人,東北人,北京人,上海人,這些詞語映入眼帘,我們大腦給出的第一反應通常是經年日久被外界灌輸給的那些偏見,就像電影中的Tony,想都沒想,就把兩個黑人喝過水的杯子扔進了垃圾桶。

人們生活在偏見構築的場域之中,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拒絕傾聽,拒絕交流,這種生活模式的可怕之處在於,在今天的世界,偏見在根深蒂固的同時,留給人們下判斷的時間卻前所未有的減少了。網路上每個角落都有惡毒的咒罵和攻訐,原因可能僅僅是因為雙方喜歡或討厭一個八杆子打不著的明星。

電影中,Don的樂隊夥伴道出了消除隔閡的關鍵。圖/網路


4

我們沒有Tony和Don的幸運,有一場漫長的旅途,去敞開內心,去了解彼此,去大口咀嚼吮指原味雞的同時、恍然大悟地想,原來我們是同樣的人。

人人帶著有色眼鏡,人人也都被有色眼睛窺探,喊著不要標籤,每個人又無可避免地被標籤定義,我們的生活里沒有那麼一本「綠皮書」,但誰又能說,我們各自的心中不曾有過那麼一本去定義和揣度他人的小冊子?

Don的傲嬌,裝腔作勢,敏感,脆弱,孤獨以及包裹在其中的那份勇氣和今時今日帶著面具生活的現代人並沒有多大差別。每個人都盡量掩飾自己不願被他人知道的部分,用盡全力去強化那些迫切渴望被人認同的部分。Don自然是幸運的,因為在他最落魄狼狽的時刻,五大三粗看起來一臉混混樣子的Tony給出的不是嘲笑或冷眼,而是——「我在紐約的夜店幹了一輩子,我明白,這是個複雜的世界。」

這的確是個複雜的世界,複雜到作為電影本身,《綠皮書》甚至顯得過於臆想和浪漫了。

從製作角度來說,《綠皮書》的工整和溫情都做到了極限,一個插曲是,電影在各種獎項攻城略地的同時,現實世界中Don的原型的後人們對電影的處理極不滿意,他們說片方只聽去了Tony後人的一面之辭,根本沒有尊重Don的家人,現實世界裡,Tony只是Don的僱員,並很快就被辭退了,兩人並沒有發展出多麼驚天動地的友誼,電影中有大量一廂情願地加工和刻意美化,這個工整又溫情的故事場外依然面臨一地雞毛,人與人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諒解、尊重,拍電影可以處理的溫柔又浪漫,一面灑雞湯,一面啃雞腿,但在現實世界中,尊重和平等這條道路,大概永遠都不會有盡頭。

電影中隔閡消弭的完美結局想要在現實中出現,依然路漫漫。圖/網路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公眾號(ID:meirirenwu)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人物 的精彩文章:

博士翟天臨,純爺們周一圍,全獎靳東…細數明星清流人設的垮掉
那些觸目驚心的家庭秘密:出軌、離婚,重男輕女,自己非父母親生

TAG:每日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