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流浪地球》導演:國家航天工業夠強大 科幻片才能更被觀眾信任

《流浪地球》導演:國家航天工業夠強大 科幻片才能更被觀眾信任

【環球網綜合報道】中國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自北美上映以來,已刷新近五年來中國電影在北美上映的票房紀錄;該片導演郭帆24日在曼哈頓舉行觀影交流活動,表示中國科幻電影的製作與好萊塢尚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只有國家強大,拍出的科幻片才更有說服力。

香港01新聞網及《世界日報》25日報道稱,郭帆表示,中國科幻電影在製作上與好萊塢仍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在特效製作方面也有十年左右的差距,跟頂級科幻片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和卡梅隆(James Cameron)相比恐怕有100年的差距,「這部電影在客觀上有很多不足,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觀眾的寬容」。

郭帆表示,能寫出「西遊記」的中國人從來不缺想像力,而拍攝科幻電影缺乏的是製作電影的技術和經驗;「我們沒有好萊塢的特效技術,電影很多鏡頭都靠人工完成;例如在空間站的一個鏡頭,吳京面前有100多塊屏幕,按好萊塢的製作完全可以使用特效,但我們只好用100多塊真屏幕,後端連接100多個筆記本計算機控制,全人工操作」。

郭帆說,「流浪地球」只是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開始,因此電影的受眾主要還是中國觀眾,在北美上映並不代表「走出去」;「現在的科幻片和國家是一一對應的,只有國家的航天工業夠強大,拍出的科幻片才能更被觀眾信任;等到中國的電影工業不斷提升後,做出全球視角的科幻電影,那時才能稱得上中國科幻片走向世界」。

郭帆還表示,是經過與美國電影工業的交流後,才意識到中國科幻電影的獨特之處,「2016年我們曾向全球電影特效霸主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介紹《流浪地球》項目,他們聽完後很興奮,同時也認為中國人的想法很奇怪,要逃生為什麼要帶地球一起走?這時我才意識到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之處:中國的土地文化是內向型的,土地是人的根本,而西方海洋文化是外向型的,一塊島嶼不適合居住了可以去其他地方。」

郭帆表示,如果劉慈欣能繼續授予版權,未來可能會推出「流浪地球」系列電影,「希望這次的成功能讓更多觀眾喜歡科幻片,也讓更多投資人投資科幻片,給更多科幻片導演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美媒:76歲的拜登「幾乎肯定會」參加2020年競選
杜特爾特又秘訪香港?港媒宣稱拿到「獨家圖片與視頻」

TAG:環球網 |