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誰說中國古代只會用火藥做爆竹、用指南針看風水?荒誕之極

誰說中國古代只會用火藥做爆竹、用指南針看風水?荒誕之極

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即將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視為我國古代對世界影響力最為巨大的發明與發現,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近些年來頻繁被提及,這不僅與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的提法有關,也與相關的奇聞異事緊密聯繫,更與數百年來一個極大的誤解相關。

造紙術、印刷術的作用與影響毋庸置疑,有關於火藥和指南針的作用與影響卻爭議頗多,最為流傳的一種說法,不外乎是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卻用其製作煙花爆竹,襯托喜慶,粉飾太平;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卻用其堪輿風水、尋墓定穴;最終導致西方國家用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將船開到了家門口,用中國發明的火藥、創造武器,炸碎了「天朝上國」的大門。

圖1 伏爾泰(1694年—1778年),法國

尋根問源,這種說法主要來源為西方的學者伏爾泰和東方的學者魯迅。

伏爾泰說:「他們(指中國人)致力於化學,發明了火藥;不過他們只拿火藥來製造煙火,用於節日。在這方面,他們勝過其他民族……中國人沒有致力於發明這些毀滅性的工具(指火炮)。」

伏爾泰這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不過,眾所周知,古代的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並不是因為什麼致力於化學,完全是煉丹、煉不死葯的附屬品,所以從前面一句話就能得出伏爾泰並不了解中國古代文明這一事實。事實也是如此,伏爾泰並不是漢學家,他所知的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的內容都是通過朋友的敘述得來的,當然也包括一些描述中國的書籍,可那個時候的書,關於中國的內容,真實度有多少呢?

伏爾泰還說「他們有指南針,但並未真正用於指引船舶航行。……羅盤,就像發射(彈丸)用的火藥一樣,對他們來說,只是純粹的玩物。他們也不因此感到可惜。」

圖2 羅盤

伏爾泰是西方的學者,如果說他的觀念不足以說服包括國人在內的讀者信服這一觀點的話,那麼魯迅呢?

魯迅說:「火藥除了做鞭爆,羅盤除了看風水,還有什麼用處呢?」「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由此可見,魯迅的觀點與伏爾泰的觀點不磨而合。當然,伏爾泰說這話的意味不好揣摩,魯迅的意味卻顯而易見,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的遺憾,更多的目的在於激勵國人,實際上,魯迅此言一出,確實讓許多人為之一震,促使更多的熱血青年投身於偉大的事業當中。

圖3 拐子銃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明朝稱為「萬勝佛朗機」

但是,這也使得「中國古代只會用火藥做爆竹、用指南針看風水」的觀點深入人心!這顯然是不對的,嚴重與中國古代的事實相違背,實際上火藥、指南針在明代的應用案例很多。

史料記載,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明軍的裝備、配備為:「凡軍一百戶,銑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規定人員編製為:「每一百戶,銑手一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槍手四十名」。

這個「銑」就是利用火藥製作的武器了,「它是火藥燃燒、炸藥爆炸產生的燃氣能量,發射金屬彈丸殺傷敵人」,就是我們常說的槍炮的前身,「一百戶」指的是一百個人,總體意思可以理解為每一百個人的軍隊里,配備十把銑、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不是我們現代意義的槍,是一種長條形的冷兵器)四十。也就是說,火藥在明代的軍隊中應用已成常態,陸上作戰的部隊中十分之一的士兵都是手握「重兵器」的。

而明洪武二十年(1393年)的記載中對水師艦船上配備的火器有著這樣的描述:「每艘海運船上配備有手銑16支,碗口銑4門,火槍20條,火攻箭20支,火叉20把,火蒺藜炮10個,銑馬1000個,神機箭20支。」可見水師里,以火藥為必需品的熱兵器也不在少數。

如果,這些還不能說明明代時的火藥不僅僅用於製作煙花爆竹的話,還有一些更為震撼的文獻材料能成為例證。

圖4 明朝的震天雷內有稱為「火老鼠」的鉤型鐵片若干,用於加強殺傷力,和美軍手榴彈內放鋼珠一個原理

《水滸》是明初成書的,現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這裡面關於使用熱兵器的描述,比如「宋江又教銑炮手打擊敵騎,賊兵大潰……可惜袁朗好個猛將,被火炮打死。」要知道《水滸》雖為明代成書的,但將卻是宋朝的事,而書中更是提到宋朝的軍隊就已經開始使用銑炮,雖然宋代使用銑炮有待考證,但至少可以證明這個時候這個東西已經存在了,並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畢竟藝術也是基於現實的合理想像。

相信看了這麼多材料,大家對於明代使用火藥製造、使用熱兵器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與此同時,想必也產生了不少的疑惑!如,在明代應用如此廣泛,怎麼後面就不見發展了呢?甚至讓大家產生了我國古代只會用火藥製造煙花爆竹的假象呢!

這其實與「上層建築」有關,也不知道當時清朝的統治者咋想的,就覺得傳統的十八般武藝、傳統的騎射刀矛很厲害,把自己禁錮在祖先的傳統與規矩中,同時又自詡為「天朝上國」,沉浸在美夢,不肯前進。說到這兒,突然想到了瓊瑤劇里的中緬戰爭,在緬甸騎著大象的士兵前,清軍渺小的像是螞蟻,任由踐踏。如果這個時候,抬出幾門大炮來,還用怕么?

圖5 司南模型 、中國航海者的羅盤(指南針)

再有,就是指南針了。關於指南針不只是用於看風水,不用舉其它例子,單說鄭和下西洋就能使大家明白了。

宋元時期,中國人航海其實主要是靠地文導航的,指南針只處於「補充和輔助」的功能。何為地文導航?其實這段時期,中國人航海主要沿著海岸線近海航行,看著海岸線導航一般就能解決航海中的路線問題了,指南針用處不大。

到了鄭和下西洋時期,航線變遠,地文導航作用事微,指南針的作用漸漸凸顯。文獻中記載:「設遇風、水不便,舟師失針,舵損。船過其溜,落於溜水,漸無力而沉。大概行船皆宜謹防此也。」大概是說,舟師如果對指南針的觀察出現了失誤,就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

圖6 鄭和下西洋線路圖

這也就是說,鄭和下西洋,要是沒有指南針的話,就只能靠著地文導航了,這速度可想而知,還能一而再、再而三,三到七么?

所以說,指南針在古代也會被用於航海,只不過咱們的航海只在明朝曾經輝煌過,到了清朝,世界都在航海的時候,反而淡漠了,也就使人們產生了一種先民只會用指南針看風水的誤會。

可見,火藥、指南針在在世界產生的影響,其實早在中國的明朝就已經發生過了,只不過沒有得到很好地延續與發展,中國古代只會用火藥做爆竹、用指南針看風水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文:汪鴛淵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同是族內爭霸,為何西方的普魯士走向興盛中國的後燕卻走向衰亡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